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1.“爱美剧”

  辛亥革命以后欧阳予倩、洪深、顾仲彝等人创办了“戏剧协社”等业余剧团,时称“爱美剧”,是根据“业余”的英文译音而来的。那时候,这是最时尚的事,牵着年轻人的崇拜和狂热的心。而最最领风气之先的是那些在台上演出的演员。他们自己写剧本,改编别人的剧本,甚至编导客串角色,他们的乐趣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喜欢的东西——倘若现实中还没有,或还不成熟,就去创造它完善它。他们用才智和热情创建着“时尚”,可他们并没有多少在意。

  2.衣裳

  民国时期,在各大城市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又随着商贸日渐昌盛,洋货大量倾入,羽纱、呢绒、洋绸等进入市场,使传统的服装穿着有了改变。外国衣料因价廉为人所喜爱,而中国传统的工艺中的嵌绣、滚镶等比起简洁的西方缝纫而言显得很麻烦,故而开始衰退。上海的服装业,尤其是女性的时装一时成为潮流。

  那时的旗袍领风尚,为全国爱美女性所效仿。女学生当然也爱起时髦。但穿的是阴丹士林布旗袍,摩登女郎的高叉、无袖的旗袍是在校园里见不到的。那时候的有钱人家的太太小姐对裁缝是很挑剔的,苏帮、扬帮、宁帮和本帮裁他们都分得很清楚,做西服是一定要找红帮裁缝的。一件衣裳拿在手上瞥一眼针脚就心中有底了。

  3.交易所

  1914年(民国三年),股票交易业开始繁荣起来。交易所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人物是经纪人。那时候,进出交易所的人都是很有些时尚的派头,和上海这个金融大都市里的起伏休戚相关,茶余饭后的一点闲话都有人爱听。

  4.赛马

民国时的赛马是七八匹至十几匹马竞赛,每匹马有一个号码,人们可根据号码选购跑马票,如系跑得最快的号就可得奖。马上的骑师都穿着五色彩衣,他们操纵着马,而总会又操纵他们,所以得奖的号码都是卖掉最少的。买马票中彩的也确有其人,不过是千万人中的一个,而且多是外国人。后来也有中国人中彩,却又多为知名人士。如1923年秋季,二奖是上海颜料富商贝淞荪,副号头奖是茂利洋行大班斯本脱家中的管事,汽车夫、保姆合得。赛马的玩意,到后来变得名目繁多。什么“独赢”、“连位”、“摇彩”,又有什么“跳浜”等,用各种方法吸引赌客。还发行大量香槟票,也就是彩票,全国各大城市都有代销处。开始只是由烟纸店代销,后来就有了专门的彩票店。

  5.喝茶

  据不完全统计,宣统元年上海有茶楼64家,到民国八年达到 164家。春游双凤园、春申宝带楼、春江话雨楼……遍布城市大小街巷。茶客中主要的顾客是商人。每天清晨,布业、糖业、豆业等各业商人,都到茶楼来晤会、应酬。他们是茶楼的固定顾客,而茶楼也主要是靠这批顾客维持的。

  有的茶楼不是单纯靠卖茶为主业的。有的是贩卖古董字画掮客的聚集点,有的是卜命星相的固定阵地……另有一种是养鸟人的聚会处,每天清晨,养鸟人便拎着鸟笼来“冲鸟”。茶楼除了供应茗茶之外,还常常设有书场,《三笑》、《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都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节目。在茶客中,有一种特殊身份的人,那便是巡捕房的侦探,俗称“包打听”。他们常常聚在茶楼,打探消息,散布流言,他们常常是不用付车钱的,茶楼老板依仗这批人的势力维护市面。还有一种被称为“白蚂蚁”的房屋中间人,如果牵线搭桥成功,可得一成的佣金,所以茶楼在这些人口中又常常被称为“顶屋市场”。

