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胜利——虚空,一切的虚空

第6节 林中鸟鸣天籁

这样的早晨,九点钟左右,我们从二年级背英诗即同路的三、四个人就由文庙出来,从广场左边石阶往叮咚街走。石阶旁有一个永远坐在那里的老头,卖烤番薯。买个半大不小的握在手里,一路暖和,回到宿舍再吃正好。县街有一家小店,卖土制小麻饼,新鲜松脆,每过必买一小包。我们拉拉扯扯地经过水西门走上白塔街,过了浸信会大院门口,看到俞君从男生第六宿舍高西门那一端大步走过来。我的同伴丢下我匆匆进了宿舍,剩下我面对着他。

在那样的早晨,春寒无风的时候,他会带我到河边坐“划子”(平底渡船)过大渡河或岷江。到对岸最美的堤坝走走,四野景色全在脚下。右边是峨嵋山起伏的轮廓,左边是乐山大佛乌尤寺和缓缓绵延的山麓。这是我在此仙境的最后一个三月,那种壮观美景岂止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可以描绘!而我却是第一次得以近观又永远失去。我手里握着那已冷了的烤番薯和小麻饼,很佩服地听他讲音乐。才知道音乐也可以用“讲”的!我们在堤岸上上下下地走着,总会碰到乡下的小茶馆,粗木桌,竹椅子。热花茶,有如天堂。这时他会问我,“你的‘小猫饼’呢?”只有在笑他的江浙国语时,我比较有自信。

游行学潮自此未曾停过,我也几乎每周会“碰”到他由自塔街那一端走过来,渐渐也有些期待吧。

在那两个月里,他带着我走遍了近郊河岸,去了几次我最爱的楠木林,坐了羡慕许久而未坐过的乡村茶馆,吃了无数的“小猫饼”。除了谈音乐,我们也谈《圣经》:那时我参加了查经班,受洗前后更殷切地希望深入了解教义。至今记得他坐在堤岸上讲四幅音之不同,《诗篇》为何不易直接谱曲,在茶馆木桌上用茶水画出《启示录》中七印封缄的层次。清谈的口气。明快的刻画,跳动式的外析,当然和查经班不同。他所说的是他生长在传教布道家庭的基础知识,而我渴于学习,是个很好的听众。也许在我倾听之际,他也纾解了一种思家之苦?

复活节前数日,团契办了山中自然崇拜之旅。午餐之后众人自由活动,他悄声说,“我带你到林中听鸟叫。”走不多远,到一林中空地,四周大树环绕,鸟声不多,一片寂静。

我们在一棵大树桩上坐下。他开始轻声吹口哨,原有的鸟声全停,他继续吹口哨,突然四周树上众鸟齐鸣,如同问答,各有曲调。似乎有一座悬挂在空中的舞台,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乐器,在试音、定调,总不能合奏,却瞭亮如千百只云雀、夜莺,在四月的蔚蓝天空,各自竞说生命的不朽随生命而来的友情、爱情,受苦和救赎……如上帝启发我,在这四月正午的林中空地,遇到了我愿意喊万岁的天籁。

冬初至春末的百余日中,我们走遍了半日来回可游之地,凡是年轻双脚所能达到之处,小雨亦挡不住(那时最好的油布雨衣,也是很重的),粗糙的油纸伞下仍然兴致勃勃。对于他,对于我,这些郊游都是最初与最后认识乐山美景的机会。他刚来插班两年,这个暑假就要毕业回上海,我也将随校去武汉,都盼望顺长江而下的时候,经过巨丽的长江三峡。

在这么多的同游时日,别人不会相信,我自己也多年末得其解,即是我们从未谈情说爱。在所有的时代,这种“理智”很难令人信服,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是我幼稚的诚实伤害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在我们最初的郊游中,他有时会问我查经班的功课,我即将心中最大的困惑说给他听。我说我不懂为什么上帝要那么残酷地考验乔布,夺走他的儿女、家业,使他全身长满毒疮。坐在炉灰中。拿瓦片刮身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俞君的回答和我后来遇到所有的回答一样,是必须了解,整部《乔布记》是试探、怀疑和坚守信心的故事,重点是在乔布与朋友的辩论后。耶和华从旋风中回答说,“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能向云彩扬起声来,使倾盆的雨遮盖你吗?……”乔布因稳住信心,得见新的儿孙,直到四代,又活了一百四十年。满足而死。但这个原典的答案在当时和以后多年都不能说服我。

