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火龙随笔 火龙随笔 2022-04-25 21:41

本章内容缩译自哈耶克经典著作“The Road to Serfdom”, 1944,并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版《通往奴役之路》的相关章节。

有的政治家试图指导每个人使用自己的资本,这不但是瞎操心,而且是越权。这样的权力就算交给议会都令人不放心。如果一个自认为有这种能力的愚蠢狂妄之徒掌握了这种权力,那就危险到极点了。——亚当·斯密

【1】

所有的集体主义组织,都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社会目标而被精心构筑起来的社会劳动者组织。集体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冲突的关键是:集体主义者们想要组织全部资源实现统一的社会目标,他们拒绝承认存在个人至上的领域。集体主义者认为,如果社会缺少有目标有意识的指导,就会被一个个冲动的、自我的、没有责任感的个人所左右。

社会目标通常被表达为模糊的“公共利益”、“普遍福祉”或者“共同利益”,但这些名词没有明确的定义,无法决定具体的行动方向。

千百万人的福利是无法界定的各种因素的组合,每个人的每种需求都要占据一席之地。如果要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指导人们的所有行动,就需要一个十分完整的价值序列和道德准则。如果使用所有的社会财产来推进某个单一的计划,就必定需要一个可以指导一切的道德准则。但这样的道德准则根本不存在,人们总是在不同的价值之间选来选去,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人们“应该干什么”规定标准答案。

随着文明发展,以道德名义束缚个人行为的陈规旧忌越来越少,个人自由的范围越来越大。任何详细的道德准则或单一的经济计划都与历史趋势背道而驰。

没有可以包罗万象的标尺,也没有可以了解所有需求并权衡轻重的智者。任何人只能考察有限的领域,认识有限的需求。每个人的价值尺度都是局部的、相互不同甚至矛盾的。基于这个毫无争议的事实,个人主义主张在特定的范围内允许个人遵循自己而不是他人的价值偏好行事。在这个特定范围内,个人的目标是至高无上的,无须屈从于他人的任何指令。个人主义的立场实质就是:承认个人是其目标的最终决断者,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图支配行动。

【2】

认可个人主义并不代表不认可社会目标。人们会因为一些目标联合起来,社会目标不过是个人为了满足自身欲望所接受的共同目标。但共同目标不是个人的终极目标,只是个人为了实现自身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人们只是对于这个手段而不是终极目标更容易达成共识。共同行动应当仅限于人们一致同意的领域。

当人们联合起来时,就把他们的目标赋予了像国家这样的组织,但赋予的目标有其特定和有限的领域,仅在这个领域中它才是至高无上的。领域越大,人们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越小。如果无限地扩大公共行动领域,则必然伤及个人在自己领域里的自由。一旦国家控制的公共部分超过了一定限度,国家行为就会支配整个体系,导致每个人的目标都需要依赖于国家行动才能实现。

计划机制的目标会被冠以“共同福利“这样的称呼,这是对缺乏真正一致性的掩饰。但当要把单一计划转换为一个个具体计划时,这种不一致性就会暴露出来。人们同意要有一个中心计划,但是在目标上却达不成一致,就像一群人决定一起旅行,但是在要去的地点上达不成一致,结果他们全体不得不进行一次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去的旅行。

计划机制会造成这样一种景象,我们必须同意的任务将大大超出初始的意愿,因为我们无法把集体行为限定在我们同意的任务上,为了行动能够完全实施,我们不得不同意所有的事情。这决定了计划机制性质的最重要特点。

【3】

人们认为议会应当拟定一个无所不包的经济计划,但这超出了议会的能力,由此引发了大家对民主制度的不满。于是人们相信,想要落实这样的计划,必须托付给专家(常设官员或者独立机构)。

然而,议会效率低不是机构本身造成的,而是它所承担任务的内在矛盾,他们被要求对每件事情都取得一致意见,但计划是精心设计的相互适应的复杂整体,通过各种冲突妥协而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远远小于成功筹划一次军事战役。

军事任务的确可以托付给专家,这是因为负责一场战役的将军受托的是一个单一目标,战争期间由他所控制的所有手段都专注于这个目标。而制定经济计划时却无法设定这样的单一目标,必须要在种种相互冲突和相互竞争的目标(不同人的不同需求)之间进行选择,这正是经济问题的实质。在制定经济计划时,利益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不可能在议会里达成一致。

如果非要把制定经济计划的权力授予某个机构,那就意味着赋予了它运用法律力量进行专断的权力。这将成为民主政体逐渐放弃民主,走上计划道路的第一步。

【4】

尽管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计划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人不满意民主议会的效率,人们希望把权力赋予政府或某些个人,以使他们能够解决问题。

认为必须摆脱民主程序的羁绊才能有所作为的错误信念越来越流行。“召唤经济独裁者”是转向计划机制过程中的一个特有阶段。人们呼吁:“我们正生活在经济混乱中,只有在某种独裁领导下,我们才能摆脱这种混乱。”

在1933年前的一段时间里,德国已经达到一个实质上不得不实行独裁统治的阶段。那时没有人怀疑民主已经破产。希特勒无须摧毁民主,他只是利用了民主的衰败,在紧要关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人们虽然憎恨希特勒,但却认为他是唯一一个足够坚强、能够有所作为的人。

计划者有这样的论调:只要民主政体仍然保持最终的控制,民主的本质就不会受影响。他们认为,虽然越来越多的生活领域都屈从于国家的控制,但如果议会的最高权力能对一些控制加以防范的话,就能保住民主。

这种乐观信念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当议会无法对一个计划进行局部反对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只要遭到反对的局部被说成整体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推进整体目标的达成,反对就会无效。整个制度将趋向于那种全民公决的独裁制。在这种制度下,政府首脑一次又一次通过人民投票巩固其地位,确保事情按他期望的方向进行。

【5】

民主,就意味着必须把“有意识的控制”限定在真正一致的领域中,在其他领域则让事情自然发展。只有把政府的职能限定在那些多数人可能达成一致的领域,民主政府才能有效运行,一旦政府职能跨出这些领域,就会出现将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人的现象。

自由主义信条的最大优点就是把需要达成一致意见的领域缩到所需要的最小。现在人们常说要民主就不能要资本主义。但是,如果资本主义指的是私有产权基础上的竞争体制,那么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倘若被集体信条统治,民主将不可避免地自行毁灭。

我们无意将民主供为神灵,民主不是最高的政治目标,它本质上是一种保障内部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它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的,当民主不关注对个人自由的保障时,它也可能造就极权政体。

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要权力来源于多数人的意志,就不会专横。这种观点没意识到民主背后的极权危险。防止权力专断的方法,不是限制权力的来源,而是限制权力的使用。否则的话,如果民主制度决定了一项任务,这项任务又必定要使用无法约束的权力,这时专制就诞生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