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位近八十的经济学者,回顾八九学运,写了一篇关于中国学运的文章。一般人论述中国学运,多从“公车上书”开始,他则先讲“东汉”,一般人对学运,多评成败,他却更多讲长远影响。值此六四16周年之际,我将该文介绍出来,供有心人参考。

去台湾,常到“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在那里认识了陆民仁先生,陆先生1926年出生于大陆,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但非常关心大陆,家有很多大陆禁书,我常问他借书看,并向他请教问题,攀谈之间,他给我一份自己写的《重振我国学运对政治制衡的优良传统》,该文在一次财经研讨会上宣讲过,并未公开发表。征得他的同意,在网上发表。

2005年6月1日于山东大学

陆民仁:重振我国学运对政治制衡的优良传统

一、前言

我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尚未透过科学进身仕途的读书人,及政府所设最高学府的太学生,秉承儒家的传统,往往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志向,以天下为己任,当遭遇国家政治上的腐败,小人权奸当道,且有外族侵凌,随时有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往往不顾个人安危,秉持正义的原则,奋身不顾,发而为一种群众运动,亦可称之为学运,以图拯救国家于危亡,恢复社会的正义,虽杀身而不顾,虽失败而无悔,其中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更多,但不论当时的成败如何,对当时的政治,均有莫大的影响,并形成为我国历史的一优良传统,供后人崇拜并凭吊。其中较重要者有下列诸项。

二、历史上重要的学生运动

东汉的太学生及党锢

东汉末年皇帝幼冲,宦官及外戚专权,且互相倾轧,此起彼覆。朝廷则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弄得民不聊生,民变四起。正直人士,不满政局日益腐败,思挽狂澜于既倒,与社会上坚贞的清流人士相结合,臧否人物,思扭转政局,但不为腐化的宦官及外戚所喜,称之为党人,不断予以迫害,不是遭杀身之祸,即被投入牢狱,史称党锢之祸,如李膺、陈蕃等众望所归人物,均未能免祸。太学生郭泰及贾彪等率太学生三万余人,伏阙上书,为李膺、陈蕃等申诉,请求复其名誉,一时天下为之震动。此举虽无力扭转政局,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相当的影响。不久黄巾乱起,终使东汉覆亡,进入魏晋三国分裂之局。

北宋的太学

北宋徽宗时期,国势日渐衰弱,辽金等强邻,相继压境,虽宋与金联盟,灭了辽国,但后起之金,对宋之威胁更大,不断出兵侵宋,数度兵临黄河,威胁汴京。而徽宗身为昏君,不但不思振作,却宠信蔡京、童贯、朱面力等奸佞,生活奢侈浪费,且大兴土木,浪费国家财源。时主战派李纲,遭到排斥,徽宗内禅于钦宗时,太学生陈东等一千余人,伏阙上书,请斩蔡京等六贼,并重用李纲。钦宗受理,罢斥六贼,起用李纲,但不久受群小包围,又罢斥李纲。靖康元年二月,陈东等人又上书为李纲诉冤,但此举终未能挽救大局,金兵攻进汴京,掳徽、钦二帝及宗室二千余人北去,北宋灭亡。

明末的东林及复社

明末天启年间,熹宗年稚昏庸,不理朝政,宦官魏忠贤勾结熹宗乳母客氏,垄断朝政,结党营私,形成所谓阉党。无耻官吏,纷纷投靠,干儿义子满天下,不但为魏阉大建生嗣,且尊之为九千岁。其时东北后金王朝,声势日渐强大,不断对明廷侵逼,且不时入关掳掠,明廷为应付外敌,军事及财政日见窘迫。国内则因历年对外用兵,赋税日重,人民不胜负荷,纷纷逃亡,强悍者则形成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则势力日张,攻城略地,对明廷形成强大威胁,大有朝不保夕之势。此时正直之士,眼见外敌日侵,流寇之患又如燎原之势,朝廷中则皇帝昏庸,阉党则气焰熏天,且不断对正直朝臣,大势迫害,不是予以杀戮,即加以囚禁。眼看国无宁日,既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亦不甘视若无睹,乃纷纷脱离朝廷,回乡办学,如顾宪成之辈,乃返回无锡,成立东林书院,聚徒讲学,且不时臧否朝廷,月旦人物,不但与阉党为敌,且隐然操人事升迁之权。阉党为之不安,仍然不断予以迫害,使正直之士,竟难容于天地之间。虽然明思宗崇祯即位之后,诛戮魏忠贤及客氏,但余孽未能尽除,不久又复死灰复燃。东林被压制后,正直之知识分子,不甘受制,后又成立复社与几社,继续与阉党抗争。但内忧日亟,外患日凶,终于因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因之覆亡。但东林复社,仍保留了社会之正气,为后人所崇敬。

