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曹破产”之称的大陆民间学者曹思源,最近在海外出版了一本中国政治改革纲要的小册子,书名是《政治文明ABC》。全书共200页,正文分作七章,分别论述了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其主要观点是“主权在民,四权分立,议会民主,直选总统,党政分开”。由纽约的柯捷出版社出版。

曹思源这本《政治文明ABC》,篇幅不大,文字通俗浅显。作者阐述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并列举出大量事例,分析和批判了旧政治体制的严重缺陷,还结合自己多年来推动改革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政治改革的通盘设想。作者指出,政治文明包含三部分,政治观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借用中国传统语言简练地表达政治文明,那就是一个“仁”字。政治观念文明就是仁爱,政治制度文明就是仁政,政治行为文明就是仁厚。

《政治文明ABC》一书的重点是政治制度文明,作者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制度改革方案,涉及宪政、四权分立、选举、政党和文化。

这里有个问题需要略作解释。也许有人会问,平常我们只听说过三权分立,那么,什么叫四权分立呢?所谓第四权,是指舆论。所谓四权分立,是指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之外,再有舆论的权力。严格地说,舆论不是权力,把舆论称作第四权力是一种比喻。因为权力的特性是有强制力,例如议会通过的法案,即便你不赞成你也不得不服从,否则你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舆论没有这种强制力,舆论只有影响力。即便所有的人都赞成某一观点,你一个人也可以唱反调,别人不得因此而惩罚你。

在民主社会,媒体的力量很大,于是有人问“谁来制约媒体?”其实,媒体不需要其它东西的制约,媒体的制约就是另外的媒体,也就是出版自由。这就和立法、行政和司法等三权不同。你不能用另一个总统去制约这一个总统。如果一国之内有好几个总统,到底谁说了算呢?媒体则不然,正由于许多不同的媒体共存,各种意见都有发表的机会,形成观念的自由市场。可见,媒体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是和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是不一样的。

曹思源把舆论比作第四权力,无非是强调舆论的重要。对此我深表赞同。我认为,舆论独立比三权分立还更基本。杰佛逊曾经说过:如果要我在有政府而无报纸和有报纸而无政府两者之间选择,我宁肯有报纸而无政府。

曹思源主张未来民主中国实行总统制。不过他理解的总统制,是台湾式的、或俄罗斯式的总统制,类似于法国式的总统制;我们平常说的总统制是指美国式的总统制,二者还有区别。我更倾向于在中国实行议会制或曰内阁制。可惜,大约是限于篇幅,曹思源在他的书里没有对他为什么主张总统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在“后记——春风化雨谈政改”里,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中国,政治改革为何一拖再拖?专政体制的寿命为何一延再延?

作者的回答是,专制对专制对象(包括已被专政者和可能被专政者)固然是毒药,但是对掌权的人却是爱不释手的法宝。一旦风水倒转,掌权者也成了阶下囚,自己的公民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可是等到他们重掌大权,只有很少的人能吸取教训,赞成政治改革,相当多的人又沉湎于“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得意状态,全然不顾国家的长治久安,不顾子孙后代的命运。至于广大民众,许多人是只要专政还没有专到自己头上,他们就对政治改革无动于衷,对别人的苦难只当故事来听,一旦自己也挨了整,只知怨天尤人,不知所措。

因此,曹思源说:“当代中国人,无论是国家主席、党中央总书记,还是公安部长或普通老百姓,在不合理的政治体制面前都可以一分为二:一类是实际上的受害人,一类是可能的受害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有著共同的需求——对导致无穷灾祸的现存政治体制进行改革。”

这段貌似简单的论述,揭示出政治文明和自由民主的精髓。它告诉我们,我们追求政治文明和自由民主,首先还不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公共管理,尽管事实证明,政治文明和自由民主确实更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公共管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追求政治文明和自由民主,首先是为了防止伤害,首先是为了使政治驯化,也就是说让政治不再血腥,使人们不再因政治而遭受人身伤害。

这一点至关重要,国人务当深长思之。

(《人与人权》2003年3月)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