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青年臆说 青年臆说 2022-07-31 21:58 发表于山东

易老师上百家讲坛

易中天老师在开讲啦做过一期节目,那得是很早以前了。说起来开讲啦早些时候请的多是些明星,后来逐渐学者多了起来,再后来似乎更多的是请的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了。这是题外话。易老师这人本身是文学院教授,可他却靠在百家讲坛上讲历史一炮而红,据说甚至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当时易老师演讲说道,他的一位师兄在讲台上突然去世,以身殉职。他和其他同事去他家里吊丧时,他的遗孀只能拿得出来小板凳给他们坐,连一套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只有一面墙全是书,家徒四壁。易中天当时便大为感慨,他下定决心要赚钱。

这个决定似乎有那么一点令人感到不耻,一位学者两袖清风,以身殉职,这就应该是同辈学者的风范典例,你易中天竟然看到这样的景象不备受鼓舞效法师兄,竟然还动了赚钱的念头,工资还不够你花吗?说老实话,这也是我曾经的潜在想法。因为我以前是个愣头青式的所谓理想主义青年,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没点逼数。我现在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所谓理想主义者,但我似乎渐渐接地气了,不飘在空中了。

易老师很生气地说,我不要过这样的日子。易中天想要过滋润的生活,不想过苦日子。他说凭什么富起来的就只能是挖煤的挖油的,谁规定的知识分子就该贫穷?安贫乐道不是这样理解的,安贫乐道是说即便贫穷也乐道,不是说一定要贫穷啊!

我以前很激进,后来我逐渐的明白青年人的朝气固然不是中年人老年人可比的,可青年人绝不该落入激进甚至极端的思维里,不是说有理想,有高远的理想就应该视金钱如粪土,孔子都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是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但孔子说得是耻于过贫穷生活的士人“未足与议也”,没说士人不能想过好的生活呀!孔子很称许的一种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都是我随手想起来的,孔子根本就没否定挣钱,子贡不就是大商人么?知识分子勤奋读书,分析社会问题,为弱者发声,向强者挑战(不要脸的文人不在我所说的范围之内,碌碌无为的末流文人也不在我所说范围之内),凭什么不能想过滋润的生活?更别说靠死工资连个小康生活都达不到的如曾经的易老师那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了。

易中天老师当时就说,1998年厦门大学房改,分给他一套房子,他只需要付3万块钱,而他买不起。据说当时他们家当时住的房子很挤,很不舒服。而百家讲坛当时一个月录四集,一集一千块钱(未扣税一集一千,扣完税一集九百六),所以他就去了。很明显易老师上百家讲坛最初就是为了挣钱。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据我的了解易中天在本专业的学问是很优秀的,不然当年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先生也不会为了他能留校直接去找教育部了。也没听说易老师是个很挥霍的人,可他真就拿不出来这三万块钱。所以他去电视台讲点历史普及一下大众挣点钱怎么了?他又不是去说评书,不是去戏说历史的,凭什么不行?至于他跨专业的事,文学院的教授给大众普及点历史够资格吧?虽然说有很多纰漏被指出,但瑕不掩瑜。知识分子缺钱,凭本事光明正大的挣钱,咋不行?别说易老师缺钱去的,就不缺钱去又怎么不行呢?

后面有个青年提问说易老师你这不是不务正业吗?易老师当即反驳道,上百家讲坛不正吗?那叫“不务专业”,但谁规定了一个人大学学了什么专业就得干什么?并且易中天老师明告那位青年他上百家讲坛学校没耽误一节课。这话说得初听感觉有点雄辩的味道,可越品味越感觉有道理,这他妈要是都不让,那真没天理了。

气节和宽裕日子不冲突

想挣钱不是说就得堕入世俗,其实我前面引孔子的话已经表达过了,但我还是想再多说几句。

抗战前的北大清华,那时北大清华的教授们工资那是相当高。据说陈寅恪先生工资是清华最高的,一个月400大洋,当时据说在北京租一个四合院一个月才20块钱。燕京大学给教授们盖得小洋楼现在还在燕园(北大)内,那可真是精致的生活。这些知识分子们并没听说多少人觉得中国那么多人过得很贫穷,自己却能住洋房为此感到羞愧。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们应得的。他们面对军阀的威逼利诱能不陷入堕落,面对日本人的胁迫能守住气节,为了中国的事业奋不顾身,为了学生能与政府竭力周旋。这是他们应得的。而后来在西南联大和其祖国其他大后方,先生们在生命危险随时可能降临的情况下仍然临危不惧,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刚才举了陈寅老作为例子,这里不妨再举陈先生一个例子。

陈寅恪先生的眼睛在1944年失明了,正好牛津大学发来聘书,想要聘请陈先生去当教授,当时包括傅斯年先生在内的很多人都劝陈先生去,陈先生也决定赴英伦。于是陈先生先到香港,再转轮船去欧洲,结果到了香港还没启程赴英国的轮船暂停,陈先生只得暂时滞留香港,后来日军侵占香港,陈先生终于不能成欧洲之行。但日本人占领下的香港早已让陈先生连返回大陆都要费尽心思,最后费尽千辛万苦才回到了大陆,这是后话,在滞留在日本人占领下的香港时,陈先生一家甚至连粮食都难以保障,以至于到了“得一鸭蛋,视为奇珍,五人分食之”的地步。日本人虽然残暴,却也知道陈先生的价值,北平日伪北京大学邀请陈先生去教书,酬劳当然不在话下,陈先生坚辞;日本人送来粮食,陈先生坚辞不收。这正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知识分子固然经常接受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绝不以此为目的,滋润的生活绝不是他们心中的桃园。

所以,我想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知识分子光明正大的挣钱一点问题没有,我立志要做个读书人的,我也“好高骛远”的有点理想,但说老实话,我想过财富自由的生活,我不想看见了喜欢的书一看价格便只能望洋兴叹。那样的日子,易老师不愿意过,我也不愿意过。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