说明:此文为我放弃英文翻译,开始文学写作之“伟大转折”的处女作!
1989年下半年和1990年上半年,是我人生路上一个极其绝望和痛苦的时期。当时我甚至打算离家出走、浪迹天涯。
我最终选择了写作,代替了出走。
这是我在《重庆日报》(1990年3月24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此“大作”的发表,让我在绝望的深渊中看到了一线光明,仿佛穆罕默德在希拉山洞听见真主的声音。
我永远忘不了当时到校收发室去领报纸时那“天地之大已容我不下”的头重脚轻的感觉。
从此我开始了业余的杂文与议论文的写作,因而后来也就有了《飘落的琴音》和《看着我的眼睛》两本书的出版。
如今我注视着这文字稚嫩的、发黄的、巴掌大的“豆腐块”文章,惊叹它当初怎么会有将一个灵魂从绝望的深渊拯救出的力量……
重返十年前的旧地,差点迷失街头。当年低矮破旧的古色全无踪影,气势恢宏的高楼叠映出现代文明的繁荣。
幸而书店没变,依然在老地方,仍然只有那么一家,依然是旧日的颜色,只是油漆更加剥落。
其实,书店也变了,我冷不丁就没认出来。只见正门右边一个大雪糕柜,气势不凡;右边立着一个工艺品柜台,品种繁多。店内一领地已从精神文明转为物质文明,几大列百货杂什与一排排书籍共居一室,争奇斗妍。书店门口买卖兴隆,但捧走的不是书本;店内也人头攒动,可惜许多人不是在欣赏文字。若不定睛明查正门顶上那标明性质的四个大字,还以为这一块门面同左邻右舍皆属“衣食住行”。
停立门前凝目良久,倏地想起报上公布的数字:我国现在人均拥有O.25本书,每人年购书费为0.05元。
难怪二亿三千五百万文盲大军在不断成长壮大!
孔子的子孙固然要牢记“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当代的圣贤自然深得“物质第一”哲理之真传。只是想我大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诗书之国灿烂文化,怎么竟落到每四人共有一本书之贫穷?是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还是鼠目寸光所引起的畸形现象?面对这十余年如一日而又面目全非的书店,有几分惶然,几分困惑。
木公的博客200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