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不被看好的“一带一路”,此时恰恰弥补了中美贸易战造成的经济损失窟窿。中国现今时常自诩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俨然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战略利益。图/撷取自网路

“一带一路”,是当下国际上的大话题,又是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

对此,西方主要国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美国前任国务卿蒂勒森称之为“债务陷阱外交”和“掠夺经济学”。德国官方称之为“战略利益说”,也有直接指责是“殖民政策”倾向等。当然也有德国专家称赞:“‘一带一路’超越了‘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不仅在国际上引起热议与批评,在国内的精英层面亦不完全讨巧,有说是“赔钱的买卖”,“陷入‘一带一路’陷阱”等,还有直言是“投资无底洞”,“巨额投资打水漂”等。

中共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至今,已经走过六个年头,是福是祸,是功是过,似是而非,南辕北辙,众说纷纭。然而,根据开放的信息依据,“一带一路”是也好,非也好,确实已逐渐走进了当代世界的经济领域,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经济现象之一,与其回避,不如面对,借此也谈谈我们的子丑寅卯观点。

中美贸易战有了结果

川习大阪约谈贸易战,说是有了终结,可半月有余,只闻雷声响,不见雨点落。美国财长米努勤有个“继续面谈”的知会,川普又说:“美国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有需要,可能会对余下价值325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不日,川普又说:“中美电话约谈有进展……”等。媒体有评论说:“中国不急美国急”,也有说“是川普投降前的台阶”等。

如此评论真是小看了川普,商人出身的他,利字当头,方显本色。其实中美贸易战,鏖战一年多,尽管造成了世界经济动荡不定,呈无序状态,特别是国际经济合作的规范与信任,被碰撞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不胜其苦。但对美国来说,却是显著的利好。美国的贸易战是老套路,属于空手套白狼模式,无非是施展擅长,动动嘴、大笔一挥加征关税而已。犹如农夫“割韭菜”,韭菜“贱”,割了还长,长了又割,一茬又一茬,被割的国家个个温良恭俭让。

就说中美贸易战,只要查阅世界银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报告,中美两国近年来的国民经济(GDP)增长率数据,便可一目了然。

美国的国民经济(GDP)增长率:2016年是1.5%(奥巴马任期);2017年是2.9%;2018年是3.8%.这些年年递增的数据,说明了几个问题,一、川普治国的方法姑且不论,经济成效确实显著,比奥巴马高出一筹;二、川普任期内的中美贸易战持续一年,忽略其它情况,实际获益与盈利是增长的,仅国民经济总值(GDP)增长这一数据,上升了近1%.这个近1%的净增长数值意味着什么?是全球GDP数值排名第15位的墨西哥2018年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全球GDP数值排名第19位瑞士与第25位比利时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和。虽说川普的贸易战,树敌太多,四面出击,摊子铺得太开,战线拉得太长,其结果却是美国坐收渔利。怪不得川普的贸易战,越打越上瘾,嗜此不疲,一时还无暇收盘。

而中国的国民经济(GDP)增长率:2016年是6.7%;2017年是6.6%;2018年是6.7%,中国的情况是基本持平。

这两组数据说明了什么?美国赢了,中国并未输。

为了美国利益川普“急于收兵”

中国并未输,不等于不吃亏,吃亏是明显的。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美国占了很高的比重,约14%以上,不用思考也明白,持续的贸易战,使一大批中国的生产商、贸易商遭遇了转产、停产、破产、倒闭等灾难性打击与重创。中国当然希望停止贸易战,却担心美国提出水涨船高的要挟清单,所以只能等待对方先喊“停战”,此是无奈之举。

有媒体称“川普急习近平不急”,示意川普为了竞选总统而急于收兵。这是误导误说,有失偏颇,我们的观点是:

1、川普治国的成绩单是毁誉参半的,中美贸易战的实际成果也是一目了然,从而赢得了46%民众的信任,川普总统最近的支持率高达50%以上。由此看来,为了竞选总统而停战,不应该是全部理由。

2、中美贸易战是商战,割了韭菜,当然是见好就收,这是明智之举。对中国贸易持续的加征关税,一方面无疑是杀鸡取卵,另一方面也伤及自身利益,同样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3、美国是中美贸易战的发起人,操控人,也是赢家,川普一直是为美国的利益,导演与操控了持续贸易战,现在叫停也是策略与计划所需。

4、美国并未终止贸易战——加征关税,眼下是为了转场继续“割韭菜”,川普这把快刀,已转向欧盟、日本、印度与越南等。

结束中美贸易战是一定的,这样转场“割韭菜”才能顺利展开,这全在商人川普的如意算盘中。

“一带一路”堤内损失堤外补

中美贸易战初期,预言满天飞:什么“贸易战则无人会赢”。什么“贸易战将衍生世界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将遭遇经济重创”。什么“贸易战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导致两败俱伤”。真可谓是:预言特犀利,结果特意外。

从世界银行GDP增长率数据上来看,中国并未输,真属于难能可贵了,这就是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市场之一,占中国全年的贸易出口额超过了14%,这样的份额比重非常之高,中国是如何避开了美国的贸易战惩罚?