清末的公车上书与变法

自鸦片战争以后,满清的国势日渐凌夷,西方列强挟其船坚炮利之军事实力,纷纷肆其帝国主义的侵略伎俩,要求中国出让各种权利,甚而赔款割地,开辟通商口岸,使我国沦为次殖民地之地位,而当政者则复恬不觉悟,一味自大保守,以天朝自居。在慈禧控制政权时代,则奢侈浪费,以天下之财力供其一人之享乐,甚至不惜挪用建立海军军费,修复颐和园,供其游宴,有识之士无不以国势安危为忧。与我国相反的,日本原本为一闭关自守的国家,其国土及人口,远落于我国之后,但明治天皇,却能看出世界潮流之所趋,知不变法,则今后将无以立国,故毅然变法维新,不过二十多年使日本即成为一强大之国,并亦搭上西方列强帝国主义之列车,一战胜我国,再战胜俄国,强割我台湾、琉球,并获得巨额赔款。我国有识之士,鉴于日本之先例,亦知不变法不足以自强图存,故在光绪二十一年,学子乘进京会考之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之举子,公车上书,要求政府能效法日本,变法图强。光绪帝本一有思振作之君主,为此大受震动,于光绪二十四年乃毅然下诏变法。但帝力不敌朝中守旧势力,在保守朝臣的策动之下,慈禧毅然发动政变,幽囚光绪帝,杀戮主持变法之六君子,使变法之举不足百日即胎死腹中。复因变法之举,乃转恨及西方列强,在义和拳的煽动下,不惜对列强宣战,终而造成八国联军之大祸,帝后蒙尘出奔,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我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使国势更为衰弱,终因导致辛亥革命之成功。

民初的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窃据政权,民国并未能顺利建立。复因其帝制自为,想做皇帝,虽经全国反对而失败,但却造成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政府,不同派系的军阀,称雄割据,穷兵黩武,争权夺利,全不以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利为考虑,对内则争夺地盘,横征暴敛,对外则牺牲国家权利,大借外债,以作扩充武力之用,弄得民不聊生,国将不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我国虽未正式派出军队,但却派出大量华工,赴欧洲战场服役,战争结束时我亦忝为战胜国,理应乘此取消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但巴黎和会上,我不但未获得应有之权益,大会反把德国在我国山东强占之权益,未得我国同意,擅自转让日本,并拟迫我代表签字。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哗然,当时在北平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大专院校,立刻罢课游行,要求政府不得签字,此即五四运动。此一运动立刻获得全国响应,罢课、罢工、罢市。当时学生们提出之口号为“内除国贼,外抗强权”,虽亦曾发生火烧赵家楼事件,并未造成重大的流血惨案。政府受此运动影响,亦命令和会之我国代表不得签字。此一运动当时属政治外交性的,对内亦对外,但此一运动的影响却带来了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我国文化的复兴,其影响可谓相当深远。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

一九八九年,大陆同胞为悼念胡耀邦逝世,北京大专学生,纷纷进了广场,静坐请愿。由学生而影响及社会人士,各阶层各团体都组队进入广场,以表达不满及希望实行民主之希望,并推派代表要与政府对话。学生团队并塑造出民主女神之像,竖立于广场。当时中共政府之对话,并未能获得学生之满意,且人民日报之社论,将此运动定位为旗帜鲜明的动乱,表示要予以镇压,此一行动,更引起学生之反感,由静坐而开始绝食,情势日趋紧张,可惜学生领导部门未能见好就收,让运动的影响在社会逐渐体现,政府领导部门也未能予学生以同情的安抚,却调动大军,以图镇压,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导致史无前例的流血事件,在坦克机枪的出动下,此一运动虽然被强力镇压了,但中共政府的形相,在全世界人的面前却也彻底破坏了。

