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李白 2019-03-27

一、

阳春三月,焦虑的母亲们,已经在操心孩子的夏令营。朋友@一个名著阅读夏令营。说是可以学会速读经典名著,7天掌握名著精髓,跟着名著学写作。感觉像卖大力丸。

我不鼓励孩子读名著。我一把年纪,都还摸索在读名著的路上。孩子读孩子的书就好,保持阅读的兴趣就好。成人世界的腌臜,成人的语言体系,成人的思维方式,他以后有长长的时间可以去探索和拥有,而天真烂漫、天马行空、童言无忌,只有这短短的几年,剥夺了,他就再也没有了。这个没有,不仅是语言没有了,更是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没有了,也是灵魂中丰盈的有趣,消失了。

有趣,有趣多重要啊。

二、

名著是好东西,这无可非议。学好阅读和写作,看好东西,是必须的。但很多名著并不适合十来岁的孩子。举个四大名著的例子吧。

《水浒传》,108好汉。我们的教科书里,是这么说的:《水浒传》是一部以记述宋末农民起义为主题的作品。以塑造“英雄群像”为内核,在对这群“好汉”的刻画上,作者着力表现他们兄弟情义、绿林好汉的英雄本色。

英雄吗?林冲血洗草料场,是这样杀人的:“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宋江怒杀阎婆惜,是这样的:“宋江左手早按住那婆娘,右手却早刀落;去那婆惜颡子上只一勒,鲜血飞出,那妇人兀自吼哩。宋江怕她不死,再复一刀,那颗头伶伶仃仃落在枕头上。

如果以上只是血腥味的暴力美学,第五十一回还有个细思极恐的:朱仝被发配沧州,“见屏风背后转出一个小衙内来,年方四岁,是知府亲子。那小衙内见了朱仝,迳走过来便要他抱。”知府见儿子喜欢朱仝,便允许“早晚孩儿要你耍时,你可自行抱他耍去。”中元节,朱仝带小衙内去看放河灯。但刚转过街角,便“只见小衙内倒在地上。朱仝把手去扶时,只见头劈成两半个,己死在那里。” 是李逵杀了他,因为水浒好汉,千方百计要诱朱仝上梁山,朱仝不从。李逵一刀下来,断了朱仝后路。到此时,朱仝也认了:“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英雄?好汉?呸。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写过读《水浒》的困境。说到鲁智深佛堂里打砸抢,她想:呀,这不是和“文革”小将破四旧一样吗?讲到宋江和婆惜的那个晚上,她只得“叭”一声盖上书:《水浒传》我们不读了,换书!不换不行呀。做家长的,要如何跟孩子解释,一个英雄,竟然为了说服另一个人,挥刀就把个四岁的孩子给劈成2半了。内心还没有任何挣扎,眼睛都不眨一下。

《三国》更不适合孩子了。《西游》魔幻,本来是最适合孩子的。但细瞧瞧,这哪是写给孩子的魔幻啊,唐僧师徒四人,大家各怀鬼胎,分明就是一部职场戏。还有散落各处的情欲描写,也是辣眼睛。而最令人尴尬的,是里头各种挖空心思骂人的脏话。孙悟空骂猪八戒:你个馕糠的夯货!观世音骂孙悟空:你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

也不推荐小孩看《红楼》。我就是《红楼》受害者。十几岁,捧着书,哭了笑,笑了哭。一生阅读爱好由此奠定,一身“ZUO功”由此养成。爱与憎,都在这里,局限和不足,也在这里。

十二三岁,正是大观园里的年纪,毫无疑问把自己当成了黛玉。冷眼看父母,不屑看老师,同学?压根连眼都懒得抬。在最应该去融入社会,和同伴交友的年纪,躲进了素纸间,躲在了禾锄葬花的孤小格局里。青春里有伤春悲秋,无可厚非。但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希望那个12岁的小姑娘,可以去更广阔的天地里,与自然为友,与人为善。而不是小小的心里,吟唱什么红消香断有谁怜,风刀霜剑严相逼。

刀剑相逼的日子,长着呢。何苦这么早,就迎了上去。

三、

都是好书,长大之后,慢慢看吧。

人情世故,总会来临,像花开了要谢。你不想要,都不行。而天真,单纯美好的能力,丢了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所以,我宁要一个憨傻缺心眼儿的孩子,也不要一个过早世故的小大人。

还小的时候,读读童话吧。童话是好东西,尽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也是质量参差,有的情节也暗黑。但,孩子能从这些故事里感知有关善良、勇敢、美好的激励。小小的人儿,就该相信,平静、简朴、节制,会给人以报偿。良善、自信、勇敢,也总能逢凶化吉。倘若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自由地望向那个单纯美好的高远之处,他的未来,要如何轻盈,遇到人生厄运,他要如何安慰自己。我们总要相信点什么。不是吗。

孩子也好,成人也罢,我们不都依赖这样的念力,勇猛精进吗?正向的念力,能让人专注于所爱的人和事里。

这就是留有天真的好处啊。

四、

不读这些,读什么呢?

学龄前儿童,就读绘本吧。德国、法国、日本,在这方面有非常成熟的启蒙体系。比如哲学启蒙,法国四岁的孩子,看的是“我为什么存在”、“为什么喜欢我”、 “生活的意义”,简单而富有哲思的话语,启迪孩子去扣问“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要去往哪里”。关于生死常识的启蒙,日本人又做得比欧美人好,生离死别的东西,它婉转温情细细道来,告诉孩子生很美好,死亦不可怕。再比如科学启蒙、性启蒙。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全是孩子的视角和语言,而这些东西,都是在生命中打底的常识。人生标配。

至于上了学,孩子爱读啥读啥。只要爱阅读,就是一件好事。至于好坏高低,他读多了,自然就有分辨力。我总觉得,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是个自助餐,不能家长搬上来什么,孩子吃什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审美、价值观,况且,世界还变得这么快。家长未必就比孩子有好品味。

五、

我也不喜欢国内的儿童文学。糟糕透了。不好,不美,不智慧。有空看什么劳什子的《草房子》,还不如带他去田野里看春花,看溪水,抓蝌蚪。

没有智慧和审美的加持,知识再渊博,也不过活成了一张芯片。

六、

诸君,春安。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