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14)

  俄国各界的反思(14)

    普京在对苏联时期的历史作出一定程度的肯定的同时,也对苏联时期存在的严重弊端进行了批评,否定了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且认为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国内缺少民主与自由。

1999年11月2日,普京对法国记者说: “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经济的意识形态化导致我国远远地落后于发达国家。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我们将近70年都在走一条死胡同,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所以,普京反思苏联解体的第二个问题是:

二、认为苏联时期存在严重弊端

1. 苏维埃政权使国家走入了死胡同

普京认为,过去70年由于苏维埃政权未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反而使国家的发展走进了“死胡同”,所以绝不能走回头路。他赞扬了叶利钦在摧毁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他说: “正是由于叶利钦所具有的政治意愿,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我国离开了那条将会把我们引向历史死胡同的道路。而且,所有这一切都并不是在镇压、动荡、产生新的受害者情况下实现的,这与CP时期我国经历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他认为: “即将过去的百年中的鲜明例子就是,共产主义尝试遭到失败,以市场经济、民主、尊重人权和自由的原则为基础的关系体制在全球范围扎下了根。” 在普京看来,共产主义已经失败,苏联这条死胡同已走投无路,俄罗斯要发展,必须放弃苏联时期的模式,发展市场经济。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振兴俄罗斯这一目标,重振俄罗斯的大国雄风,普京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主张实行“可控制的市场经济”,建立“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并提出了富民强国的奋斗目标。普京强调要提倡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的俄罗斯新思想,提倡发挥人的创造精神以保障改革措施顺利实行。

普京在上面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俄罗斯的民主转型“并不是在镇压、动荡、产生新的受害者情况下实现的,这与CP时期我国经历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普京以赞赏的态度认为这就是叶利钦为俄罗斯民主事业作出的贡献。

一些狂热的布尔什维克曾危言耸听地向民众鼓噪,反社会主义的反共分子一旦上台,千百万CP人的人头将会落地……这是典型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苏联剧变的事实已经证明,普京所说的“这与CP时期我国经历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是真话。真正的民主政权绝不会对政敌进行大镇压大清洗。

列昂尼德.姆列钦在《权力的公式——从叶利钦到普京》一书中这样向读者交待了“八一九政变”失败分子的下场:

我记得那时加林娜.斯塔罗沃伊托娃(民主派人民代表)对我说的一段话:

“今天民主的任务是不允许反共的思想与复仇的思想混在一起。成百万的普通CP以及上百万曾经同克格勃合作过的人,他们不会飞到火星上去,他们仍将生活在我们中间。应该找到与他们共处的形式。谢尔盖.科瓦廖夫在俄罗斯人代会上出现严重对立意见的关头对我说: ‘为保卫群众要往电线杆上吊的CP员,我们也许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没有对叛乱者进行报复。俄罗斯检察院结束了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事件的侦查,将其结果向议会做了汇报。向代表们讲述政变的过程时,侦查员点了许多将军的名字。但关进“水兵寂静”监狱的只有亚佐夫(国防部长)和瓦连尼科夫(国防部副部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自杀了。

亚佐夫元帅后来被赦免出狱。瓦连尼科夫大将被宣告无罪。

那些曾被立案侦查过的军官们命运怎么样呢?任何人都没有受到惩罚。

.阿恰洛夫将军是国防部副部长,据侦查证实,他筹备过攻击白宫(俄罗斯议会所在地)的行动。阿恰洛夫曾是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检察院曾经想追究阿恰洛夫的刑事责任,被议会否决了。很快,阿恰洛夫当上了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的军事顾问。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在莫斯科的直接执行者是莫斯科军区司令尼古拉.加里宁上将。亚纳耶夫曾任命他为莫斯科城防司令。在克格勃的请求下他签署了厚厚一本空白逮捕证。……叛乱垮台后他交出了军区的职权,被任命为装甲坦克军事科学院院长。

俄罗斯不成功的总统候选人阿.马卡绍夫上将是伏尔加一乌拉尔军区司令,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的消息使他欣喜若狂。收到亚佐夫实行紧急状态的通知后,他立即下令在城里巡逻。

