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3日下午5时35分,刘晓波博士不幸与世长辞,享年61岁,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狱中获奖并至死不获自由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上世纪八十年代,本来可以成为出色的文学评论家的刘晓波,在改革开放呼唤社会转型的狂飙突进的年代里,被冲上历史的潮头。“八九民运”时期,他展现出了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情怀的知识分子的担当。他在民运发生后遭受挫折时勇于返回中国,在天安门清场后,拒绝出国避难。刘晓波被捕坐牢后,官方也一直力劝他和太太刘霞流亡到海外,但二人直至今年初都断言拒绝。他们虽然非常厌恶这个集权政治体制,但对这片土地这个祖国的情感很深。

“六四”后,刘晓波继续呼吁和推动他所坚持的自由和民主,同时也对那场运动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反思,甚至不乏比较严厉的批判。刘晓波的反思,从更高的思想高度守护了“六四精神”,是中国“八九民运”历史不应或缺的要件,对整个改革开放时代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和评价视角。

2008年12月10日,《世界人权宣言》60周年之际,中国自由派人士撰写了一份《零八宪章》,共有中国303名人士签署。刘晓波是其中一个主要起草人,因此又一次被捕入狱。

2009年12月25日,刘晓波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从重判处有期徒刑11年。但刘晓波始终坚定声称他“没有敌人”。他在向法庭遞交的陳述文章《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中说:

我期待我的国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达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位国民的发言都会得到同等的善待;在这里,不同的价值、思想、信仰、政见……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在这里,多数的意见和少数的意见都会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别是那些不同于当权者的政见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这里,所有的政见都将摊在阳光下接受民众的选择,每个国民都能毫无恐惧地发表政见,决不会因发表不同政见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将是中国绵绵不绝的文字狱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从此之后不再有人因言获罪。

可以说,从一开始,刘晓波就是一个温和理智的民主派。但即使如此,刘晓波仍然因言获罪。对于任何一个讲求依法治国的现代化国家而言,希冀一个国家更加民主的言论,都不应该是评判一个人犯罪与否的证据。而且,刘晓波之妻刘霞,自2010年丈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一直被当局软禁,并与外界隔绝。一个罹患忧郁症的弱女子,仅仅因为她是刘晓波的妻子,便被如此蛮横地对待,显然有人滥用了国家公权。

刘晓波坐文字狱,刘霞遭非法软禁,两件事本来就不公不义,然而铸成大错后,相关部门更是火上加油,特别时至刘晓波性命垂危以及死后,政法系统和文宣系统的做法还是依然故我,极其恶劣,完全不顾世界的呼声,严重抹黑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7月15日,刘晓波逝世后第三天,遗体便急忙被“按照当地习俗”火化并海葬。真可谓“死无葬身之地”!!一岀人为造成的沉重的悲剧,就此被残酷落幕。

但是,大海扬波,精神永存。刘晓波博士已经成为一座刻在人们心头的标志着中国人为自由而不懈奋斗的丰碑。

这位中国民主转型运动的殉道者、中国悲剧中的道义巨人,三十年来,百折不挠地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与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自由不只是言说,而是践行。自由不昌,则无现代文明可言”,“我们的理想可能永远也达不到,但是,我每天还是要启程赶路。”其筚路蓝缕承先启后之功,举世罕有。

二十八年前的归国决定,改变了这位文艺学博士的一生。他从天安门广场上的温和派,变为“没有敌人”的国家敌人。最终,在被禁锢的死亡里,升起不朽的自由灵魂。

(本文写于2017年7月16日,曾发表在《争鸣》2017年8月号。)

澳华著名画家王旭的大型油画作品《刘晓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