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聚会,是欢送一位被单位派去河南郑州学习的维族工作人员。欢送目的倒不是因为去郑州学习是多好的事,而是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聚会理由。聚会地点是一家烤鱼店,主要内容当然是喝酒。聚会者中有两位中学教师,一个教汉语,一个教维语。他们在民族学校,过去全部用维语教学,现在开始要求用汉语教学。全校四十几个班,已有十几个改为双语教学。目前还叫实验班,但很快所有班都要变成双语教学。除了民族文学、历史和政治用维语教,其它课都改汉语教。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能用汉语授课,做不到的就下岗。学校分批送教师去内地培训汉语。但对年纪比较大的教师,即使在内地呆上半年一载,又怎么能真正掌握好汉语?那位教汉语的老师都考了三年才拿到汉语八级,遑论其它老师。而上岗授课的,要求必须达到汉语八级。

不过他们也说,最终大部分人还是能通过,主要方法是找人代考。带我去聚会的朋友就常给人帮这种忙。他的汉语水平不但日常交流没障碍,还可以深入讨论政治问题。不过即使以他的水平,最初为别人代考也只考了四级,听力只得六十二分。他说,那些考试题目非常奇怪,譬如给出“爸爸回家,带回家的礼物对家人没有用”,让从爸爸是商人、法官、外交官中选择答案?正确答案是“外交官”。朋友问这有什么道理?其它人就不会带回家没用的礼物吗?给出题目“下雨了”,选择答案是“把雨伞放在门口”、“把衣服收起来”,“盖被子”等,哪种可能没有呢?结果正确答案是把衣服收起来。不过朋友说,他已有足够的经验,即使一夜不睡觉也可以轻松考出七级来;而且能根据对方需要,说考几级就几级。我问,为什么不直接往最好的结果考呢?他说,那些汉语不太好的人一下考分太高会被看出是代考,所以需要分几次,每次提高一些,最后再过关。

那位中学汉语老师的妈妈也是教师,在一所维族小学教书。那小学一九九七年有一千五百名学生,现在只有四百五十名了。多出来六十多名老师,要把他们安排到别处去。但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安排,因为他们一辈子用维语教书,不可能去汉语学校教书。学生锐减的原因是父母们为了孩子将来好找工作,都把孩子送到汉语学校读书。参加聚会的那位维语老师也把孩子送进汉语学校,他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既然民族学校也要改成汉语授课,而民族学校的老师汉语都不好,孩子学的汉语不正规,就不如直接上汉语学校。我问,孩子都上汉语学校,会不会导致整个民族的语言水平下降?回答是,好在多数孩子在农村,上完初中就不再继续上学,所以还会使用维语。不过这在我看并不能保证语言水平,因为保留下来的语言只在初中程度。

RFA2021.12.27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