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借着我们的诗人古道君万里走单骑寻找旧爱这个事,我来整理一下我的八十年代流行歌曲记忆。不会偏离古道“高潮计划”这个主旋律,会继续为古道加油。至少不会偏离太远吧,找来的歌总会跟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爱情有点关系。那也是古道君的青春年代。

谈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我只能忠实于我个人的记忆。我唱歌不行,嗓子不行,对流行歌也不是那么发烧。不过我那时吹口琴,流行什么歌,如果喜欢听,会想法找来歌谱吹一吹。所以对那时的流行歌应该还算是有点熟悉。一般般吧。有个大致印象。太冷门的可能就不知道了。

歌太多,分几次来谈。每次推荐几首歌。主要关注后来被大家忽略而我觉得不错的歌。钩沉。以个人标准决定取舍。

在我印象中,八十年代前期的流行歌曲大概可以分成几块。更简单地分成两大板块,大陆歌曲和外来歌曲。外来歌曲除了邓丽君,还有台湾校园歌曲,香港粤语歌曲,外国歌曲(的中文版)。

当时苏联老歌其实并不像现在有些后生仔以为的那么流行,我们对苏联老大哥也没什么好感。对苏联有好感、喜欢唱苏联歌曲的,是我们的老师那一代,文革前的特别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胡锦涛主席那一代人。其它国家的经典歌曲倒是流传很广,包括日本的《杜丘之歌》、《草帽歌》,也包括我们到现在还喜欢的美国歌曲,保罗西蒙《斯卡波罗集市》,卡朋特《昨日重来》,乡村歌曲《故乡的路带我回家》。那时我们对日本有好感,对美国有好感。就像前阵子一张流传图片上配的文字说的:谁还记得我们曾一度与世界主流文明走得那么近?那张图片是我们总书记ZZY与美国总统里根手挽手一起走路。看了感觉恍如隔世。岁月啊!

——不过当时大学生最喜欢的,传唱最广的,还是像水彩画一样清新的台湾校园歌曲。有台湾歌手唱的,更多是大陆歌手翻唱的。我们毕竟不会讲英语也不会讲广东话,这也算是一个原因吧。这个下次再谈。

大陆原创的流行歌曲可以分为文革后解禁的老歌和新创作歌曲。老歌就不谈了,大家都会唱,《敖包相会》那一类。新创作歌曲里面,主流还是官方提倡的有政治寓意的歌。收音机里播得最多的,在民间传唱最广的,是这一类“抒大情”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军港之夜》、《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等,总之是国家民族工农兵(当时倒是不怎么提到党)。就算是爱情主题最后也要归结到边防军身上去。《妹妹找哥泪花流》,好听,但那不是一般的妹妹找一般的哥哥,那是“盼哥回家报冤仇”的陈冲妹妹,来找挺进大别山的解放军唐国强哥哥,他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并不是亲兄妹。这里面绝对没有你们以为的那种感情,那是阶级感情。至少剧情是这么设定的。

这些歌都是由字正腔圆的国家和军队歌舞团歌唱家演唱的。这些歌技术难度比较大,音乐旋律也还不错,就是太一本正经了,音乐形象高大洪亮,嗓子绷得很硬很紧,连笑容都绷得很紧,一种预制混凝土式的亲切笑容。“广大人民群众”很喜欢这些歌。可以想见文工团的女歌唱家们去慰问部队时,这些歌一定很受欢迎。

话说回来,八十年代是少有的上下同心,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这些主流歌曲所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幸福美好的青春气息,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民众真实的心态。那时候的主旋律是轻快的,明快的,优美的。歌的速度也比较快。《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子上,作曲家给出的速度指示是:“中快,节奏鲜明、富有活力、朝气蓬勃地”。在另外一个谱子上,作曲家标示:“j=78,自信、飞扬地”。第三个谱子上,写着“精神饱满地”。很文学化,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时代特征。现在好像没有哪个谱子上写这样的话了。进行曲当然必须是“坚定有力地”,《二泉映月》当然是“忧伤地”,周星驰的歌(他有歌吗?)当然应该是“嬉皮笑脸地”,这不在话下。