他问我。你这么愤愤不平是为什么呢?我告诉他,张大飞自十四岁至二十六岁悲苦、短暂但是虔诚的一生,至死未见救赎。(或许他自有救赎?)他又问我。你为何在他死后受洗?我说希望能以自己信奉体验基督教义,了解我自幼所见的各种悲苦,当年坚持投考哲学系也是为了寻求人生的意义。我这番述志中,有一个明显的思念对象。他后来告诉我,他无法与一个死去的英雄人物“竞争”。他连真正的战争都没有看到过,自觉因没有“壮志凌云”而比不上那种男子气概。在我那种年纪,作此告白,犯了“交浅不可言深”的大忌,自己并不知道,而最初也以为与他仅只友谊而已,大家在乐山都只剩一学期了。接着各自天南地北,并不曾想到后果。

所以他和我谈音乐、谈《圣经》,谈一些小说和电影,不谈个人感觉,不谈爱情。上下堤岸时牵我护我,风大的时候,把我的手拉起,放在他大衣口袋里握着,但是他从不说一个爱字。

五月我们都忙着考试,他毕业班更早考,电机系和外文系都是功课重的,全校提前考大考,以便各自复员。文庙的办公室全在装箱,公文、档案,学生的学业资料全都要去装船。

六月初图书馆也空了,宿舍多已半空,曾经在轰炸、饥饿、战争逼近的威胁中弦歌不辍的武汉大学,师生、家属数千人将从这座美丽的山城消失。我也收拾了三年的行李,小小的一个箱子,里面最可爱的一个盒子是张大飞到美国科罗拉多州受训期满回重庆带给我的礼物,蓝色有拉链的小皮盒子,装了小瓶的胭脂、口红和两条绣花手帕。这些东西在战时很少人看过,放在潮湿的床下箱子里,也只是无人时拿出来摸摸看,又放回去,小心地盖好。我的棉被、枕头都已赠人,只留下离家时向母亲要来的深蓝绣花被面,一直带在身边。数年后有一天在温州街台大单身宿舍,在太阳下打开小箱子收拾自己所有的“财产”,华丽的缎面和绣花上全是发白的斑点,都是一九四三年冬天在武大宿舍上铺蒙头哭的眼泪,那是在半睡半醒之际,年轻丰沛的眼泪斑痕啊!

这一年夏天。鲁巧珍也由经济系毕业了,她比我早几班船回重庆,找工作常须面试。我新的室友唐静渊也毕业走了,巧珍便在上船前到我屋里住了一晚,联床夜话,讲了整整一晚的话。

这一年来,我们生活中都有一些感情的债。她当然有许多爱慕者,其中有一位南开校友陈绪祖,淳朴有礼,是少数祖籍乐山的同学,常有人用乐山土话气他。在我们小圈子,他称她“小鱼日”。他那默默看着她的眼神令我们全很感动。却帮不上忙。有一次,他来邀我与小鱼日到他家吃午饭。我们都是第一次到他那被前进同学骂为地方恶势力的祖居,那座落在岷江对岸的房子,比我在宜宾看到的老宅更大更讲究。临江一排落地窗是一九三九年轰炸后新装的,满屋子的字画文物。父母说一口浓重的嘉定话,却是很雅致的人。饭后在庭前栏杆看到的江山气势,真是我们住在宿舍所不能想见的。陈绪祖对我们说,当初父母在重庆大轰炸时疏散还乡,回来发现这里园林之雅是外面没有的。人生有很多活法,就安心留下来。巧珍与他自始无缘。此后大约也没有人生交会的可能,但是我有时会在尘世喧扰中想到他们那种可羡的活法。中共当权之后,他们可能逃不了迫害吧。可悲的中国人,常常不能选择自己的活法。