三、学生运动发生之原因

在我国历史上何以会发生这许多次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试予分析,则有主观及客观的原因。就主观的一面言,学生运动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多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抱持诚正修齐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一旦获中科举,即能平步青云,置身于官僚行列,一展其为国为民的夙愿。纵然未能得中,也会抱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志趣,而常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而高智识分子的学生,又是富正义感的一群,不重视个人的利益,而将国事天下事,列入事事关心之列。一旦发现政治腐败,领导者昏庸,社会纲纪破败,甚而权奸当道,外侮迫侵,在上者既争权夺利,不顾人民死活,在下者则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既不能救民于水火,又不忍视而不见,只有群起发为运动,对在上者尽进言之责,希望能有所更新,挽救危亡,使整个国家社会不至于崩溃。到于客观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社会出现了极大的危机;分别言之,又包含了政治的、经济的、外患的,甚而道德伦常上的败坏,使整个社会有沦亡之虞。就政治上的败坏说,在我国专制帝王时代,往往会出现帝王幼冲,政权下移,或个人昏庸,奢侈浪费,导致残民以逞。如东汉末年诸帝,登位时多属幼儿,皇权下移于外戚与宦官,而此两者之间又相互争权,导致互相杀戮。汉灵帝则公开订价卖官鬻爵,任用群小。宋徽宗则不顾人民生活,横征暴敛,兴建宫殿园林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此排斥正人君子,利用群小,终至外患日亟导致亡国之祸。明末万历皇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惰之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官吏空缺不补,而关外后金却日见坐大,对明朝天下虎视眈眈,国内则流寇已起。熹宗则为愚劣之顽童,热中于做木匠,不理朝政,使魏忠贤得以窃弄皇权,荼毒天下。思宗虽思振作,但却刚复多疑,不识人才,终于不能挽明朝覆亡之命运。满清末年慈禧专政,作威作福,图一人享受,终于断送了国家之命脉。民国初年则军阀割据,争战不歇,人民赋税负担奇重,而列强则不断侵略,在我国取得多种特权,内优外患,使民不聊生。凡上述种种现象,终使充满正义感之智识分子及学生,不甘沉默,而发为救亡的学生运动。此外官吏的失职,谏官的不能纠举,御史的不能弹劾,行政官员的尸位素餐,政府解体,民如倒悬,亦都是导致学生运动的原因。经济上,或则由于天灾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是填沟壑,即是铤而走险,沦为盗贼流寇。或则政府横征暴敛,民不堪命,不是弃地逃亡,即是揭竿而起,进行抗争,如明末为剿流寇,及防御后金,除正赋外,又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使守法人民无法负担,不得不铤而走险。在外患方面,如北宋的辽金与西夏,随时都对宋朝形成严重的威胁。明末的后金,则虎视眈眈有进兵争夺中原的野心。清末的西方列强,不断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每次均要求割地赔款,开埠通商,设置租界,获得治外法权,并广及于内河航行权,矿产开采权,内陆驻兵权,铁路修建权,外债垄断权等。使我国国不成国,成了列强眼中的次殖民地。在社会伦常败坏方面,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不但纷纷获得封候之爵赏,而十常侍则更是气焰熏天,世人侧目。明末魏忠贤以一阉人,自称九千岁,干儿义子满天下,生祠亦满天下,世人不知有坐着的皇帝,但知有站着的皇帝,官场羞耻之心荡然。皇帝乳母客氏,与魏忠贤相勾结,得封为奉贤夫人而权倾天下。满清末年,慈禧以一母后,霸占政权,不容皇帝亲政,而任用小人与阉人,弄得贿赂公行,国无宁日,凡此皆使正直之士,尤其是智识分子,无法袖手旁观,而不得不出之以集体的请愿行动。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亦无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的办量,亦使智识分子认为当仁不让,而要表现出监督的功能。

