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57)
红色帝国覆亡之谜(9)
现在再回到切尔尼琴科的《从干草垛下长出的青草》一文,看看苏联的粮食进口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现在讲的仍是那个小谎言: 倒了,然而或许是倒在容器外面去了……可是,那个大谎言呢,我的同龄人平生所知道的最大的谎言呢。这个被人重复了亿万次的谎言,可以用一个恒等式来表示:
列宁的合作化=斯大林的集体化。
没有比这个再浅显的了。就像“斯大林就是今天的列宁”一样简单。如果你承认了这个恒等式,你就会认为把整个整个哥萨克镇一股脑儿地、不论布尔什维克还是富农帮凶一律流放,甚至连从前那个野蛮的借口都不用,从前说他们是卡尔梅克人或者车臣人是应该的。完全可以称赞并热烈支持在国内和平的第13个年头(1933年)用刺刀对付手无寸铁的人民这一举动,那个时候可以因为一个人往衣袋里装了些麦穗而把他关起来;可以拆毁拖拉机、屠宰耕牛……只要你掌握了那个恒等式,并在讲习班上加以重复——祖父就干脆不存在了。
这个虚假的恒等式产生出第二个秘密,这个秘密巳跟随我四分之一世纪了。
我记得1963年那个可怕的秋天。我到我所熟悉的粮食专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那里串门,他双手托着脑袋,眼睛也不抬起来,告诉我说: “今天是我平生最沉痛的日子。我国在加拿大买粮食了。” 他提到进口额在猛增……
我国从大洋彼岸采购粮食是永久性的——这一观点的确切性已由我本人在美国农产品交易所核对过了。一位美国银行家在回答白俄罗斯一位集体农庄主席的问题(“我们从美国买粮是不是长期性的”?)时,激动地大声回答说: “Forever(永远)!”
他看懂大家的反应之后,急忙作了解释: 俄国人购买本国难于生产的东西是很上算的,他们可以把时间和经费用在自己占优势的方面,而美国的玉米和大豆生产历史悠久,成本低——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
而我们却拿撒在美国中西部土地上的黄金雨来冒充我国社会制度的力量,而它(这个社会制度)却不惜支持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己承担买补充粮所应支付的款项。
……“我们进口的是饲料,是喂牲畜的。” “啊,是喂牲畜的吗?原来不是人吃的,是吗?你们都听见了吧,进口粮食是给牲畜吃的,居民的粮食问题早就解决了。总的来说,现在是正常的……”
1988年,也就是我国进口粮食的第25个年头,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农工综合体统计局局长瓦舒科夫宣称: “国内粮食生产总的来说完全能够满足居民对面包和其他面粉制品的需要,这项需要是四千万吨,或者说平均每人133至134公斤。
“为了得到大量肉类、牛奶和蛋类,那么畜牧业用粮就不够用了,于是国家不得不进口……”
然而,一个发达国家,它的粮食主要的恰恰是饲料用粮。在美国,食用粮与畜牧业用粮的比例大约是一比十。一个国家人民的营养越好、热量越大,那么饲料的种植面积就越大。美国生产的肉类之所以平均每人116公斤,而不是像我们这样仅仅64公斤,是因为美国种植的饲料较多。
再往下看。马吃燕麦和干草,人则吃小麦和黑麦。燕麦人也吃,只是吃得不多。在我国,小麦和黑麦的产量远远不止四千万吨,而是多得多,大约是这个数字的2.5倍。在1976年至1980年是1.1亿吨左右,就是现在也仍然保持在这个数字。这么说在2.1亿吨总产量中,供人吃的品种就占一半多。局长说了,我们吃掉四千万吨,那么其余的七千万吨哪儿去了?而且,问题还在于我们几乎并不出口(即使出口,只是出口一百多万吨),大部分是喂牲畜了。是的,农村的主人是不会这么做的。这么做的不是农村的,更不是主人。是官僚主义机构给挥霍浪费了。这个机构命令种什么,种多少,然后它还背着集体农庄1200万庄员,秘密地进口粮食……
那位局长说,似乎是为了畜牧业才进口粮食。而不久前即1986年进口的粮食中大部分(即2680万吨中有1570万吨)是小麦,而在1985年进口的粮食中差不多有一半(即4420万吨中有2140万吨)也是小麦。再往前追溯,1980年的进口粮食中有一多半(即2780万吨中有1470万吨)仍然是小麦。……你要问自己,既然自家的粮食绰绰有余,干嘛还要进口呢?
