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刀 外宣微记 2022-07-08 21:36 发表于北京

安倍遇刺,各国外交部纷纷发声谴责。日本友邦的态度自不待言。俄罗斯驻日大使用“野蛮(barbaric)”一词强烈谴责行刺之举。

中国官方与民间两个场域的声音同时受到外界关注。

涉日问题,关乎历史恩怨与民族感情,极易在民间舆论场引起躁动。这在意料之中。

同样在意料之中的,是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参见人民日报):

我们注意到这一突发事件并感到震惊。我们关注事态发展,希望安倍前首相脱离危险,早日康复。我们当然愿意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安倍执政期间,中日关系紧张。眼下的俄罗斯也因俄乌战争受到日本制裁。

但这个时候,无论双边关系好坏,代表国家立场的外交官还是要展现风度与默契。

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趣谈外交官应有的涵养与默契:

“A diplomat is a gentleman who can tell a lie in such a manner to another gentleman (who is also a diplomat) that the second gentleman is compelled to let on that he really believes the first gentleman, although he knows that the first gentleman is a liar, who knows that the second gentleman does not believe him, yet both let on that each believes the other, while both know that both are liars.” (Herbert V. Prochnow)

这段话有点像绕口令,大意是:外交官要善于把假话说得让听者(外交官)明知是谎言也不得不默契地表现出相信的样子;双方都知道对方在演戏,但双方都默契地把戏做足,表现出相互信任的样子。

维系这份涵养与默契并不容易,外交官要时刻警惕个人情绪乱入国家立场,这是“外交(diplomacy)”一词的题中之义,否则外交这一职业的专业性便大打折扣,准入门槛也会拉低。

Diplomacy is the skill of being careful to say or do things which will not offend people. (《柯林斯高阶词典》)

外交部默契地释放善意,与民间舆论场的震天欢呼形成强烈反差。

欢呼声不但被外媒注意到,也被海外社交账号“大翻译运动”抓取并翻译,在海外舆论场造成不小的负面冲击。为行刺者叫好的留言,轻易获得上万点赞,给海外读者勾勒出一副令人胆寒的画面。

“大翻译运动”自兴起以来,给国家与国民整体形象造成的伤害是实实在在的,但这一运动的杀伤力并不在于集中展现了国内某一种声音。

只凸显一种声音,缺乏必要的平衡,恰恰又是这一运动的致命弱点,外媒报道这一运动时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声,国外舆论场上近乎沙雕的极端言论也多的是。拥有10亿网民的中国舆论场自然也不例外。真正给“大翻译运动”赋能的是舆论场缺乏必要的多元竞争,尤其,当某些声音有意无意获得青睐、精选,甚至放大,无异于为运动提供了源头活水。

当社会热点出现,10亿网民怎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情绪?当鼓乐齐鸣之时,观众想只听一种曲调都难。须知,抗衡“大翻译运动”的力量不在外而在内。这个道理请各位细思。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