四、学生运动之结果及影响

前述我国历史上的学生运动之结果及影响如何?由于观点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简单的说,上述学生运动,除少数当时似乎发生了正面的影响,绝大部分当时却是失败的,领导者且曾遭受到政治上的迫害。但如果就长期观察,都收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贡献。

就当时有所成就的学运说,东汉的太学生上书,为清流党人表推崇之意,则深得当时社会的认同,且为不少党人申诉了冤屈。北宋太学生陈东等上书请诛六贼,亦获得了钦宗的回应,将蔡京等六贼加以眨斥。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亦迫使政府认清民意之不可侮,终未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其余的几次学运,则均未获得预期的回应。

如果从历史的长期看,则所有学生运动,均产生了有利的影响。东汉的学运,强调了智识分子的气节,在社会上培养出智识分子前仆后继不顾自身安危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襟。北宋太学生的上书,打击了主和派,且使甘心卖国的无骨气的佞臣,也不得不在行动上有所顾忌。而这种主战的主张,终整个南宋,始终坚挺不移,使主和派不敢为所欲为。明末的东林党及复社会几社成员,保持了正气,使满清初期,抗清的事件,始终未曾停止。至于光绪时期的举子公车上书,后虽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人士所迫害,而主张维新的六君子且遭到杀戮,终而导致八国联军蔟入京城的大祸。但变法维新的观念终于深入人心,即慈禧晚年亦深知变法维新之不可抗。而更重要的,使多数革命党人认清了和平变法维新之不可能,而走上了武装革命之路,终而促成了国民革命之成功。至民国八年之五四运动,当年虽使军阀政府了解民意之不可抗,而在运动期间,民主与科学问题之提出,亦促进了新文化运动,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受西方冲击之余,彻底深思,敞开了吸收西方文化之门,使我国文化获得了新生,虽说在吸收西方文化时,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并进,但总的来说,依旧可视为是一种文化复兴运动。六四天安门事件,遭到中共政府坦克机枪惨酷的镇压,可说是彻底失败了。但从后来推动运动的学生领袖之出亡,以及大陆出现大量留学生到国外留学的现象,我们相信民主的种子已在潜伏中萌芽,假以时日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五、如何重振这种学运的优良传统

目前由于下列诸种原因,似乎学生运动已经不容易再出现了。第一,新闻媒体的发展,无论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能形成舆论的力量以监督政府,似乎已不需要学生直接出面,向政府表达某种主张。第二,政党政治成为民主政治的主流,在野党不但对执政党形成监督的力量,亦可凝聚社会的共识,壮大自己,以谋求取代执政党。社会对政府有所不满,往往可以透过在野党,予以表达,甚而推翻现政府,使民意得以申张。第三,现代各国政府,控制有多种力量,虽宪法上订有言论、出版、结会结社之自由,但多不愿学生动动辄走上街头,表示某种意见,与政府形成抗争,因而多在平时即透过多种管道,控制学生之思想与行动,使学运消弭于无形。

虽然有上述原因,但吾人仍然相信,在某些情况下学生运动仍不可少。就上述三个原因言,现在的新闻媒体虽多,但真正公平公正并具有正义感者并不多,大都为某类阶层的人所控制,为这种阶层的人的利益服务,而未必能真正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公义。第二,现代多党政治,虽有在朝在野之分,但每个党派均代表某些阶层的利益,并为此一阶层服务,很少真是为人民服务的。何况目前某些国家仍属一党专政,并无实质的反对党存在,亦不容反对党出现,此项万年政党若不能由学生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的行动来制衡,永难走上真正的民主之途。第三,政府控制学生,禁止学运,本身即是一不民主的行为,即值得学生的抗争。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遭遇重大的政治事件时,如宪法的横遭摧残,人权的不获保障,政府贪污腐化与黑道黑金勾结,以不当手段操纵选举以保持政权,领导人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专制之实,制造个人崇拜,形成一言堂以遂行家父长式的统治。有了这些情况,纯洁的学生,即应义无容辞的发为行动,对政府采取制衡动作,以发扬社会正义,重振我国学生运动的优良传统。

(6/2/2005 2:28)

(博讯《孙文广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