解释进口粮食用途的那个人开玩笑说,粮食问题已经完全彻底解决了,只须买一丁点,像添秤似的。那么,我们就把从国内收购的粮食同从大洋彼岸买来的所谓添秤的粮食作个比较。
1981至1985年平均每年从国内收购6600万吨。1985年进口4420万吨。然而同年进口了粮食的派生物肉类85.7万吨,奶油27.6万吨,以及430万吨糖(糖也直接等于粮食),还有81万吨植物油。肉类以活重的一半计算,每增长一公斤无论如何也得消费六公斤粮食。这就是说,以肉类的形式进口的粮食大约有一千万吨。奶油的算法与此相似(最低限度应乘以15),为400万吨。白糖可以算作与粮食相同,植物油每公斤以五公斤粮计算,两项合计为800万吨。那么,这类进口物资如果换算成粮食刚好是6600万吨。而政府在国内收购的粮食也是这么多!
如此说来,我们所吃的东西,每两块当中就有一块是进口的。
我们再回到先前的问题上: 人们是怎么解释进口的呢?
7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暴涨,差不多涨到20倍。“黑金”海洋的开采量在四分之一世纪中大大地增加了,我们甚至比美国多开采了近二亿吨。从大量的石油收入中取一点来解决粮食难题没有道理吗?……苏联海员在美国装粮时,看见码头上有“此粮运往饥饿的俄国”的标语,觉得怪不好意思的,可是工作量在几年之内就增加了20倍,一切也就不在乎了。
苏联作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大国,连粮食都不能自给,这农业究竟是怎么搞的?手头有一本书《苏联逃亡记——一个中国反苏分子的家国情怀》,作者是一位文革中的受害者,1970年逃亡到苏联,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苏联七十年代农业领域的乱象:
绝对的专制又造成绝对的落后和浪费。到了垦荒区(哈萨克),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苏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械经营着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产业。农业机械可真雄厚,巨型拖拉机一台有七百马力,拖着犁有百米长。各式拖拉机、收割机、打草机、装草机是用不完的,每年下发的机器有的还没装配就用电焊机切割了当废铁上交,以完成国家废旧金属上交任务。生产全部机械化,再加上居世界之冠的广阔耕地和牧场,苏联应该是食品丰富的国家了吧。实际是都60年了,却从没有解决过吃饭的问题,成了老大难。
拥有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农场,又绝对全是好地,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和河流。大约三分之一用作耕地,三分之一用作牧场,三分之一休闲。农田种小麦、玉米和土豆,牧场养马、牛、羊。耕地全是一眼看不边的条田,草粮轮作,一年一换。我曾开过收割机收麦子,早上8点从麦田的一头出发,晚上12点才开到另一头。耕种只有两道手续: 春天播种,秋天收割。种子种下后就不过问了,没有田间管理也不除草和灌溉。麦田还好,杂草长不过麦子,而土豆地里在挖土豆时则是在杂草堆里寻找土豆。撒农药和化肥用飞机洒,飞机飞到半空中风一吹,农药和化肥都吹到天外去了。秋天,田野上是一望无际的乳黄色,要走到地边才知道长的是麦子,只有二三十厘米高,每个麦穗上只有十几粒干瘪的麦粒,每亩产量最多也就是十几二十公斤。哈萨克斯坦的羊毛纤维是世界上最短的,皮子质量也是下乘的。常到野外干活,没有见过大肥羊,大奶头乳牛。州农业局每年春天都要化验各农场农田和牧场的土地质量,根据土地等级规定产量计划。农艺师命令工人把本场最坏的土壤当样品送上去,鉴定后的产量计划不费力即能完成,还可以超额。