……(事后)马卡绍夫被解除了军区司令的职务,从此以后,他就戴着三颗星的肩章去参加激进的反对派的集会。

国防部副部长、国家防空部队司令伊万.特列季亚科将军禁止任何飞机在克里米亚的比尔别克机场起降,为的是切断戈尔巴乔夫与外界的联系。(事后)他被打发退休了。

西伯利亚军区司令鲍里斯.皮扬科夫将军819日给克里姆林宫发去密码电报: “军区军事委员会对于对俄罗斯联邦领导人采取的不太有效的行动表示困惑不解。他们在继续欺骗人民并呼吁人们不要执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决定。大多数劳动人民要求果断的行动。军事委员会支持劳动人民的要求。” 叛乱失败后,皮扬科夫将军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任何一任沙皇都会把阴谋分子降为士兵。鲍里斯.叶利钦像一位真正的民主人士那样对待他们,对此他们却不能认清其价值。

除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八名成员外,被俄罗斯内务部逮捕的还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卢基扬诺夫、苏联总统办公厅主任博尔金、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书记处书记舍宁、国防部副部长瓦连尼科夫和克格勃保卫局局长普列汉诺夫等6人。但不到一年,这14个人全被释放了。

普京认为,苏联时期存在严重弊端的表现还在于:

2.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健康发展

普京认为,俄罗斯当时的局面是苏联模式几十年结下的苦果,给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们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推翻苏联模式是叶利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普京执政以后继续执行改革的历史依据。他说: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要知道,在改革之前我们没有其他经济,不得不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在笨重和畸形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市场机制。这不能不对改革进程产生影响。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为不允许商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在这里非常明显地否定了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普京特别指出,俄罗斯在如此笨重和畸形的经济结构上进行改革是非常艰难的。

苏联经济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短缺经济。这种短缺首先表现为不能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可以称之为绝对短缺。绝对短缺最突出的表现是消费品短缺。从食品、衣物到其他生活用品都存在短缺,或者是数量短缺,或者是品种短缺。居民为购买生活消费品经常要花许多时间进行寻找、排队、等待。一些长期严重短缺的商品只好实行配给制度,凭票定量供应。十月革命后苏联先是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以后取消了这一制度,但是由于产量停滞不前,粮食一直不能充分满足国内需要,国家不得不抛售大量黄金从国外进口粮食。

最让人难以理解、也最能体现计划经济体制弊病的是,许多极为普通的一般消费品,既不存在技术问题,也不存在资源问题,但就是不能满足需要。至于那些与高新技术有关的产品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于是托关系、找门路、请客送礼、批条子,等等,最后花高价才能买到一个质量和性能远远低于国际市场标准的所谓“高级消费品”,而这在市场经济国家只是唾手可得的普通商品。而且不仅消费品短缺,生产资料也短缺。企业为了生产,到处跑原料跑设备。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企业往往被迫超定额储备囤积原材料,这更是人为地加重了生产资料的短缺。

苏联经济模式下的消费品短缺和生产资料短缺,决不是“总需求过度”的结果。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不是需求过度,而是供给不足,是低收入下和基本生活需要下的供给不足。这只能说明苏联经济模式不仅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无力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普遍的、持久的和严重的短缺现象已是苏联经济模式的常态,因而成为这种模式固有的危机形式。

从普京上述言论来看,他已厘清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

下面再看普京对苏联政治体制弊端的认识:

3. 缺乏民主与自由妨碍了人民积极性的发挥

普京认为,十月革命后人民没有政治上的自由,国家依靠暴力与镇压使公民与官方意见一致。他指出: “在1917年之后,公民的意见一致和团结不是像官方所说的是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达到的,而是靠暴力手段达到的。不同意当局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的人遭到了各种迫害甚至直接镇压。顺便提一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不认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提法是成功的,一些政治家、评论家和学者呼吁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它只会使人联想到过去。在把国家意识形态当作得到国家许可和支持的一种思想的地方,严格地说,就没有精神自由、思想多元化和精神自由。也就是说,没有政治上的自由。”

普京说: “我认为,不能说国家是在一瞬间瓦解的。这一进程是漫长的,苏联发展过程本身就已经孕育了这一进程。这里有许多原因。对发生这样的事情,我本人感到非常遗憾。的确很遗憾,因为不仅经济主体之间的生产联系被破坏了,而且正如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连接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线也被扯断了。实际上苏联其实只是叫苏联,同时这也是俄罗斯。因此,必须坦率地说,这是国家的瓦解……为了不再发生什么消极的事情,必须清楚我们所发生事情的原因。什么是主要原因呢?依我看来,在我们长期生活的体制中,社会标准定得太高,对人们的许诺太多。而经济机制不仅不可能完成对社会的许诺,而且有些方面的事情根本就不去做了。所有这些给社会造成的结果是,人们认为,不管发生什么,不管出现什么——总之不会比这更糟了。正因为如此,一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坍塌了。依我看,这是一场悲剧。

