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变,是朱明皇族内部成员争夺皇位的一场战争。却导致了大量平民的无辜丧生。

目前史学界对靖难之灾人口损失数字尚无定论,一些学者估算在50万人左右。

这场灾变,始作俑者仍然是明太祖朱八八,他要负60%的历史罪责,而朱允炆削藩处置不当,得负30%责任。

相比之下,作为明朝奇葩政治制度受害者之一的朱棣,得负最后10%的责任,他既是受害人也是加害人。

但是,朱棣在这场战乱中,大肆屠杀平民百姓和明朝大臣,行为十分残暴,延续了朱明皇族一如既往的血腥。论靖难灾变的起因,朱棣的罪责较小,但纵观其在灾变过程中的暴虐,却是磬竹难书的屠夫。

本文重点讲解明初靖难之灾的前因后果,以及暴明政权对平民百姓的难以置信的暴行。

第一章 朱八八恢复分封制遗祸无穷

正如在第一篇中所介绍的那样,朱八八开国之初,制订了一堆祸国殃民的制度,开历史的倒车。

分封制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制度在西汉被取缔,却在朱明又死灰复燃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朱八八开历史倒车大搞分封之际,就有大臣叶伯巨上疏,以汉朝“七王之乱”为例,劝诫朱八八停止分封。

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叶伯巨奉诏陈言疏》

叶伯巨以西汉七王之乱为例,陈述了分封制的蔽端,他同时也针对明初蔽政上疏直言,劝谏朱八八。叶疏全文很长,有兴趣者可以自寻搜索全文。这里只截取涉及靖难灾变的部分情节略加说明。

朱八八不是李世民这样的心胸宽广的千古贤君,他只是一个心胸狭隘之徒,叶老的良药苦口,换来的只是入狱折磨致死。

不过话说回来,明朝不就是这个德性?一直以来都是将忠良当猪狗随意屠宰。

叶伯巨一死,没有人再敢劝阻朱八八开历史倒车了。然而历史事实证明,朱八八只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武夫,他死后不久,明朝立即天下大乱。七王之乱迅速在明初上演。

而且可笑的是,朱八八在法律制度上提供各地朱明王爷合法上演“七王之乱”的机会。

《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于是,朱八八一死,朱棣就合法地造反了,理由就是朱八八所说的“清君侧”。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绥靖四方,一统天下,并建诸子,藩屏国家,积累深固,悠久无疆。皇考太祖高皇帝未省何疾,不令诸子知之,至於升遐,又不令诸子奔丧。闰五月初十日亥时崩,寅时即敛,七日即葬,逾月始诏诸王知之。又拆毁宫殿,掘地五尺,悉更祖法,以恶所为,欲屠灭亲王,以危社稷,诸王实无罪,横遭其难,未及期年,芟夷五王。我遣人奏事,执以捶楚,侮极五刑,锻炼系狱,任用恶少,调天下军官四集见杀。予畏诛戮,欲救祸图存,不得不起兵御难,誓执奸雄,以报我皇考之仇。

分封制不仅在明初酿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更是在明末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造成无数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是酿成明末百万大起义的根本原因。

第二章 朱八八废长立幼自取其祸

在明朝第一任皇储问题上,朱八八犯了一个非常巨大的错误。

中国沿袭千年的传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样做虽然有很多蔽病,但却合理地回避了各种纷争。

而朱八八则是一个无法无天、目中无人的武夫,他极度藐视中国千载的伦理道德

圣贤孟子说,君轻民贵。朱八八不服,各种诋毁侮辱孟子。在朱八八看来,他是皇帝他说了算,伦理道德算个屁。

回到正题,在朱八八立储之际,到底是谁应该被立储?答案就是朱棣!

所以,靖难灾变是朱八八执意藐视千年伦理纲常造成的一场人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讲,朱棣只是夺回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而已。

谈到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交待朱八八的子孙后代问题了。

首先,朱八八的原配皇后是马后,无子。《明实录》记载的从朱标到朱棣均为马后所出,其实是朱棣为朱八八和自己挽尊。事实上朱八八的儿子全部都是庶出。而记载其事的是明朝皇家的《南京太常寺志》。

而《南京太常寺志》已经不存,但有明末官员曾记载了此书的内容,并进行了验证,确定了太子朱标的生母是李妃,而朱棣的生母是碽妃。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三垣笔记》李清著

明末另一官员张岱,也曾经亲入孝陵观看,得出结论,朱棣生母是碽妃,佐证了李清的结论。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姙,为己子,事甚秘。再下,东、西列四十六席,或坐或否。《陶庵梦忆》