第7节 告别世外桃源

巧珍走后,有一天俞君突然陪他的姐姐到宿舍来找我。

她刚从成都来,临时决定在离开四川前到峨嵋山一游,与她同来的是美军顾间团驻成都区一位主管M中校。她是位极友善的美丽女子,看到我,说听她弟弟说到我已经半年多了。她邀我第二天早上和他们一起去峨嵋山,住一宿再回乐山。

我在峨嵋山的山影水域中三年,未曾前往一游。常有同学团体以各种方式作三日游,我竟未遇到合适旅伴!在这最后几天,竟有如此意外的机缘去登山瞻拜,遂欣然接受邀请,一夜兴奋。

第二天清早,由M中校开吉普车九十里。很快就到了山下小城,登山到报国寺。那青苍宏壮的寺院,走不完的大石块铺成的庭院,那青灰色、珠灰色的大块石板像海浪般不断“涌”来,将我双腿和全身卷进去。进了一重又一重的庙门,高高的门坎之内,高深的栋梁之上,仍更有无限的幽深,回响着数千年的诵经声。自此以后,我曾参拜过很多雄伟寺庙,但总比不上初见报国寺时内心的赞叹。

午餐后再往山中走。刚起步,童年时常犯的“心口痛”发作了。我脸色煞白。全身冷汗,坐在路旁石阶之上。俞君姐弟当然十份紧张,但是M中校以战地军人本色镇定地说,这大概是高山症心脏初步缺氧的现象,他的行军囊中有药,立刻拿出来给我吃下,不久即感到舒解。

他们坚持要我坐滑竿上去。滑竿是两根竹竿贯穿一座软椅,前后两人抬着,是极轻软的轿子,轿夫两脚可以踩稳之路,都可到达。所以二十一岁的我,是这样不光彩地朝拜峨嵋山的。俞君一直在我滑竿前后走着。不时地过来握着我的手,他说生病的时候最怕手冷。我说自从高中以后我几乎没有生过病,“心口痛”的威胁已近忘记,今天竟以这样的方式登峨嵋山,真感到羞愧、扫兴。

到了半山腰,我们投宿在一家建在溪涧上的旅舍。晚餐后,俞君和他姐姐(她唱女低音)合唱了几首可爱的小歌;小小的旅舍客厅,风从四面来,似在伴奏,炉火温馨,油灯闪烁,素朴的四壁光影晃动,令我想起朱光潜老师英诗课的密室上课的早晨,阳光金色灿烂。他们唱到《罗莱河之歌)时,深山溪涧的流水从屋下流过参加伴奏,行走坐卧都似有摆动之感。

这一夜山中有月,俞姐姐与M中校过溪上小桥到对面空地散步,留下我们坐在雨檐下。他问我感觉好些吗?我说坐滑竿上峨嵋山,被同学知道了不知会怎么说。实际上我在乐山三年未登峨嵋,也是怕会半途而废,拖累游伴。由此,我竟然说出终生恨事十岁住肺病疗养院,说到张姐姐病房撒石灰和老王给我煮土豆的时候,他竟卷起袖子,给我看只有医生和家人看过的他伤残的左臂。两人肯将俊秀挺拔的外表下最隐密的伤痛相示,终至无言相依,直到他姐姐回来。

山中月夜,纯洁的相知相惜情怀,是我对他最深的记忆。

回程路上,俞姐姐邀我和他们一起到成都搭M中校的飞机回上海。我说父亲现在南京,我应该先回重庆跟母亲相聚至七月底一起回北平。但是我渐渐被她说服,到上海先住她家,接着要去南京和北平都容易,何必又坐江轮,上下码头回沙坪坝……

回到乐山。我立刻给母亲写了封信,附了俞家上海的地址。

俞姐姐约好来接我之前,我早一些提着箱子到门房与老姚道别。我全心诚恳地去向他道别。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我那三年的生活。宿舍里满处破书废纸,同学们差不多都散了。巧珍和余宪逸走的时候。老姚告诉她们,他以后会回湖北黄阪乡下,家里已没有什么人,如果景况不好,也许会回乐山找个小房子养老,武大已给了他资遣费。

我坐在门房等车的时候,老姚说,“你刚来的时候,成天就等那空军的信,对不对?唉,他死了已经一年多了吧。后来那个黄先生白跑了两趟,没有缘份。这三年你到是展本分的。这个俞先生的姐姐亲自来接你,看来他们家很有诚意,我看了都很放心。

我说,“老姚,他们又不是来求婚的,我还要读一年书才毕业呀?”

