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雁塔 2018-04-27

以上讲的是农业时代的外贸,总之那时的国际贸易是“互通有无”不是比较优势分工。外贸强势比的其实主要是“购买力”。而工业化开始后情况就不同了。工业化开创了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

但是,第一波工业化国家如英国与后起的美国相比,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前者的贸易主要还是向农业世界展开的。而有投资需求的初期工业国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前者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容易造成大量逆差,是为“乔治逆差”或曰产业强势逆差。

这道理不难理解:工业化强国与过去的强国一样有“消费优势”,其人与过去一样追求“新奇”而且更有能力追求新奇。但除此之外,工业化造成的更大需求还在于原材料之类“投资品”需求。这就是罗马进口“汉绸”与英国进口“清丝”的不同:罗马人只把汉绸当做新奇的奢侈品来消费,而英国人进口生丝其实和进口美国棉花一样,就是作为纺织工业原料的。

我们常津津乐道于英国机织布在中国卖不动,以为英国工业品“没有竞争力”,却闭口不谈西方丝织工业兴起后中国绸在那里也卖不动,是不是中国绸就没有“竞争力”,而西方的丝织工业就比中国有竞争力?在这方面他们的丝织工业比棉纺织业更强?当然不是。英国的丝织业名声不要说远不如它的棉纺织业,就是在西欧也远不如法国、意大利的丝织业,但就这样它也能使英国在华买丝不买绸了。

其实,工业化时代无论大宗进口原材料还是大宗出口制成品,竞争的主要都是效率而不是新奇——尽管工业化时代创造的“新奇”也是农业时代难比的。可是,那时的农业国主要却是与你竞争“新奇”而非竞争效率,丝呀茶呀主要都是因为满足洋人的新奇、而不是因为大宗生产的高效率来占有市场的。问题在于:相对贫弱的农业国消费“新奇”东西的能力本来已经变差了,加之由于没有工业也缺乏对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那“需求弱势”就更加明显。

这可以从后来中国顺差的消失得到反证:19世纪末英国棉纺织品终于打开了中国市场,但那也主要不是直接供应中国人的终端消费,而是在中国轻工业初兴后,“洋棉”、“洋纱”、“洋坯布”和洋染料作为纺织服装工业原料大量进口的结果。

在那个大逆差时代,中国进口的洋纱一般都多于洋布,洋坯布多于印花布,洋花布也多于成品洋服装。那时中国家庭生产的土布就遭遇了灭顶之灾,但主要却不是被外国生产的花布和洋装,而是被用洋原料制成的“国产洋货”打垮的。“国产洋货”同样用“洋法”生产,为什么它就有过去洋货所没有的“竞争力”?其实,中国外贸当时由顺转逆的主要动因,就在于工业化带来的投资品需求比农业时代的终端消费需求大得多。

所以当时工业国与农业国贸易,自己的大宗需求常常比对方多而且易于实现,而自己的大宗供给却往往因对方无需求而难以实现——人家不买你总不能逼着人买吧。不仅英国对中国如此,对东欧、日本乃至美国南方也一样有逆差——而当时这些地方都不会比英国“先进”。

长期逆差不可持续怎么办?前面说过,农业时代专制的“消费强国”可以用赤裸裸的抢劫来解决,西班牙人到拉美抢金银就是如此。工业化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也自私,也欺负人,但平心而论,“资本主义”比起过去的亚述蒙古西班牙还是进步了,马克思也是这么说的,对吧?

它的“唯利是图”一般还不至于不择手段:它总想通过交易,而不是通过抢劫来实现这一点。邪恶的办法就是用鸦片这类东西引诱你的非理性消费,让你“买不起也得买”,但从长远看这并不是办法,因为人家禁烟不成还可以自己种,“进口替代”了你怎么办?更长远的办法就是让你也工业化了,当然最好是他来你这里投资直接给他赚钱,其次你自己搞工业化扩大了需求,其实对他也有利。

但你工业化了不就成为他的竞争对手了吗?确实如此,所以从国家倾向来说他们“促成工业化”往往是有选择的,尽量让你的产业与他“互补”,而不是与他竞争。但是资本的“唯利是图”却往往破坏这种“国家倾向”,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培养出胜过自己的对手”,往往就成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结果。后来德国、美国乃至法国相继超过英国,其实都非英国所乐见,但这几国的崛起,对英贸易都是起了大作用的。

话说回来,英国遇到的这种“乔治逆差”或产业强势逆差,美国就没有遇到过。美国早期的逆差是产业弱势的自由国家出口无力、消费却相对不弱所致,南方的顺差则是“低人权优势”下的多马顺差。

等到美国逐渐取得产业强势,它就持续出现顺差了。这主要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因为美国工业化时代它的贸易对象主要已经不是当年英国面对的传统农业世界,而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工业化欧洲了。

工业化国家出口能力强,进口需求旺,与之贸易,大宗供给与大宗需求都比较容易实现,顺差、逆差皆有可能。美国和后来的德国、日本靠技术优势提高效率,新兴工业化地区在技术达到先进水平以前靠着成本优势,都取得了较长期的顺差——但作为富国,美国连续的“世纪顺差”至今仍然是没有二例的。

———-

微信ID:qhjy_gzh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