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之死”的新闻出来之后,时评作者们迅速对新闻进行了解剖,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有人看到了医患关系,有人看到了阶层隔膜,有人担心信任危机,有人担心素质教育,有人呼吁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有人探究贫困给人带来的心理问题。针对有人呼吁限制病人和家属的签字同意权,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讨论病人的权利,认为恰好是病人的各种权利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包括我这篇文章在内,时评作者们的努力似乎激起了很多网民的反感,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事实清楚、原因简单的特例,不必作过多的分析。对这些分析,有一个很顺手也很有效的打击,那就是“不要凡事都上纲上线”。

这让我忍不住想讨论一下,上纲上线是怎么回事,它到底错在哪里?

“上纲上线”作为一个妇孺皆知的贬义词,来自“文革”中它被当做阶级斗争的武器。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人穿双高跟鞋烫个卷发,看本西方文学名著,就被认为有资产阶级思想。接下来,他就有可能被认为站错了队,划到阶级敌人那边,属于被教育、打击、批斗的对象,影响他的就业、升职甚至基本的生活安宁。亲朋好友为了不受牵连,避之犹恐不及。最严重的情况,还有可能被送进牢房。这种斗争武器简单好用,于是迅速普及,横行一时,从专家学者到平民百姓,无数人都遭到它的袭击。

“文革”之后,大家总结出一些血的教训,其中就包括不要轻易上纲上线,否则会害死人。但是仔细想想,真的是上纲上线在害人吗?不,是它背后的思想专制。在上述例子中,上纲上线本身未必不对,那些穿高跟鞋烫卷发读西方名著的人的确可能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可怕之处在于这样的强权法则: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就要消灭掉。假如人们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自主选择生活的自由,那么上纲上线也害不了人。正如今天的情形,对生活方式的控制减弱了,有人再拿高跟鞋说事就会成为笑话。

相当多的上纲上线的确不对,简单化、片面化、歪曲、夸大,都是常见的情形。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因为有那个控制思想的强权在,人们这样做可以打击对方。如果没有这个强权打击的作用,它的不对也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

由于人们对“文革”的反省普遍未能深入,不敢说出真正的原因,就退后一步,拿“上纲上线”做了替罪羊。从思想的高压,到思想的怯懦,又正好以不要上纲上线作为解脱。因为思想本身,在很多时候就是上纲上线,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哲学成为一门“无用之学”,因为它从古希腊开始,就是思辨和深究,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到后来连“现象”和“本质”的概念本身也被轮番考问。哲学思考的全部,几乎就是在“上纲上线”和“下纲下线”之间反复。

本来应该厌恶的是思想专制,但人们把口水吐给了“上纲上线”这种思想方法,把经济改革中的“务实”作风作为思想的标准。这种错误使得思想专制本身偷着乐,并继续压制着思想的深度。凡事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判断,不能判断的事情就被归为特例。

在“孕妇之死”这件事上,很多人只想止于道德评判,认为一个女人和腹中胎儿的死亡,不过就是因运气不好,遇到了一个心肠歹毒、愚昧无知的男人;甚至认为这个男人暗怀阴谋,借刀杀人,骗取钱财。别的分析都是扯得太多,上纲上线。这和“文革”以来“把好事都归于社会制度、坏事都归于个人道德”的传统逻辑一脉相承。这个逻辑往往无法解释干坏事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于是就发明了“特例”这个说法。社会不想承担的问题,都被说成是特殊情况,或者极少数分子的事情。要是遇到太普遍的“特殊”情况,干脆就把整个中国都说成“特殊国情”了。

“孕妇之死”的确是一个极端情形,但并不是拒绝深入分析的“特例”。任何极端情形都有它的发生逻辑。一个怀着胎儿的女人悲惨地死去,则是很多未死者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一个总爆发。仔细地分析这些问题,不仅是对死者的交代,也是对生者的悲悯。

当然,这是我又一次“上纲上线”的思考。

网易2007年12月8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