普京认为,长期形成的家长作风影响深远,使人们不习惯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的现状。他指出: “在俄罗斯,集体活动向来重于个人活动,这是事实;而家长式作风深深扎根于俄罗斯社会,这也是事实。大多数俄罗斯人不习惯于通过自己个人努力和奋斗改善自己的状况,而习惯于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做到这一点。要改变这种习惯是很缓慢的。”

普京认为苏联模式第四个弊端是:

4. 僵化的科研管理体制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普京认为,目前俄罗斯科学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来源于苏联时期。他说: “我们已经习惯于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而感到自豪,我们已习惯地认为知识潜力是一种任何时候都不会枯竭的资源,但今天这一领域的现状迫使我们重新看待那些已成为约定俗成的道理。” 他又说: “俄罗斯科学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十年所积累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存在多年的垄断与封闭,对科研工作的命令式管理及各研究机构的蛮横作风。”

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政治方面的因素无疑是举足轻重的。

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且长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以苏共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由于苏共的衰败、瓦解,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联解体后,在谈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俄罗斯联邦CP中央委员会主席根.久加诺夫1995年10月与《真理报》记者的一次谈话中指出: “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经济)、权力(政治)和真理(思想)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民族利益。” 这种政治体制从形成、确定之时起就存在着种种弊病,尤其是其垄断性、强制性。这种政治体制在几十年发挥领导作用的过程中,其缺陷、弊端也在产生作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并导致苏联解体固然是事实,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乃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政治根源。

最后,普京在反思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指出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弊端后,对俄罗斯未来的方向作出如下判断:

认为俄罗斯当前的任务是使民主的原则不可逆转,经济方针不变。

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叶利钦的做法,比如强化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分离势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整私有化政策、制裁金融寡头、裁减和改革军队、加强国家对媒体的控制、抨击西方人道主义高于民族主义的价值,解决了多年未决的国家象征标志(国旗、国歌、国徽、军旗)问题。总之,普京是采取各种做法和加强各级权力机构来巩固国家的。但是,表面上看普京所进行的这种调整或整顿有悖于叶利钦的某些做法,甚至有人认为是在部分地恢复苏联时期的政策,但实际上普京继承了叶利钦执行八年多留下的政治遗产,并没有改变叶利钦制定的基本方针政策。叶利钦也认为,不能把“他执政时期的俄罗斯”与“普京执政的俄罗斯”对立起来,“从政治意义上讲,没有叶利钦就没有普京”。叶利钦说: “我很高兴,我对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希望没有落空,他在领导国家走民主道路,并大力提高俄罗斯在全世界的威望。”

叶利钦对普京的肯定,毫无疑问地证明了普京没有辜负叶利钦的重托,尽管两者做法有区别,但是普京走的道路与叶利钦开创的事业一脉相承。普京上台后所制定的一切措施就是要实现一元向多元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四分五裂向稳定、有序、和谐的转化,用自己的改革方略来巩固叶利钦打下的政治和经济转型基础。他在2001年4月3日对议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 “俄罗斯当局的任务是使民主的原则不可逆转,经济方针不变。”普京的这一言论证明了他是在继续完成叶利钦所未完成的事业。那种把普京与叶利钦两人完全对立起来的说法看来有失偏颇。

2001年7月18日,普京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 “我们不应该倒退到苏联式的过度的中央集权制。我认为这是一种效率不高的管理体制。我们应该完善目前已有的体制。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职权范围,并对此给予财政保障,还需要做许多事情。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努力。”虽然普京继续坚持通过明确的和清楚的法规来巩固国家的调节和监督作用,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任何权力统管一切的做法只会使国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所以,普京明智地不赞成恢复苏联时期的全民动员的经济政策,而是主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积极因素发展俄罗斯经济,包括像保障个人利益和鼓励市场竞争这样的新兴的促进因素。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主义思想”。

普京虽然是威权主义型的领袖,但绝不是列宁斯大林式的人物,也不是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式的领导人,当然也不是朴正熙、萨达姆式的独裁者。他只是俄罗斯民族复兴主义的践行者。如今,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的矛盾不同于当年苏联与美国的矛盾,这应该属于“民主国家内部矛盾”。希望美俄两国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努力解决存在的分歧,共同应对世界上一切现实危险的策源地,负起大国责任,切实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宁。

           (未完待续)

  荀路  2021712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