这些歌我也喜欢过,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不喜欢了。

现在偶尔还有唱歌水平很高的男女同学在卡拉OK里唱这一类主旋律老歌。当某位意气风发的老男同学准备放声大嚎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就马上躲开,到外面走廊里抽烟去。可能因为那样的桃花盛开、阳光灿烂的村庄,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用这么大的声音去歌颂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让我感觉有点尴尬。

当时的新创作歌曲里面,也有一些小众化的接近于现在流行歌曲标准的歌曲,带有个人化情感。这里面,北京姑娘张蔷是一个异军突起的特例。张蔷出道时好像只有十七岁,她的流行期很短,可能不到一年,最多一两年,但是流行度很高(也可能只是在学生群体中流行)。据说流行度一度超过了邓丽君,是第一个登上了美国什么杂志封面的大陆歌手——这是现在说的,当时并不知道。她应该可以算是第一个非官方标准的、但也不是港台的、不是翻唱外来歌的国产流行歌星。至少是之一吧。

陈琳(程琳?)可能算另一个(还有几个我也忘记了)。不过陈琳唱的歌还是那些小山村啊故乡啊妈妈啊这一类,基本符合官方美学情调和官方伦理。这是官方美学软性的一面。文革期间的革命样板戏美学把妈妈都开除了 ,只允许革命的义母存在,沙奶奶和李奶奶。八十年代,亲妈妈总算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边防军的未婚妻。

张蔷的歌更有青春气息和时代气息,更加城市化,这些歌好像是为她个人定制的,情绪化,撒娇,很不得体,只适合她那种听得人紧皮(湖南话,意为起鸡皮疙瘩)的小姑娘嗲声嗲气的嗓子神经质地喊叫出来。很不官方。很带劲。

连李谷一唱《三峡恋》都有人批评,说是资产阶级的发声方式,张蔷就更加了,可能要划归为现行反革命了。所幸还好,八十年代虽然有争论,争论多,总的形势还是比较宽容。

现在大概没什么人记得张蔷了。我还记得我们寝室的G同学抱着收音机听张蔷的歌的情景。那个大大的正方形短波收音机是他用来收听美国之音学英语的。另外一个同学也有一个这样的大收音机。正是这几个收音机为我们送来了最初的流行歌曲和卡朋特结实沙哑嗓音的《昨日重来》,以及某些我们不该6知道的事情。

G同学后来官至广州市白云区副区长,前些年进去了,后来又出来了,出来又好几年了,现在应该又很不错了。人家转了一两轮了,而我除了头发白了,胖了,没有任何别的变化。但不管变与不变,大家都老了。岁月啊!

每一首流行歌都带有个人的时间印记。我这里想记的其实是这种个人印记。

今天推荐张蔷的几首歌。《月光迪斯科》和《害羞的姑娘》是当时流行度最高的两首歌。《月光迪斯科》第一句,“没有七彩的灯”,我当时听成了“没有切菜的刀”。嗯?野餐吗?野餐不带菜刀,酒也没有,那当然就只能跳舞了。

《我的八十年代》是张蔷近年的新歌,歌词大概会触发一些我同龄人的感概和共鸣:
……
我们的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
我们的心是约翰克里斯朵夫。
还有一首诗,一首朦胧的诗,
还有一首歌,一首迪斯科。
啦……
浪漫的八十年代,
自由的八十年代,
青春的八十年代,
我们的八十年代……

推荐张蔷的歌单如下:
1,张蔷《月光迪斯科》
2,张蔷《害羞的女孩》
3,张蔷《我的八十年代》

[这是第一篇。以张蔷开头,纪念我们自己的八十年代。题图是张蔷在演唱《我的八十年代》。视频截图,有点朦胧。八十年代如果能有这画面质量那就很不错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