老姚笑了笑,极和蔼地向我挥手道别。

我离开乐山时带走的是老姚的祝福。他是那三年中唯一登记了我最后的浅蓝色信和信潮后的沉默的人,对最近一年出现的两位男子,用他近乎全知的评估,嘉许了我的“本份”。但是,我的“本份”是什么?

就这样,我脚不沾地似的乘上美国军机,“复员”到了上海,只几个小时之后,我就成了另一种异乡人。

第8节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镜子

到上海俞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俞伯母看到女儿和儿子突然回家来了——那时没有任何人家有长途电话,所有的事都是“突然发生”的,上海和四川更没有联络之路还带了一个土土的女孩子,欢喜了一阵子。把我安顿在俞君的妹妹房里,他们全家再去客厅详细述说别后。

俞君的妹妹比我小一岁,是我进入上海生活的关键人物。第二天早上,我在她对面的床上醒来,赶快穿上我那件比较好的布旗袍和比较新的车胎底圆头皮鞋,看到她正以诧异的眼光看着我。生长在上海上流社会的她,即使在日军占领的八年中,父亲也去世了,却没有吃过什么物质的苦。胜利一年之后,上海已渐渐恢复了国际都市歌舞升平的生活。她是五兄妹中的老么,生性虽然善良却很率性,有话直说,倒也缩短了我摸索适应的时间。在全家早餐的时候,她说下午要带我出去买些衣裳——事前她并未与我商量,事后我才渐渐全然了解,走在上海街上,我那些“重庆衣裳”使她难堪;没有腰身的布旗袍,车胎底的皮鞋,在六月的上海街上行走,说一口没有人懂的话八年艰辛的战时生活中,人人如此,学校的男同学说,“蓝旗袍也有几百种穿法”,从来没有人觉得我“土”。

下午出门之前,她半强迫地要我换上一双她的浅色凉鞋。我拿了大飞哥由美国受训回国时送给妈妈的白色塑料皮包,那时后方尚未见过,我上大学时她送给了我,到乐山后,根本未从箱中拿出来,不久在全宿舍爆发的大窃案中被偷走,失物又全部在一个女同学床下“发现”,找回来发还。幸好那书形的皮包是好的舶来品,尤其好的是里面装着回重庆的船票钱和足够的盘缠,还有一笔“惜别费”第一次去武大时,临行爸爸在家中即告诫我说,“如果有男生请吃饭应设法还请。不可以占小便宜。”所以我自信可以付治装费用。

记得在那间服装店的镜子里看到的,真是一个我所不知道的自己。虽然只是米色短袖衬衫,绪色裙子。却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买的时髦衣服。初中的童军制服是学校发的,升高中后穿的长袍。从冬到夏都是妈妈按学校规定到镇上小裁缝店做的。到了大学只是多了两、三种颜色的素面长袍而已。我们所有女同学都没有胸罩,内衣内裤也全是手工缝制的,高中以后,在上衣缝了几条“公主线”,形成两个小小的凹形涡涡罢了。换装后的我,有好几天连走路都不知手脚怎么放。俞家妹妹对于我“现代化”的结果大为赞赏,竟然更进一步坦白地说。“我二姐昨天带你进门的时候。我真不明白Peter是怎么回事,刚才看你笑的样子,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你。”

回到上海家中,俞君的名字恢复作Peter。似乎除了我之外,没有人叫他中文名字。他的母亲叫我齐小姐。那些天里他是我唯一的依靠,两人一起由遥远的四川来,临行曾在深山将自己心中最大的痛苦和隐密相告。形成一种Closeness。由于他的缘故,我对那巨大、陌生,处处以冷眼看人的上海也有了初识之美的印象。

