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在“沙漠”中艰辛跋涉多年的人们从心底发出的、焦渴的呼喊。

终于,天上有了呼应的雷声。近来,笔者连续被唤去开了两次家长会,接受的都是要“抓素质教育”的教育。我以为这下总算要下一场“及时雨”了。不料,随后观察儿子所受教育,仍然通篇都是“应试“的模式。分数仍是班上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字词句依然抄得天昏地暗……我不禁想到,我们的一些教育者,早巳在应试教育的“八股”道上走得车轻路熟,现在即便他们在观念上转变了,但强大惯性的推涌和自身素质的欠缺依然使他们转不到“素质”的轨道上。多年来,他们一心盯着“八股”应试的车辙,眼中除了字词组合、习题试卷、分数名次外,已经看不见山那边五色的鲜花,云天里变幻的彩霞。教育者自身缺乏素质教育,如何让被教育者接受素质教育?

儿子的语文教材,虽说还浸润着浓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气息,但总算比文革时好多了,已有了一些新时代活泼的元素。可惜,一些教师舞起使惯了的八股刀法,以不变应万变地将一篇篇风格迥异的文章,挑上“宇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案头,进行千篇一律的肢解。任何“建筑”,不管是希腊式、哥特式还是拜占庭式,到了这些缺乏素质的教师手下,通通被拆成一堆字词句的”砖头瓦块”。教师讲《鸟的天堂》一文同讲契诃夫的《凡卡》是完全一样的讲法。契诃夫是何许人,其文有什么风格、什么特色、什么背景等,学生一概不知,但这一课有哪些生词,哪些词组,学生一清二楚。也就是说,学生对“建筑”的整体风貌、背景文化、艺术特色一概不知,只是捡起了一堆拆散了的“砖瓦”。更有甚者,老师在中心思想中洋洋写道:“本文反映了凡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契诃夫是19世纪的俄国作家,19世纪的俄国是沙皇专制帝国,与英国式资本主义制度大不相同(况且,我们的下一代仍然要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接受“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这一“千古不变”的概念吗?)如此缺乏“素质”的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转向“素质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的教师很苦、很累,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甚至是“文革教育”的受害者。他们的转向,比学生转向更困难。他们一方面自身要挣脱应试的八股绳套,一方面要以先天不足的手带领学生转向素质教育,其任务和压力,想必比夺取应试高分更艰难。

素质教育,表面上看没有应试教育那样令教师感到“刺力见红”的紧张,令学生感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惶恐,但它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潜伏着更大的压力。理解一堆堆“砖头瓦块”是容易的,讲解千姿百态的“建筑艺术”是困难的。但我们没有选择,21世纪的祖国人才,绝不能再在八股应试教育下培养了! 为此,老师们只有先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切切实实地推行素质教育。

(《重庆晚报》1998年12月2日)

木公的博客2008-01-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