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满洲国》一书的作者刘仲敬先生是一位博学的历史研究者,过去曾经出版多本颇有创意的历史研究书籍。《满洲国》一书是近年少数有关满洲历史的中文著作,当中展现了跟传统中国主义的历史著作不同的陈述方式,例如在讨论早期高句丽领袖跟「唐代」领袖争抢朝贡体系主导权时,作者以「唐国」称呼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唐朝。另外作者也用宋国及图博而非宋朝及西藏那些中国主义史观中的名词。

在理论上值得讨论的议题是满洲本身是一个地域名词,还是一个国家名词。在这个问题上,作者似乎主张满洲作为一个地域名词来使用,所以在满洲的土地上自古至今出现不同的部落国家如渤海国甚至帝国如金国或后来的大清帝国。我们必须注意,反观在「支那」一词的应用上,目前排除将支那作为地域名词的恶果是令中国一词同时指涉地域及相关的大一统国家,造就了大一统主义。

在作者对于金国跟宋国的讨论中凸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也就是絶对君主国的形成及其恶果,作者提出金人南下建立帝国的后果是一方面催生了绝对君主而另方面则摧毁了一些产业,这不禁令人想到,国家越大是否必然催生中央集权?而且集权体制是否会愈趋独裁?作者一个有趣的观点是金国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三元」帝国,有来自唐、梁两国的元素,亦有最纯正的满洲核心元素,更有北宋的各种制度和文化。不过,这仍然不算是有甚么大一统主义。书中谈到满洲人的大一统主义其实是来自金国所接纳的那批北宋士大夫,这批人及其后人为蒙古国服务,也发明了所谓的「大元」。

关于大清帝国,作者指出「满汉之争」的源头其实是来自所谓的「大清帝国由关内十八省和关外内亚人组成」这种神话,在这个神话影响之下,大清帝国复杂的多元宪制就被简化成所谓的满汉斗争。不过作者并没有提到这种神话如何影响后来所谓反清复明的意识形态。我们可以想像正是有满汉之争才催生了反清复明的具体推动力。

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是作者在讨论协和主义与正统主义之间的关系,协和主义是从「多元的、复数的封建自治团体」发展到一个「代理人性质的、单数的、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的行政国家」,这个「行政国家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同时却没有一个理直气壮的名分」,直到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产生才使这已经存在的技术官僚团体得到其所需的名分,这就是所谓五族协和的新满洲国。正统主义则是指爱新觉罗家族的君统。作者认为,到了一九三零年代,协和主义者和正统主义者逐渐抛开成见,合力取代张作霖及张学良的势力而为建立后来1932年3月日本眼皮下的满洲国奠定基础。

整体而言,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将满洲这片土地上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做出概括的陈述是件不简单的工作,即使谈不上是学术钜著,但仍是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作者陈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跳脱了传统的中国主义框架,对于建立非中国主义史观有一定的贡献。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