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以前,我说过一段话:“当人类把所有的苦难—-贫困、饥饿、仇恨、战争甚至疾病都消灭以后,还会有一种不幸继续存在,那就是由不幸的婚姻造成的不幸。因为人对于婚姻对象的选择,至少是受到地域的限制,你最理想的对象可能在天涯海角,你一辈子也见不到!”当时我还暗自得意,似乎发现了一个真理。其实,那段话是大谬不然的。我无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当人类战胜那些苦难的同时,婚姻和家庭制度也必定会有所改变。

一位美国女学者斯特芬尼∙孔兹在她的一本新书《婚姻史》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她把婚姻的进化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人们并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婚的,结婚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转让遗产和组织日常生活。对象的选择很少能由当事人作主。“婚姻是把一个陌生人变成亲属,把一种方式或者为了使敌对集团媾和,或为了在两个家族之间建立一种持久的交换关系。”

孔兹说,直到二百年前为爱情而结婚的思想才在西方出现。那应该归功于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过于强调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但是为了爱情而结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去克服种种障碍。直到1970年代这些障碍才完全消除,婚姻才变成使人们得到更大满足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婚姻,其对于夫妇关系的约束也大大减弱了,于是婚姻问题就成为激烈争辩的主题。巧得很,我在八十年代初期说出上面那段话,也是由于从七十年代初起,中国的婚姻和性爱开始向毛泽东时代相反的方向转移,变化相当剧烈。有人把它归至于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这就过于简单了。其实,那是对于毛泽东时代推行一条反人性的路线、包括实行禁欲主义的反弹。同时,也是长期被压抑的对于个人幸福和快乐,即个人自由的追求,在改革中得到了释放。这中间,也就和美国一样,对个人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加节制地崇尚,也使事情走过了头。一种社会势力把女性的肉体当作它的工具;某些女性自身也时常以自己的色相为代价取得到种种欲望的目的。从文革时代就开始了—-为了能够进城,工作和入党,很多年轻女性把自己的贞操贡献给军代表或当权者,其结果就是很多家庭被摧毁,社会道德大沦落。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孔兹是比较乐观的,她说,企图倒退到过去是没有意义的。她相信总会有一个比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更好的婚姻制度出现在未来。在《婚姻史》中作者提到了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纳族”(可能是纳西之误),她说那里对于男女之间的真实爱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天堂。纳族是人类社会中唯一一个躲过了婚姻制度的地方。那里的姑娘爱跟谁好就跟谁好,双方到了该分手的时候就分手,女方再去挑选一个新的对象。那么生了孩子怎么办呢?那就有舅舅们把他养起来。作者说,我们在将来会不会像纳族那样生活呢?既然离婚率和非法生育率那么高,现行的婚姻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似乎正在日益衰落,而过去三十年的变化已经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革命,唯一的希望就是设法琢磨出一套办法去应对。她说:“婚姻的衰落未见得会带来一场灾难,我们能使婚姻有所改善,也能使婚姻之外的两性关系过得很好。

2005年6月2日 于美国·新泽西

文章来源:刘宾雁网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