  五六十年代

  1.最热门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新上海的花朵们来说,保尔·柯察金、冬尼娅们则正是他们在这个年代所渴望、所努力的目标,他们乐意去咀嚼保尔与冬尼娅之间关系中全部的缠绵绯恻和悲欢离合,并在50年代早期的那些日子里,出演着中国的保尔、冬尼娅等不同的角色。

  2.最酷的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他们熟悉这首歌曲就如同今天的新新人类熟悉张惠妹的《牵手》。在浑厚的俄罗斯或中国的男中音催眠下,人们在50年代那些明朗而清新的日子里,使自己的想象力穿越着波光粼粼的涅瓦河,穿越着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所反复咏叹的这一片伟大的土地,穿越着也许是拿破仑与库图佐夫、连斯基与欧根·奥涅金所决斗的地方。随后,当他们和自己心爱的人现实地依偎在一起,他们内心中不绝如缕地浮现而出的依然是这首伟大歌曲中的那些温暖的旋律。

  3.溜冰场

  在50年代的早期,优雅的舞场改造成两种场地:说书场或溜冰场。因此,在铁器与地坪摩擦所产生的那一片喧嚣声中,追求着一个自然人与生俱来的那份自由感、奔放感和解放感,体验着一个年轻的生命由于在1955年时分因为介入了时尚大军之后的那份潇洒感。

  4.偶像

  50年代的城市偶像差不多都集中在电影这个领域中。

  就男性偶像而言,他们中的精英是赵丹、孙道临、冯吉吉等人。他们英俊的脸庞或用其时流行的说法那份“扮相”,成为多少想入非非的大、中学校女生的梦中主题,又成为多少风韵独具的上海少奶奶们在白日想象中的唯一题材。由此看来,90年代城市追星族的发展历史完全可以拉长到30年前,而某一个上海少奶奶对赵丹先生不可遏止的偷恋与某一个上海新新人类对赵薇小姐不可思议的狂爱都只是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她们患上了相同的明星追逐强迫症。

  5.香烟和酒

  在50年代,凡是伟大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是不会也没这个可能像今天的人们那样随意地品尝“红双喜”香烟,对他们来说,如果有幸在某一时刻与“牡丹”邂逅的话,那么这除了说明他们人生中此刻遭遇着非凡的事情外再无可能说明其它。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津津有味地把玩的是“飞马”,较少的时候他们兴致盎然地玩味的是“前门”,很少的时候,他们也无可奈何地对付着“劳动”。

  这十个年头中还没有流行起后来将大行其道的啤酒,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来自不朽的吴越之地的黄酒:“五茄皮”、“绍兴花雕”等等。而在现实的空间中,人们能够做的事情则是花上一毛钱拷上一两非常朴实的“七宝大曲”,在火烧火燎的酒精锤炼中,感受身为被卡尔·马克思于1840年就如此推崇的这个阶级一员的全部幸福和欢乐。

  6.列宁装

  此刻,中国与苏联结成的钢铁般的联盟还没有显示出后来几乎是不可弥合的裂缝,此刻,了不起的邓小平先生在莫斯科的讲坛上所滔滔不绝生发的九评还没有开始,因此,列宁装正风靡整座城市。不同的阶层都尝试穿着这种样式的服装,尝试与那个大脑袋、神话般的人物有着某种联系,从而有意无意地强调自己在新制度中的立场和倾向。

  7.生发油与凡士林

  在60年代的每一个早晨或者晚上,时尚市民中的一部分,会在自己的家中,对着镜子往头上抹上十分油腻的凡士林或生发油,然后,顶着一头的油光锃亮,前去上班、前去约会。正是这些朴实到简陋的美发品却在遥远的60年代被一切对美、美感还没有彻底绝望的男女所钟情。

  新时期二十年

  1.卡式收音机

  我记得那种机子最多的牌子就是日本人的三洋。然后就开始满大街看到刚刚时髦(那会儿还没有时尚这个词)起来的小伙子们,骑着一辆自行车,然后手里提着一个如同提包样式的卡式录音机,一路上还放着歌儿。这是“最牛 B”的一种时尚了。