多亏了“一带一路”的市场补充,有了显著的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二是“鲶鱼效应”带动了新经济市场的发展。

什么是“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是中国民间俗语,比喻在某方面失去的,设法在另一方面弥补回来。美国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国之一,原本是中国“碗里的菜”,中美贸易战一开打,伤及了主要窗口的贸易,就得设法从其它地方弥补回来。而这些年来,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以两位数的增值率提升,恰好是一种弥补。这些年来“一带一路”不断的延伸发展,拓宽了新市场。中国对外贸易集中与欧美等国的现象,逐渐转向了市场的多元化多面性,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及时补充。

什么是“鲶鱼效应”?人们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丧身于运回码头的途中。聪敏的渔民会在鱼槽中放入一条鲶鱼,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就会不断游动,而沙丁鱼遭遇这样的异类,也会紧张起来,激活了求生能力,加速游动,如此,沙丁鱼便能活着被运回港口。经济领域也一样,是通过引入强者,激发弱者变强的一种效应。“一带一路”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推动与建立新的合作,虽说这些区域比较贫瘠,但普遍的特点:一是当地地下资源充足,具有偿还债务的潜力;二是人口密集,人口也是经济资源,呈现了未来消费市场的基础规模;三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过剩的生产资料与过剩劳动力得到转移使用等。通过“一带一路”计划,激活与带动了这些区域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这就是典型的“鲶鱼效应”。

一度不被看好的“一带一路”,此时恰恰弥补了中美贸易战造成的经济损失窟窿。中国现今时常自诩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俨然扮演着引领者角色,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经济战略利益。

“一带一路”启动背景

后印象派巨匠之一的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同样的我们也借问“一带一路”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按照维基百科的表述:2013年9月,习近平到访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一带一路”升级为国家战略。显然,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最终变成了中国的国家战略。但是习近平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思路呢?据说,是因为在这之前发生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2010年习近平担任国家副主席时访问了澳大利亚。

其时新华社报道,习近平访问“在澳洲掀起‘中国旋风’”。2010年6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访澳大利亚,“与联邦及地方政界人士、中澳企业家代表、科研人员、教育者等方方面面的澳大利亚友人面对面交流,行程紧凑,诚意十足,追求‘实干兴邦’的习近平还抓紧时间实地走访,涉及了中澳合作多个亮点领域。”读来确实春风得意,阳光明媚。

其实,阳光背后总有阴影,这背后还另有故事。习近平满怀希望访问澳大利亚,却首先遭遇了当地的示威抗议,习近平很纳闷,澳大利亚铁矿石70-80%都由中国买走了,按理说这是很铁的贸易伙伴关系。随行官员调侃道:中国人讲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现在可好“买卖还在仁义不在了”。习近平的结论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不可靠,并要求随行人员回国后研究这些问题,并拿出方案。最早的研究方案是“双环流”体系,简而言之,一个环流是:中国与北美和西欧等发达经济体之间以产业承接与分工、贸易、投资、资本间接流动为载体,形成的价值循环体系;另一个环流是: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以贸易、直接投资为载体,形成的产能国际合作循环体系。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原始思路与提法。

第二件事:2012年中国钢材市场一片萧条,造成了严重的产能与劳动力过剩。

中国钢材大幅增产,1990年中国钢产是0.66亿吨,到2012年达到7.16亿吨,占该年全球钢产量的46.3%.同年仅河北省一地的钢产量在1.64亿吨以上,比全球钢产量第二的日本多了5000万吨,是美国全国产量的1.8倍,印度的2.1倍,俄罗斯的2.33倍,德国的3.85倍,与欧盟27国的钢产量总合相当。2009年至2011年,中国钢铁全行业利润每年在800亿到2000亿元。而2012年钢铁业出现了本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行业亏损额达289.24亿元。

据“中钢协”统计,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率已达到约122%.同时,反倾销、反补贴,成为欧盟打击中国企业的最大法宝。2011年,欧盟对中国各公司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从48.3%增至71.9%.有人将螺纹钢与猪肉的价格作了比较,“一公斤钢材价格抵不上四两猪肉”,炼钢还不如养猪。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未来几年面临关闭的大潮,没有任何钢铁厂可以幸免。

摆在中国政府面前,一是钢材生产大量过剩,二是大批炼钢工人下岗失业,三是一大批钢铁企业停产、倒闭、破产等,面临全面清理与整顿,将引起生产、贸易、社会等一连串变局和乱象问题,政府将如何面对?

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未来几年面临关闭的大潮,没有任何钢铁厂可以幸免。示意图/Pixabay

“双环流”战略的推出

“一带一路”的战略目的与利益,现在应该十分明白了,一是“一带一路”是匆匆上马,急于缓解过剩产能与过剩劳动力等大问题;二是开发新市场,充分消化中国的过剩生产产品,重新理顺供需渠道;三是对西方工业国不爽,早早设计以防万一的备胎——“双环流”模式。也就是说,“一带一路”完全是为了中国自身的利益,并非如今天高喊的口号:为了推动“全球化经济浪潮”。

“一带一路”具体内容?

从地域范围来说,涵盖了历史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行经中国大陆、中亚、北亚和西亚、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区的国家。

从经贸合作目的来说,中国试图与沿线国家及地区发展新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加强沿路的基础建设,消化中国大陆过剩的产能与劳动力、保障中国大陆的能源(石油、油气、粮食等)供给,为第二环流的贸易市场打开通道,并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

从发挥中国经济强项,及创建第二环流来说,任何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基建设施(Infrastructure)是经济发展之根本,不可或缺。包括电网、通讯(电话、网络)、供水、交通(道路如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港口)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而中国的公路、桥梁、铁路、核发电厂、机场、港口建造等均是建设强项,也是消化中国过剩产能与劳动力极好市场。更重要的是人民币走出国门,带动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从消费到投资多角色转换,有助于人民币早日纳入国际货币基金。

同所到国家、地区的经济建设与贸易合作,同样也带动了与当地政治文化等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组合。中国的经济建设走出去,铺设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措施紧跟到哪儿,中国军队与军备走出国门,全球布置成了必然,或者说是未来目标。这是否可称之为“战略合作关系”?

(未完待续)

民报2019-07-2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