苏联农业是最粗放的农业,也是最浪费的农业。劳动力太少,春播和秋收的工作主要由城市工人和大学生下乡来帮忙。外来人当然更没有责任心,春播时脱播的耕地一丟就是几十米。秋收时只看到所有的田间公路都是由小麦粒铺成的。谁家养的有猪,需要饲料,只要拿着一瓶伏特加在路边举着,自有司机把整车的麦子给你送到家,一瓶酒换四吨小麦。偷得太厉害了,政府派警察看守路口,人们同样也有办法: 在地边用挖土机挖个大坑,下面铺上麦草,再把一车车麦子倒进土坑,堆满了,再盖上麦草垛,等地里收完后再拉走。即使到了仓库,堆在晒麦场上,晚上还是有人去“加班”,一口袋一口袋地往自家运。这种浪费还是小的,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是有如此奇怪的秋收: 什么都是按照严格的计划办的,哪月哪日完成春播,哪月哪日秋收完毕都有硬性的日程表,到时候政府派飞机去检查。主管官员坐在飞机上观察地面,看地面上还长着庄稼没有。完不成计划,农场头头就拿不到奖金,严重者还会被撤职,甚至坐牢。有时候,麦子到时收不完了,就派人把剩下的麦田一把火烧光,反正稀稀拉拉的麦子烧掉了也形不成成片的焦黑痕迹。农场种有大片玉米,但哈萨克北部气候严寒,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无霜期,玉米无法长到成熟,只好在下雪前连杆带穗一起割下,再用切草机切成小段,堆起来发酵后当青储饲料。1972年10月,眼看要下雪了,一半的玉米还没机完,场长召集他的手下开会商量这事,其中一人发明了木排打倒玉米收割法。叫工人把原木扎成一张张大木排,一张长达半公里,绑在巨型拖拉机后面,轰隆隆地在玉米地里开过,所有的玉米全都被压倒在地。大雪一下,全部被雪掩盖。一天就把十天半月也难以完成的玉米收割任务完成了。
农业既然如此,畜牧业也可想而知。畜牧专家在研究室制订了详尽而科学的饲养牲畜规则,规定在每平方公里的牧场上要均匀地撒下多少麦子和食盐,为牲畜增加营养。汽车队的司机在库房领了麦子和食盐,但懒得用吹风斗均匀地撒在牧场上,而是一堆堆地卸了下来。牛、马、羊们一见麦子堆就跑去拼命地吞食,一见食盐堆就跑去拼命地舔食,结果有的胀死了,有的被咸渴死了。于是,牧工们在牧场上一见麦堆、盐堆,就赶紧赶着畜群逃走了。牧工们把牲畜赶到牧场后,自己便找棵大树,在树底下把头包严(因为草原上蚊子太多),躺下来呼呼大睡。羊只走失了,被狼吃了,就到别的畜群里去偷来凑数。偷不上,就提瓶伏特加到畜牧师家,请他填张表,写上“狼灾”,签上名,便万事大吉。畜群里只要出现一只大肥羊,组长就会偷去卖掉或拉回家吃掉,再到畜牧师那里报个不慎丟失,由同组三人平价负担赔偿。
农业机械的浪费十分惊人。工人把拖拉机开翻了,碰坏了,只要不死人伤人是不会受处罚的。坏拖拉机扔下,再领台新的。春播和秋收时,生产队在农田里设了许多营地,供农工吃饭、睡觉,机器加油、修理,种完和收完地回家,许多带不走的农机具就扔在那里不管了,有的还是新的拖拉机和收割机。不管是坐火车还是坐汽车,在北哈萨克斯坦原野奔驰,入目而来,到处是废旧农机堆积的破烂堆。有些工厂里新设计制造出来的机械,如牧草打捆机、挖土豆的机器,收割机上的一些新式传送链不好使用,人们也不想找麻烦去使用,运来了就堆在农机站场地上,让它们锈坏,再砸烂后当废铁上交。村子每年有三百吨的废金属上交任务,由我们农机管理站负责完成。这任务很容易完成,只要开上吊车和卡车跑两三个废弃的农田作业营地就完成了。有时头头们还懒得跑,命令电焊工把旧的、新的或完全新的农机切割成块交上去。1974年农机站长心血来潮,来了个大清扫,把所有的没有用过的机器叫我们拆成零件,超额完成了废金属上交任务,年底得到区农机站发下来的三百卢布奖金,他全塞进了自己的腰包。也发了点善心,买了一瓶伏特加让站里六个工人喝了。上级要在农田里安装输水管,运来许多直径一米的不锈钢大管子,运来了却无人安装,全卸在公路边任其腐蚀。
人们可以不爱惜机器,但故意破坏机器却会构成“侮辱苏联造”的罪名。一个拖拉机手要辞职进城工作,场长不批准,他一气之下把拖拉机开到一棵大树下,用钢丝绳把拖拉机吊在了树上。场长把他告到区法院,法院以“侮辱苏维埃机器罪”把他判刑三年。不知道苏联刑法大典中有没有这条罪名。
看了以上叙述让人感到十分荒唐可笑。这就是公有制的恶果!马克思同志如果看到这种情况,我相信他肯定会收回《资本论》的立论,乖乖承认人性中的私有观念是合情合理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只会导致官员贪腐。苏联人民按照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方向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其实都是在瞎折腾。农业实行了集体化、机械化,又是飞机又是拖拉机,结果亩产几十斤。最可笑的是交废铁居然也有任务,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翁只好暴殄天物,把新农机拆成零件当废品上交。春种秋收都规定具体时间,纯属瞎指挥!布尔什维克真会出洋相,连个庄稼都种不了,牛羊都养不好,还想解放什么全人类?!
