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毛泽东的例子所证明的,这种性格特征还经常会与某种强烈的次属自恋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会产生某种难以满足的欲望,渴求成为他人的关注中心,并追寻他人的奉承、赞美与崇拜。

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白鲁恂(Lucian Pye),译者刘宪阁

时间的流逝,使我们对毛主席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印象;同时,也使我们对毛泽东人格特征的分析变得比以前更加容易些。在最初开始进行有关毛泽东人格特征的研究时,我是以一个受过训练的精神病学者的身份,来看待和分析当时收集到的各种相关资料的。起初,这些资料提供的证据揭示,毛泽东的个性特征中存在着某种特定形式的心理并发症。而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假设也告诉我们,还应该存在其他某些行为特征。现在,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告诉读者:进一步的考察证明,在所收集的资料中确实可以发现某些根据前述有关心理学理论假设应该存在、而实际上也的确存在的情形。尽管如此,我也很清楚,在尝试对近乎神化的毛泽东进行一些心理学的分析与解释时,自己一直在冒险,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相信,如果自己在分析中运用任何来自精神病学的专业术语,那都将是一种不谨慎的行为;确实,这样做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不当效果。有鉴于此,我从未公开宣称,毛泽东是一个可能带有某种边际性人格特征的自恋主义者——尽管体现出这两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的人并不少见。我担心,如果声称毛泽东正是一个体现了自恋主义和边际性人格两种心理特征结合的人,那么,一些人将会因此而暴跳如雷,义愤填膺。

尽管如此,现在学者们对毛泽东影响现代中国以及在此过程中透露出的人格特征等有关历史,越来越倾向于持比较客观的看法。这种情形的出现,就使我们可能公开运用心理学上有关自恋感和边际性人格综合症的观点,来分析毛泽东的行为。所谓自恋感,通常可以被理解为某种对自我的、夸大了的爱。对此,学术界没有多少争议。而边际性人格特征,可能需要稍加解释。通俗些说,这种人格的特征就是:对控制、驾驭和利用他人有着强烈的欲望;同时,总能对自己的情感保持警惕,且对究竟是谁控制谁这一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具有边际性人格特征的人,不但无法发展任何重要的人际关系纽带(或者说对某人的依恋感),而且还对受到忽视与怠慢有着较为敏感的理解。最重要的是,他宁愿随时准备抛弃其他人,而不是相反,即冒着被其他人抛弃的风险。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换言之,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但却未得到恰当的理解与尊重。这样一来,任何特别接近自己的人,就可能立即变成对手或者敌人。看起来有些矛盾的是,体现出边际性人格特征的人一般脸皮较薄,对批评高度敏感,且很容易感觉到自己是否受到忽视;但另一方面,令人惊奇的是,对其他人实际上究竟如何解读自己,他似乎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具有这一性格特征的人,其生活中心通常会围绕着一系列的敌手。结果,他的身上就会体现出两种同时存在的感情:一方面是个受难者,遭到其他人的欺骗和伤害;但另一方面,则是勇敢地面对和挑战其他人,永不妥协,并由此生发出某种愉悦感。正如毛泽东的例子所证明的,这种性格特征还经常会与某种强烈的次属自恋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就会产生某种难以满足的欲望,渴求成为他人的关注中心,并追寻他人的奉承、赞美与崇拜。尤有进者,这两种心理特征的结合造就了一个对情感重要性非常敏感的人;特别是,他对短暂的、积极的感情究竟可能会是怎样的,也非常敏感。他使自己确信,其他人只会假装对自己表现出热情,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自己。明乎此,就明白了毛泽东当年为什么会对共产党人和年轻一代中国人的革命激情产生怀疑。

有关理论认为,边际性人格特征和自恋感发端于一个人的温暖舒适、安全稳定、得到了充分关爱的婴幼儿时期。在这段时期,虽然他甚至处于完全的依赖状态,但是,他的每一次哭喊都会完全地控制、驾驭他所在的整个世界。这样一来,他就生活在某种既是无能为力、同时又是无所不能的幸福状态中。在此状态中,他似乎仅仅通过发出声音,就能驾驭和控制整个世界。但随后他就慢慢发现,自我与他人之间是相互分离、各不相干的。他还发现,就整个宇宙而言,自己实际上并不具有什么神奇的操控魔力。这是一种苦痛的感觉,这种感觉还非常强烈。因为,它涉及到被那个恰恰是自己所依恋的、且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所抛弃的那种感情。自此以后,在他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试图重温那段美好的幸福时光;但与此同时,还会有一种深刻的恐惧,担心再度形成对某些人的深刻依恋心理。

在毛泽东的整个领袖生涯中,有关抛弃感的主题反复出现。特别是当他开始反对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时,就更是如此。与此同时,他需要重新确认自己的高尚情操与可能价值。方法就是,勇敢面对当时国家政治经济情境中任何处于主导性力量的一方,奋起反抗,向他们发出挑战。这个被挑战的对象,一度是美国,后来是苏联。尽管如此,在发出挑战时,毛泽东也渴望得到对手们的尊重。在特定时期,他需要反对那个适时的敌手;但是,他也需要敌手承认和尊重他的价值。

当我们通过心理学所提供的有关准则来重温毛主席的人生经历时,他的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人性化的品质,就是可以理解的。由此而出现的各种行为模式,就解释了他的成功与优势;当然,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他的困难与问题。

来源: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