  备忘:此种机子流行于1980年左右,大约有三洋、索尼等牌子。

  2.邓丽君

  邓丽君开始出现时,人们好像第一次知道了还有这样一种歌声。歌儿还可以这样唱,于是当年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就像今天十几岁的小姑娘大小伙儿迷恋张惠妹一样,开始满街传唱着她。

  这好像应当算做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始工业化的流行歌曲时代。邓丽君的影响力有人做了个估价,她的名字价值一个亿。

  3.傻瓜相机

  那玩艺儿简直太好用了,用了十几年了,人们还在用。我见到它出现的时候,心里对日本鬼子的手艺感叹不已。简单,再简单。当然这种因为机器而出现的时尚有种深刻的好玩。因为至今还可想象到,1983年左右时,我拿着它,第一次拍下的竟然是一张傻笑的脸,唉,全是傻瓜。

  4.琼瑶

  人们开玩笑说此人是中国青年人的爱情启蒙师。她像是一个天使还是一个其他的什么人,我们现在先不论,但有一点是重要的,1988年时,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些东西,天哪,我几乎是一夜间读了两本书,一本是《窗外》,再一本就是《几度夕阳红》,又学了一首歌《一帘幽梦》。这歌我不唱,我的那个女朋友爱唱。

  5.旧军装与大裆裤子

  旧军装被洗过后可以卖很多的钱,你可能已忘了此事,但一九八几年的时代,穿一件这样的军装不仅是身份,而且也是一种帅。当然那会儿酷青年们的标准打扮则一律是一顶军帽,一条宽得可以装几个人的大裆裤子,迎风飘浮起来。学生们则一律是一个军挎包,装着自己不多的书。很让人眼馋。

  6.崔健

  一个中国少见的异数,我惟一真心喜欢过的人。因为早期的他很能打动我的灵魂,我几乎听到他的声音,就兴奋,就开始躁动,就感到青春开始流动起来。我爱《一块红布》、《南泥湾》、《一把刀子》。我还爱他的旧军装与1994年前的他。其后与我无关。这就是我们那些时代最大的内心革命。我怀念自己的青春,就像怀念此前的崔健。

  7.朦胧诗

  我是个诗人,是个先锋诗人,因为1989年到1990年左右的日子里,如果你不写诗,你就不是一个时尚的人,就是一个很可怜的青年,是一个被人耻笑的人,因为不写诗,是可耻的事。于是就有了一句话说用一块石头打在人群中,至少会打中一半的诗人。

  8.王朔

  中国最好的侃爷,他的出现让中国人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想得起来吗?我们人手一册王爷的类似于相声通俗读本的书,边读边吃吃地笑,明知道丫在瞎编,可你愣是信,怎么着,于是中国人开始好说话,并且会可着劲儿地说些幽默的话,全怪这个家伙。当然最可怕的是,他的出现让人们一下子对神圣的东西开始怀疑起来了,尤其是从文学开始,一切都开始被怀疑了。

  9.上网

  几年前,流行的话叫做吃了吗?现在人们见面先问一句,你上网了吗?好像不上网就是可耻的,不在网上 BBS上与人聊天就是白痴,不看公告牌上的东西就证明与世界的距离。我1994年开始上的网,做了一把时尚青年的代价是,累计损失我900个小时,误觉600多个小时,给电信局交费 2.4万元。加上购置不断升级的硬软件,共花费近4万多元。这就是一个时尚青年的代价。

  10.大片

  美国人送来的概念,只要多花钱,就可能被称为这种片子。据统计,好像十几部大片一来,一下子就赚走了中国将近8000万美元。有人说,80年代,人们都被日本人的产品牵着向前奔,现在到了跟着美国产品向前充时尚的时候了。

文章来源:黄金时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