上面切尔尼琴科的文章中也提到苏联农业机械化中存在的弊端,他这样写道:
我要报告的第一个问题,将是拖拉机和其他铁器。……我得说,拖拉机已经发疯了,用分身法一个劲儿地变多,而且还自然而然地越来越贵了。要是美国的工厂都来生产康拜因(联合收割机),那也得干上整整70年才能造得出那么多已经报废扔在我们村边的康拜因呀!我们康拜因的产量已是美国康拜因的16倍,可是我们现在仍然从他们手中买粮。这不是什么可怕的童话,是中央机关刊物《CP人》杂志统计的。不但不考虑如何提高质量,反而大大提高了价格。现在的“顿河”牌拖拉机与外国产的E516一个价儿,可E516寿命长,而“顿河”呢……谁也不知道它能用多久……我国拖拉机的产量已经是美国拖拉机产量的6.4倍了,而现在主管“铁牛”的部门,正在叶拉布加宁市建造一座大型拖拉机厂,完全建好要耗资二百亿卢布。要不了多久,大概在拖拉机的产量上,也会像康拜因一样,达到美国产量的16倍。村子边已成拖拉机的坟场: 电视节目常常展示这些鏖战残迹般的拖拉机尸体停尸场。如果生产线只缩减三分之一,那么,单单煤炭一项就可以节约五百万吨,足够整个南方农村取暖之用,可现在的燃料供应正在实行严格的限额制度,因此乡下人家里很冷。然而,眼下我们还缩减不了拖拉机的产量。
上述情况在苏联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情况: 拥有数量充足的农业机械,对于苏联农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农作物生长季节短,保证丰收的余地比较小。在苏联气候的条件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播种或收割农作物,对于农产品产量的影响很大。所以上文中有关收获中怪相多多的情况往往是迫不得已,只是苏维埃官员把计划订得太死,下面只好削足适履,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馊办法。
赫鲁晓夫在1958年取消了集体农庄对国家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和对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实质是免除了斯大林强加给农民的“贡税”。这是从政策上对农业体制所进行的重要改革。但是,赫鲁晓夫没有使改革深入到集体农庄体制内部,而是做表面文章,走向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和瞎指挥,大搞破坏生态的大规模垦荒,违反农业条件号召大种玉米,取消科学的草田轮作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赫鲁晓夫于1958年解散了专业的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机都交给了集体农庄,而他们往往因缺乏设备和技术,无法把机器维护好。这种状况曾经受到专家们的批评,他们认为那是近年来苏联农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赫鲁晓夫不仅不反省,反而推诿于集体农庄庄员没有把精力用于集体生产,于是大搞“限制宅旁园地”运动,认为宅旁园地是“资本主义残余”,集市贸易是“搞投机倒把”。这样,赫鲁晓夫从改革农业政策开始,最终又回归为传统体制的卫道士。
为了发展农业,苏联政府不惜血本,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数量确实惊人。但投入与产出却不成比例。以下举几个数字说明:
农业投资
1950年 美国40.8亿美元,苏联10.6亿卢布。
1969年 美国90.4亿美元,苏联110.9亿卢布。
农业机器数量
拖拉机 1950年美国为339.4万台,苏联为59.5万台。1969年美国为481万台,苏联为190.8万台。
联合收割机 1950年美国为71.4万台,苏联为21.1万台。1969年美国为85万台,苏联为60.5万台。
卡车 1950年美国为220.7万台,苏联为28.3万台。1969年美国为316万台,苏联为115.3万台。
化肥消耗量
1950年美国为2000万吨,苏联为500万吨。
1969年美国为3800万吨,苏联为5500万吨。
最后看农产品产量,只用一个数字即可说明问题: 1968年,美国从6400万公顷耕地上收获22800万吨粮食,而苏联从12200万公顷耕地上只收获17000万吨粮食。
那么,在农业领域,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体现其优越性呢?
(未完待续)

荀路 2022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