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严肃端庄,沉稳持重,举手投足,需有规矩方圆。否则,就有失师表尊严,缺乏学者风度,甚至有“轻浮”之嫌。

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偏见。

固然,讲台上,不同于课外,理应注重教态。但教态本身,首先应当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采取什么样的教态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最“严肃认真。”从这个角度上讲,“严肃端庄”主要应用于辅助教学。而不应当作表现气度尊严的色彩,更不应该把它作为教师讲台上必备的唯一脸谱。

记得一次外教上阅读课,遇到“蹒跚、“跛行”、“跳行”等生词时,她既没查字典,也没用一堆术语和例句来解释,只是模拟该词的动作,边跳边读。这不仅使课堂变得活跃,而且使这些词的音和词意很快印在我们记忆之中。

这似乎是教学法问题,但实则更涉及教态。我们一般认为教师在讲台上蹦跳是不成体统、有伤大雅之堂。但事实证明,学生往往很欢迎比较随便活泼的教师,因为他们常能造成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并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对学习大有裨益。回想我们读书期间,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多半是那些活泼幽默,有鲜明个性的教师,他们所教授的知识,也不易忘掉。

我们民族一向比较内向持重,对教师的要求就更是如此。旧时先生是一手执书,一手握鞭,威严十足;现在虽说有了许多根本的变化,但仍然深受传统影响。一堂课下来,多是一种表情、一种声调,在教态上少有变化,使人觉得缺乏外在的感染力。大自然本生变幻无穷,大干世界一向色彩缤纷。讲授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知识,为什么不可以辅之丰富多彩的教态?我觉得,课堂上,结合内容讲解,该柔和则阳春三月;该严肃则深沉低回;该激昂则滚滚滔滔,落地有声,该幽默则峰回路转,妙语联珠;潇洒中含严谨,持稳中有机敏;得意之处,何妨眉飞色舞,情感之至,为何不可声泪俱下。总之,教态应是一江流动的水,与河床紧密吻合,从湍激中学生更了解河底陡斜,从回旋里更看清两岸地势。从头到尾一味“严肃端庄”、“稳沉持重”,师表倒是尊严了,也许还不乏学者风度,但总嫌有些枯燥死板,催人入睡。学生们,特别是初中、小学生,有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对这门课的兴趣。

当然,强烈生动的外在感染力,首先是来源于丰富的内在情操,独立的个性,特别是广博的知识和对本学科深刻的理解。其次才是外在技巧性的自我训练培养(否则就确有“失尊”、“轻浮”之危)。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往的扩大,我们的学生应当是灵活机敏型,而不是旧时书生气十足。这在教态上就要求我们教师丰富多变,生动活泼,从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我想,除了先生的岸然之外。我们是否可学一点相声的幽默生动,演员的表情动作,诗人的热情优美呢?

注:此文写于1986年

木公的博客2008-01-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