白天,他带着我四处走走,看许多种了法国梧桐的街道,他读过的学校,教他声乐的老师家和从外滩的扬子江口到长江入海之处。晚上饭后在客厅唱歌、祷告,他带我到阁楼他父亲藏书之处也是他的房间,给我看案上开卷未合的吉卜龄小说《消失的光芒》,那一页是他父亲逝世前正在读的。然后我们在窗下的长椅坐着,悄悄地说些心里的话。

到上海的第四天是星期一,早餐之后,由俞君带路去找我父亲。

未逢乱世,无法了解我那时的心情。末经世事艰难的我,泰然来到上海那样的世界,才明白自己与家人的联络链子是多么脆弱。我只知道自从胜利之后,爸爸多半的时间在南京,准备政府复员“还都”。他回重庆时曾告诉妈妈,他去上海会住在丁家,有事写信请他多年老友吴开先转交(他的儿子也读南开中学)。吴伯伯最早回到上海故乡,任社会局长,负责由日本人手中收回英、法祖界及日本人强占的一切资产,重新安顿百姓等地方工作。我见到吴伯伯,说要找我爸爸,他吓了一跳说,“你这小囡本领倒不小,战区各级学校刚刚放假,长江船由四川到汉口和上海的,一艘接着一艘,还没有轮到学生呢,你怎么就跑到上海来了呢?正好,这几天你爸爸就要由南京来了,我给他一个惊喜吧!”就这样,几日之内我父亲来到俞家,找到他的女儿,感谢了俞家对我的照顾。三天后,乘京沪铁路夜快车,我随他去南京。

第9节 再读《启示录》

南京是我记忆中最接近故乡的地方,除了在那里读完小学,最重要的是我看到父母在南京重逢,母亲经营一个舒服幸福的家,三个小妹妹平安地诞生。家中充满欢笑。宁海路齐家,曾是黄埔军校无数思乡的东北学生星期天来吃道家乡菜。得到我父母关怀的地方。因此,一九三七年初冬我们仓皇地逃离,国破家亡的悲怆和日军进占后的南京大屠杀,不仅是我的国仇,也是我的家恨。

到南京后,住在政府的临时招待所。那时许多机构都加上“临时”两字,挤在南京和上海等地。早上爸爸去上班,我就一个人在雨中出去走路,寻找八年前的旧居和小学。

经过八年异族盘据后,逃生又回来或者新迁入的居民,其“临时”活着的态度在曾经倡导新生活运动、充满蓬勃气象的首都变得一片残破。年轻如我,也不免脚步踌躇了。只有鼓楼仍可辨认,由它的草坡下来右转,渐渐走进一条破旧的大街,挤满了破房子,是当年最繁荣的市中心,新街口,这里是我从小学三年级起每周日由爸爸那不苟言笑的听差末逸超带着去买一次书,跟姥爷看了第一场电影(默片《圣经的故事》)的文化启蒙地。往前走了不久,突然看到一条布带横挂在一座礼拜堂前,上面写着大字:

纪念张大飞殉国周年

那些字像小小的刀剑刺入我的眼,进人我的心,在雨中,我痴立街头,不知应不应该进去?不知是不是死者的灵魂引领我来此?不到十天之前,我刚刚意外地飞越万里江山,由四川回到南京——我初次见到他的地方——是他引领我来此礼拜,在上帝的圣堂见证他的存在和死亡吗?

教堂敞开的门口站立的人,看到我在雨中痴立许久,走过街来间我,是张大飞的朋友吧,请进来参加礼拜,一同追思。

我似梦游般随他们过街,进入教堂,连堂名都似未见。进门有一块签名用的绢布,我犹豫了一下,签了我哥哥的名字,齐振一。至今六十年我仍在自我寻思。那一瞬间,我为什么没有签下自己的名字?也许自他一九四四年秋天停止写信给我,到一九四五年五月他由河南信阳上空殡落,那漫长的十个月中,我一直不停地猜想。什么样的一些人围绕着他生前的日子,如今又是哪一些人在办他的追思礼拜呢?这些人能够明白我的名字在他生命中的意义吗?

