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

《注定一战?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作者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以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来比喻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冲突,而广为受到讨论并为人熟知;这部写于2017年的著作,早就预见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冲突,书中引用了大量历史上类似案例,来说明这种斗争的危险;作者在经过八章的讨论,认为美国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能的,而透过第九章就提出12条和平线索,借历史的的例子,希望可以「化险为夷、不动干戈」。

作者援引美国前总统尼克逊(Richard Nixon;又译︰尼克松)晚年向友人透露,他反思其对华政策时的评价︰「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人(Frankenstein)」,来表达对扶植出今日的中共怪物的后悔,更指出如果当初是为了达至打倒苏联来扶植中共,这种战略政策不算是错的话,致命的错误在于后冷战时期政策竟然没有更改。作者认为当1991年苏联消失、冷战结束,美国战略家早应在当时反思基辛格的战略,并反思国际环境的根本变化,这项政策后来已变为伤害美国的重要利益。

在第十章,作者指出当时大多数人都被「必胜主义的狂欢」,以及健忘症所冲昏头脑,竟宣布了一个新「单极时代」的来临,声称「历史的终结」(福山),幻想所有国家都会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政制、美国的意志,成为民主国家;作者引述当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早就指出,「中(共)国不会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因为如果这样做就会崩溃」,而且中国不似西德与日本,后两者曾在二战中被美国击败占领,甚至为其制订宪法,而中国却是以「中共国」的身份被接纳,其政体本质不变。

虽然作者提出的历史往例的比较,十分有趣以及具有参考价值,以及在第十章提出的「所有战略选择──包括丑恶的选择」当中,也包括了「先发制人」去破坏对手的战略选择,然而本书一如其主题──回避一场战争,以及回避所谓「双输」的困局,所以其前提已限制了其思考与建议的方向,即尽量是透过克制,条件交换,期望与理性的人合作双赢的方案;因此本书不可避免的弱点,就是剔除了「非理性」的因素,希望以理性解决问题;然而要这些方案可以实践,其根本前提是,中国必须是一个可以说道理,守信用的国家;书中一些方案,例如美国从韩国撤军、抛弃台湾、拒见达赖喇嘛来换取中国停止军事扩张等,根本就有如二战前夕英国首相张伯伦,以捷克的苏台德区,换取纳粹德国不扩张的「一世代的和平」一样,是镜花水月,其错误就一如90年代冷战结束后,以为让中共发展经济,就可以换取民主改革与和平一样,是同等的反智。

即使用作者所发明的「修昔底德陷阱」方向去思考,要去制止这种陷阱,最重要的是时间点──例如90年代初时——美国早就应该政策转向;当时没有这样做,则早就错过了关键的时间点。文中有不少篇幅,亦仍是以早几年西方对中国唱好的角度去思考,高估了中国的经济成长、政治稳定、以及真正的实力,而低估了美国以及西方各国,在今日的时间点仍然可「以武止武」的作用;战后多位纳粹德国将军的回忆录,都指出如果1938年英国选择动武去制止德国,纳粹德国就会溃败,将军将会政变,而纳粹政权在发动侵略前早就倒台,因此就不会发生所谓「修昔底德陷阱」;这种陷阱之所以发生,就是应果断处理时不作处理,去到覆水难收的时候,才来进行后知后觉的军事干预(如1939年因波兰才宣战),这才是造成二次大战的真正原因。

本书的历史例子,以及开放讨论问题的取材,绝对值得阅读;然而以经历贸易战,以及对中共看似稳定,实为无数危机的时事现实去思考,则或者会更加明白西方各国的政治家,为何作出看似理智地作在这二三十年间,作出姑息中共的愚蠢选择,因此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