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今次要跟大家介绍的书,或者分享的题目,可以说是与各位听众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觉得「执屋」是一个大难题?有没有觉得这是一个不时缠挠你的事情?今次介绍的这本书,正好为你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断、舍、离」这个网络流行语,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馀的事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提出「断、舍、离」这个概念的,是一位日本人山下英子。近年,她在日本宣扬这个知易行难的概念。既出席活动,又开班教授日本人如何身体力行,做到「断、舍、离」;还亲自以「杂物管理谘询师」身份,帮客户「执屋」,成为一门专业服务。在日本很受欢迎,并且上电视访谈节目,又现身纪录片,介绍如何以「断、舍、离」方式,把家居重新整理。

山下英子教人丢弃自己觉得「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也要放弃对物欲的追求;买东西前要三思,切忌丢弃旧东西,再买新东西回来。最后,住宅整理乾净了,办公室也整洁了,人和身处的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可以焕然一新。

「断、舍、离」其实很简单,山下英子指出,要思考甚么东西,是「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以及哪些东西,会「让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这个思考必须以「自己」为主角,而不是「物品」;即是说,当你要收拾东西时,在筛选过程中,要问自己与这个物品的关系。

原来,在收拾时,我们总会觉得物品丢弃可惜,或者觉得「总有一日会用到」而留著。如果有这种情况,主角就是物品而不是自己了。那么,所谓收拾也只是把一些其实已经没有用的东西,放到看不见的地方。

因此,「断、舍、离」就是取舍选择物品的技巧;重点就在于,不再让没有用的物品存留,只有对现在的自己来说,是最需要、最合适,有存在价值的,才留下来。所以,「断、舍、离」的目的,不是整理或者收纳,把房间弄乾净;整理收纳是著眼于如何保管物品,「断」和「舍」是断绝不必要的东西,舍弃多馀的杂物。然后反覆执行断与舍,从而达到「离」的境界,脱离对物品的执著。

但是,甚么东西算是有用?如何界定甚么是最需要、最合适呢?不少朋友对旧东西,总是有点情意结,难以舍弃。山下英子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她把堆满杂物的房间比作肠道,屋内物品,因为某些理由无法丢弃而堆积;另外,还会有其他物品不断进入屋内。这种情况,就好像不停吃但却无法排泄,于是变成便秘。「断、舍、离」可以是一剂泻药,解决便秘。如果可以因此而改变生活习惯,便可彻底解决问题。

要以自己为主轴,舍弃多馀物品,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举个例子,在便利店买东西时,随手拿的即弃筷子,拿回家后没有用便收起来,家中的即弃筷子有没有用?当然有,但自己却不会在家中用即弃筷子。这类不常用的东西,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塞满了抽屉。山下英子提醒我们,因为「觉得可惜」,于是就陷入了「只不过是可以使用就难以丢弃」的困局。她指出,这就是让物品成为收拾过程中的主轴而不是自己。

山下英子在大约二十年前一次禅修时,悟出「断、舍、离」的道理。她看见僧侣们很珍惜必需品,没有多馀的东西。寺庙每个角落都打扫得乾乾净净,营造出令人神清气爽的空间。她仔细思量后领悟到,我们的生活可说是连续不断的「加法」。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于是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不断加进我们生活中。她提出,要将「加法」生活,转换为「减法」生活,减去不必要的物品,让生活重新拥有清爽的环境。在不知不觉之间,让每个人重新回归基本,从而变得轻松。

其实,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不是一本谈执屋,或者如何整理家居的书,而是探索如何改变心灵,以具体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只要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换句话说,「断、舍、离」就是「动禅」。

听完今集《书林漫步》,你会不会从你的抽屉开始,实行「断、舍、离」,取回对生活的自主权?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