战争刚刚停止,万千颗流血的心尚未封口。那场礼拜极庄严肃穆,有人追述他在军中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保持宁静和洁净,因而被尊重。在许多经文之中,又有人读《新约.启示录》,“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这些经文在我一生中帮助我度过许多难关。我坐在后排。礼拜结束立刻就离开了。

那一天我为什么会走到新街口,看见那追思礼拜的布条,我终生不能解答。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些唯有自己身历的奇迹,不必向人解说吧。我自一九三七年底逃出南京城,今生只回去过两次。这一次参加了大飞哥的追思礼拜,第二次,二000年五月去了三天,由中学好友章斐之助,找到了航空烈士公墓,拾级上去,摸到了那座黑色大理石的墓碑,上面刻着他的出生地和生卒年月。

第10节 北平,“临时”的家

三天后,爸爸又带我回上海,他正积极筹备《时与潮》在上海、北平、沈阳复刊。他料想不到的是,在胜利的欣喜中大家各自离开重庆,抱着今后有全国发行的宏伟远景,谁知辉煌的岁月竟一去不返。

在火车上,我告诉他张大飞追思礼拜的奇遇,父女相对嗟叹不已。

爸爸说,自从郭松龄兵谏失败之后来到南方,幸能在中央有说话力量,负责组织地下抗日工作,使沦陷满洲国的百姓不忘祖国。当年招考青年入黄埔、读中山中学,即是为了培植复国力量。如今十五年,许多当年由东北出来从军,像张大飞这样以身殉国连尸骨都不能还乡的,盼望我父能早日回去,设法抚恤他们的家人。苏俄在日本投降前一星期才对日宣战,十三天后,日本关东军接受盟国波茨坦宣言,在哈尔滨向苏俄投降,苏俄俘虏满洲国皇帝溥仪,并将日军五十九万四千人全部俘走,宣称“满洲部解放”。胜利后一整年,抢拆境内工业设备运往俄国,将重要地区、港口、军事设备交给中国共军,帮助他们与中央军对抗。今后东北的局势相当艰困,抗战中的牺牲尚未必能换来家乡的安宁和幸福,对殉国者遗族何日才能照顾?

火车上这一席话。是父亲第一次把我当大人看待,与我长谈。直到他在台湾去世,我们一生中有许多对人生、对时局值得回忆的长谈。

回到上海,我仍住在俞家,那似乎是我与俞家的约定。我虽只走了三天,但南京之行给我的冲击使我重见上海的心情和十天前初来时不同。那虚张声势的繁华令我不安,知道自己是融不进去的局外人。希望带我见识上海的俞君,仍是那个举着火把从白塔街窗下高歌走过的他,是那在河堤上有说不完“外面的故事”的他,但是他已渐渐走回他原来的朋友圈子,走回他生长的城市。走在繁华的街上,我竟常常想念重庆,想念三江汇合处的乐山。

大约一星期以后,爸爸给我买到运输物资的军机票(战后复员,允许公务人员和大学生搭乘),让我去北平与刚由重庆回去的母亲、妹妹团聚。上海郊外那座临时军用机场只有几间铁皮平房。除了条跑道之外,四周长满了半人高的芦苇。俞君送我到门口,看我跟着全副武装的士兵进入停机坪。螺旋桨的飞机起飞前滑行时,我由小窗往外看。看见他穿着卡其裤的两条长腿在芦苇中跑着,向飞机挥手,渐渐消失在视野之外。

这架小型的运输机在驾驶舱后面装了两排靠墙的铝板,八个座位,上面有帆布带把人栓稳,后半舱装货。飞行一段时期,我仍在恍神状态,想着在芦苇中跑着的人,但是也知道邻座的人一直在看我,终于,他说话了。

