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

本周发生了不少事。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许章润教授发表了他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几点意见。网上流传的这几点意见是,1、中国的长程转型到了结尾收官时刻;2、体制从维稳体制走向战备体制;3、倡导了十几年的和谐理念已逐渐转向斗争理念;4、与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冷战已经开始;5、DG一体正在强化,这是与改革开放的目标相违背的。

我的一个迂腐想法是,这样的认知成为一个标杆,让那些抗拆的人们情何以堪?让那些狱中的人们情何以堪?让口炮党或跑路带路党情何以堪?……让康德们情何以堪?

我作此迂腐之想,是因为曾亲见一些人与时俱进,变观点比翻书还快。有一个人当年在某报做评论,见到我就批评激进思想要不得,还批评谁谁谁太偏激;过了几年,他已经比谁都激进了,甚至唯他独革了。当然,我还见过一些人,十几年来一以贯之的榆木脑袋、文青思维、小清新姿态、小确幸恋情……

我之想到康德,是想到康德有过三大批判,“我能知道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等,经过百转千回的论证、思辨,他为自己和读者奠定了生存的基石。反观我们,对自己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一以贯之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你能否接收智商税

我有时想,也许因为这类原因,我们中国人的认知水平千差万别。这种知识或智力不足导致了每隔几年都有“认知革命”“学习的革命”一类人物事件的出现,当代人称此为收割“智商税”。

在跟一些朋友聊天时,谈到网络收费。有几个兄长都说,他们在网上一看到付费的文章,都是扭头而去。他们心说,这个时代,还牛啥,还有什么秘不示人必须收费的知识或思想?但他们也承认,他们的孩子好像习惯于在网上付费学习知识。问及我,我说在两可之间,曾经遇到急需的文章做参考时,也付费下载过;大部分文章,都还是自由地获取。

我的一个朋友有总结:国内贩卖知识,即智商税这个行业经历过三个阶段:传销时代,主要靠面对面零售;机场DVD时代,有了基本的规模化标准化;吴老师罗老师时代,电商化社交化。换个角度,对应的是收割不同的代际:前两个阶段收割50-70年代生人里的贫下中农和乡镇企业老板们,吴老师是第一个成规模成建制地收割有成企业家的,罗老师的威胁在于收割了吴老师那批受众的儿子们。同时交叉收割这个市场的,上有各路仁波切,下有各路洋鬼子,谁说这行业是蓝海啊……早就激荡三十年了……

另一个网络思想家在机场时忽然感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分享都要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的。就像打开喜马拉雅,满屏收费,兴趣全无。知识只有保持最大程度的自由流动和免费分享才能相互激发,……当知识的拥有者给所有“知识”标价的一天,就是互联网全面倒退的一天。

而著名的社会转型思想家温克坚有一篇文章就叫“黄生凭啥抽取智商税”,温在文章中写道:“放眼望去,其实像黄生这样的角色不乏其人,郎咸平,宋鸿兵,刘一秒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都以卓越的忽悠术,在各自精准的细分受众领域持续的抽取智商税。虽然偶尔有质疑的声音,宋鸿兵本人甚至在某个场合被人追打,但基本上这些人还是有庞大的市场,并且后浪推前浪,新人辈出。”

大多数中国人能否生成敬畏、思辨、担当的土壤

因此,在看到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斯莱德在Facebook上给出的20条关于普通人如何活着的建议时,我就想到,从康德到斯莱德,都算得上负责的知识人。斯莱德的20条建议为大多数美国人接受。

1. 别望风而降——独裁者的权力往往是免费让渡的,别望风而降;

2. 保卫制度——因为制度本身是靠不住的,它不能保卫自己;

3. 保有职业伦理——政治越荒谬,每个人就越有责任保卫自己的防线;

4. 警惕政治术语——别一听到“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就激动;

5. 哪怕极端事件发生,保持冷静——独裁者总是利用极端事件集中权力;

