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立志有为的网站是这样设计的:输入域名之后,先是出来一张漆黑的画面,很快,黑色的背景上出现一只不大的光圈。这光圈十分敏感,它跟着鼠标而移动,手中的鼠标到哪里,这只椭圆型的光圈跟到哪里。此时隐隐约约还有一些字,不过看不太清楚。下面就需要你亲自点击了。

第一次点击之后,那只光圈迅速开始溶化,很快便覆盖了整个画面,印入眼帘的是青翠的绿色,居于中央的一片未经触动的古老森林,画面的左侧有一道强光射入,它揭示了画面的光源所在,题头两行大字赫然醒目。第一行是——“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你需要再点击一次,所需要的分类页面才朝你打开。

黑格尔讲过一个小男孩朝水面上扔石子的故事。百无聊赖之中,小男孩往湖面上打水漂,他惊讶地发现石子落下之后,水面开始出现迅速扩展的水圈,水圈向四面八方散去,形成美丽的涟漪。小男孩于是觉得很高兴,觉得这是他自己活动的结果,他自己力量的证明。

该网站的设计也符合这种心理。网站的内容,是在一片漆黑当中,由你自己点击而亮起来的,你由此获得自己的力量得到实现的那种感觉。没有你的点击,这一切将不会出现,仍然淹没在沉沉黑夜当中。结合该网站明确给出的宗旨,其中的寓意十分明显:千年的中国,因为从根本上缺少某些东西,所以变成了一间庞大的“暗室”。而如果你愿意去努力,这种黑暗是可以打破的。

把先前的社会、历史形容为“黑暗”的做法,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最著名的有鲁迅先生笔下一再出现的“铁屋子”、“黑屋子”,在这种地方人们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浓黑的悲凉”)。我们从小接受这样一种教育——“黑暗的旧社会”。它的颇成问题表现在:十几岁的我,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昏昏糊糊地走着,头顶上是一如既往的太阳,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到茫茫旧社会也是有阳光照耀着的,否则谷物不会生长,当即如同受了惊吓一般。

在文艺作品中,这样的表达属于一种修辞手段,“黑色”“黑夜”、“黑暗”都是一种隐喻,借此表达了对某种社会制度强烈谴责的态度。为我们熟悉的那场大型歌舞史诗中是这样说的:“天是黑沉沉的天,地是黑沉沉的地”。还有一首由民歌改编而来的十分欢快的歌曲,一开头唱道:“黑咕隆咚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放光明”。

但是文学表达不等于社会认识,隐喻并不提供任何关于社会的详实知识。相反,对于社会进行这种“颜色处理”或曰“色素加工”,反倒把一个社会错综复杂的实际面貌给遮盖了。一千年的社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千年的日落日出,一千年的日常生活,一千年内若干世代的人们耕耘和收获、繁衍和养育、有战争也有和平、有停滞也有发展,有泪水也有欢笑,有丑恶也有美丽、有压制也有自由。一千年的漫长岁月,都如歌里唱的“黑咕隆咚”,那还了得?

一个社会,很可能在某个短时间内被一伙强人把持,令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状态,十分危险和危难,但那不可能是永远的;称之为“社会”的,必然是一些能够延续的结构和成分,它们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漫长岁月中磨练出来的,是久经考验的,是强韧、强健的。它们可以不受暂时那些因素的影响,在外部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之后,比如战乱、自然灾害乃至改朝换代,仍然能够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只一次外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仍然大量沿用“汉制”。统治者不同,而社会依然屹立。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黄山歙县,参观了当年徽商留下来的许多遗迹,有一块碑文让我难以忘怀。碑文的起因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当年外出经商的安徽人有发财荣归故里的,也有穷困潦倒客死他乡的、于是那些发了财的商人们便组成一个协会,帮助那些不得还乡的同胞。他们给死了男人的家庭发放抚恤金,供他们的孩子上学,帮助妇女儿童修理房屋。这块碑文是关于如何将死在他乡的人的灵柩运回故乡,那上面明码标价,从上一个渡口到下一个渡口的某个距离之间,只允许收五个铜板,收六个就违法。关卡都是官方设立的,这个碑文则是限制官方、帮助穷人的。这说明那个社会原本有一些“自洽”的、自我调节的途径,并不是如同文学隐喻中所暗示的那样一团漆黑。

我的祖母裹小脚,不识字,但是这并不表明她处于文明社会之外。有一次她说起从前过年忙得要命,几天几夜得不到睡觉,因为要把米饼做得堆到厨房的屋顶那么高。做这么多饼干什么呢?春节的时候发放给穷人。我不是想说我的先人有多么仁慈,我理解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习俗,富人至少在某些时刻要要扶持穷人、给穷人让利,使得大家都有日子过。

那种把自己的手上的东西当成“光”,说它们对于“万古长夜”来说,有着“一灯即明”的效果,其实也是反启蒙的。康德关于启蒙的意思是说,相信每一个人都拥有理性的能力并能够运用理性,而不是真理只在少数人手里,需要他们出面来传递给大多数人。那种把社会当作小学生,自己当作老师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个人主义。

爱思想2005-02-13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