他说,“小姐,你的安全带没有栓紧。”我看看那帆布带的环子已经拉到最后一格,仍然有些松动,只好歉然地说,“大约我体重只有四十多公斤,不合军机座位标准吧。”他居然大笑起来,连机舱的人都回头看我。他又道歉又安慰我,飞机还末过黄河,他已查清楚我的姓和学历,他给了我一张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收到的名片,上面的头衔是“东北保安司令部少校参谋”。他说大学毕业时响应“十万青年十万军”参军的,我说我是东北人。他立刻问,“齐世英先生是令尊吧?”我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虽然是广东人,但跟着梁华盛将军派驻东北。胜利不久,令尊代表中央回乡宣慰同胞,报纸上有显著报导,他自满洲国时期即组织领导地下抗日工作,大名鼎鼎,我当然知道。姓齐的人不多,能拿到这军机票的更不多。”

飞机到北平机场降落的时候,他坚持用他的吉普车送我到东城大羊宜宾胡同。我母亲看我从天而降似地突然回家,身旁站了一位全副戎装的漂亮军官对她立正敬礼,大概差点昏倒(以前她常常昏倒)。她花了好几天时间也没有想明白,像我那样勉强长大,瘦干巴巴的女儿,怎么会有人从四川带到上海,从上海坐飞机下来还有人坚持送我找到家?

北平的“家”从来没有给我家的感觉,不仅因为我只住了两个暑假,而是那种沉郁的气氛。我母亲由重庆直接乘民航机回到北平,有两个重要的目的,第一个是和爸爸尽早安葬浮厝在庙里的祖母,第二个是去安排今后如何照顾两位姑姑。

大姑父石志洪,原是铁岭县世家子,是富有、英俊的知识分子,夫妻一同到日本留学回国,因我父亲而参加了地下抗日工作,捐了很多钱。二姑父张酿涛原来已是工作同志。芦沟桥事变后不得不离开北平,留下大姑姑带五个小孩,二姑带两个小孩,八年中极为艰困,还侍奉我祖母至逝世。两位姑父到四川不久竟然相继病死,我父亲对两位妹妹有极深的亏欠感。先到北平租了一个足够三家人住的大院子,雇了一位做家务的刘妈,看门的李老头,和爸爸的司机李鑫。我回到北平第二天就换回了四川的布旗袍,适应北平城的沉郁格调和我自己的心情。

在那个时代,北平和上海真是天南地北,一封信往返需十天。南北分离之初,俞君差不多每天都有信来,说不尽的想念。他的姐姐收到我的谢函,也立刻有信来。说她弟弟在我走后那几天,连上楼梯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给我那十岁的小妹寄了几本英文的精美童话。正好爸爸由上海、哥哥由沈阳同时回到北平,我们去照了唯一的全家合照。我和小妹合照主张小的,心想是专门寄给他的。不久,他说在上海发电厂找到工作了。每天到郊区的真如上班。渐渐地,他每天晚上写些长长短短的工作环境的信息,写他丢参加的parties和朋友,开始生活在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上海了。而我生活在一个他完全无法想象的大家庭里。很少有独处的天地。我们在北平那大宅院,随着东北战况的恶化,渐渐变成了亲戚、朋友、地下工作同志们出山海关的一个投靠站,一批又一批狼狈的逃难者,无数凄抢的故事。我们的信渐渐缺少共同的话题,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关怀,对未来有不同的期待。我们终于明白,也许倾三江之水也无法将我融入他在上海的生活。我不能割掉我父母的大关怀。

九月中旬我去汉口,回学校注册上学,渐渐信也写得少,甚至不再写了。我去汉口前已把他所有的信包好,放在读交通大学的南开好友程克咏处。十一月间,我托她帮我送还给俞君,写一短简说今后路途将不同。就此别过,寄上祝福。

四年级的那一年,我的心也涣散了。三个月的暑假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多到我年轻的心几乎无法承受的程度。三个月内,我从长江头到长江尾,又回溯了一半长江航程,在中国的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之中经验了我生命中最早的真正悲欢离合。常常似到了一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真幻之界。自幼崇拜的英雄已天人永隔。留下永久却单纯的怀念。这乘着歌声的翅膀来临的人,在现实中我们找不到美好的共驻之处。我常在歌声中想念他,当年歌声渐渐随着岁月远去,接下来的现实生活中已无歌声。中年后我认真听古典音乐,只有在心灵遥远的一隅,有时会想起那林中空地的鸟鸣。

(未完待续)

(三联书店,2010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