6. 重读经典——读哈维尔的《无权者的权力》、奥威尔的《1984》、加谬的《叛乱者》、哈伦特的《极权的起源》、波莫兰切夫的《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有可能》;

7. 站出来——有些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

8.相信事实——放弃事实就是放弃自由;

9.了解——读长文章,订阅有操守的专业媒体,资助调查报道;

10. 社交——站起来,走出去,到没去过的地方,认识陌生人,交朋友,与他们携手;

11. 聊天——与周围人聊天,看着他们的眼睛,要知道谁可以信任谁不能,如果社会崩坏,一切人彼此攻讦,你得知道社会的心理地图;

12. 做点事——如果看到纳粹标志,把它取下来,别光走开;

13. 投票——不要放弃投票机会;

14. 资助——资助你认同的公民组织。你不资助谁资助;

15. 保护隐私——少发邮件,多当面谈话;

16. 学习别人经验——交海外朋友。现在的挑战不是哪个国家的事,也没有哪个国家会单独拿出答案;

17. 警惕带枪的人——那些带枪的人,长期声称反体制,现在成为体制本身,这可不是好事;

18. 乱命不从——如果你有公职,愿上帝保有你的良心,不从乱命;

19. 保有勇气——你如无勇气,谁有勇气?

20. 留下榜样——为后代留下真正爱国者的榜样;

斯莱德还补充说:这种底层人敬畏、感恩、思辨、担当的土壤,深厚而坚固,政客和政府都无法改变。

我在逐字阅读这20条建议时,一再想到国情不同里的我们该怎么生活,我们大多数中国人能否生成敬畏、思辨、担当的土壤?我们需要多少条原则呢?如果我们缺乏最低限度的伦理共识,那么我们的一生既得交活命的各种税费,还得交商人们征收的各种智商税。

笑看风云人未老

在外面一天,想着周末有可能见周有光先生,心里很是期待。但到下午,网上的消息说,周老仙逝。不久证实了这一消息。在周先生生日之际,这是多么巧的事。借周老先生自己的话,上帝没有忘记他。我想到一个细节,随着周老先生的辞世,世上再也没有见过爱因斯坦的华人了。

对周先生的人生成就,勿须辞费。跟本周周记相关的,仍是启蒙、智商税的问题,周先生是汉语世界的一道光。这道光超越了意识形态本位、中国本位,而落实到人类世界的层面上。这是值得今天的汉语人留意的一件事。汉语人曾经举国向军阀政党们交过智商税,今天仍在向各类大大小小的骗子们缴纳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科学主义一类的智商税,并成为其中面目狰狞的傻子或战士。我相信,周先生晚年那样纯粹的发声一定有上帝的意旨。

周先生曾支持过我的工作。查微博,从12年到15年居然有三条微博跟周先生有关。

其一:我们对历史及其人物容易想当然,但一些细节会校正我们,比如神话般的爱因斯坦。数学家陈省身说,他到老爱家做客,发现老爱书架上的书不太多,但有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今天的国人当中还有一百多岁的周有光先生见过老爱,周的印象是老爱的为人很好,老爱向周强调了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这是真的穿越。

其二:看到不少人对周有光老先生108岁生日的贺辞,真是好。很多人联想到圣经,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在东土这样一个黑暗的时刻,周有光的人格道德文章是难得的汉语之光。张森根先生说,精英读托克维尔不如读周有光。这是正论。对我们后生小子来说,世道再难,仍可成就美好的人格。

其三:朋友送来110岁老人周有光先生的访谈录《岁月时时有光》,感叹说,一般人五六十岁就暮气沉沉了,很多人五六十岁就需要人照顾或准备走了,他们人生的思考和创造顶多也就二三十年而已,但周老110岁了还在出书,周老是幸福的也是有意义的,他比一般人多活了两三辈子啊。据说周老的长寿之道在于活跃大脑。

本周在屯卦(1月3日-9日)和益卦(1月9日-14日)之间。

是为记。

余世存工作室 2017-01-15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