所以,毫无疑问,朱八八子全部为庶出,是明廷皇家的记载。而一些网文乱七八糟的洗地,诡辩李妃年纪问题的,全部为不值一驳漏洞百出的地摊文

而在朱八八重新立储之际,朱棣则是朱八八健在的庶长子。朱八八的前三个儿子,朱标、朱樉,朱棡全部早夭,只剩下朱棣为庶长子。

而反观朱允炆,他的身份非常奇葩。庶子庶孙。

朱八八的庶长子朱标在明朝建立之前,就被朱八八立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立为明朝皇储。而朱标的嫡妻则是常遇春女,生有两嫡子,朱雄英、朱允熥。朱雄英早夭,朱允熥为朱标唯一的嫡子。

而朱允炆则是朱标的庶妻吕氏所生。

朱标早夭后再选皇储,自然是从其余儿子中再选储君,儿子还没有死绝,他却要选孙子。就算是选孙子,那也应该是嫡孙朱允熥,他却刻意选一个不伦不类的庶子庶孙朱允炆

所以,在立储问题上,朱八八是一再挑战封建伦理,我行我素。

废长立幼!废嫡立庶!朱八八牛啊,封建伦理说向东,他朱八八偏要向西。他藐视了一把封建伦理,自己爽了。留下了后患无穷遗害百姓。

第三章 燕王扫北百姓浩劫

洪武31年,制定了一堆祸国殃民制度的朱八八终于死了,留下了一个炼狱一般的明朝,一个危机四伏的明朝。

接手明廷的朱允炆,面对朱八八效仿汉高祖的分封诸王,也无奈效仿汉景帝削藩。

中国有名言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到了朱八八这,变成了前人挖坑后人遭殃。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他居然一手操办完全复制了汉初分封制酿成了灾难,他朱八八是故意杀人放火吗

而朱棣,面对明廷削藩的种种为难,起兵靖难本身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事实上他夺回本该属于他的皇位,也没有好指责的。

朱棣为了一己之利,大肆屠杀平民百姓,则是磬竹难书的暴行

历史上的燕王扫北,是指朱棣因为北方民众支持朱允炆,而大肆屠戳。

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

孟村赵河《张氏族谱》中有一段记载云:“大明燕王,扫灭北直,志不遗类。渤海人民,为之一空。”

朱棣不仅是在靖难灾变中对平民百姓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在夺回皇位后的和平时期,清算建文旧臣时,仍然大肆屠杀官员和平民,延续了朱明的暴政传统。将在下一篇专文中进行讲解。

本篇主要讲解朱允炆。

第四章 首开殉葬之河

朱八八死亡之后,是由朱允炆主持了葬礼。而就在安葬朱八八的过程中,明朝恢复了一项远古时期才有的野蛮制度,活人生殉,将中华文明倒退到蛮荒的先秦时代。

关于是谁死灰复燃了野蛮的殉葬制度,目前有一定的争议。

1)朱八八死前下令“诸妃责殉”

2)朱允炆为了清除后宫势力,为之后的削藩作准备,故意假传遗旨,实际借机剪除后宫势力巩固自己政权。

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至少朱允炆是包藏了祸心,他要为生殉制度死灰复燃负90%的历史罪责,而朱八八负10%的罪责。

因为并没有文字形式的遗旨,只是朱允炆宣称朱八八口头有遗令“诸妃责殉”。无论朱八八有没有真的下过令,朱允炆如果不想除掉那些后妃,他完全可以不承认有遗令,或者不执行。

当然,朱八八活着的时候有过殉葬的先例,其第二子朱樉暴毙,朱八八就让王妃们全部殉葬。所以,确实不排除朱八八临死之前说过诸妃责殉。

但他朱允炆是皇帝了,他开口说“没有听到朱八八说诸妃责殉”,谁敢和他顶撞说有?谁敢主动提出来殉葬诸王的母妃?想灭十族吗?

所以,归根结底是朱允炆自己想除掉诸王的母妃,而且决定权完全取决于朱允炆。死人朱八八到底有没有说过这话一点都不重要。

朱允炆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罪人之一,他开启一朵恶之花。明朝殉葬制度有多残忍?不仅后妃要殉葬,宫人也要殉葬,称为朝天女

文献记载,明太祖朱八八安葬之际,殉葬了10多名宫女。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彤史拾遗记》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廿二史札记》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宣二宗皆然。”《明史·后妃传》

殉葬制度由朱允炆开了头,从此在明朝一发不可收拾。朱棣安葬时,殉葬了30多位朝天女。残葬过程十分残忍。

《李朝实录》载:「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我相信,现在的任何一个明粉,如果穿越到了明朝,亲眼目睹了明朝皇帝的生殉场面,都会产生一种冲动,将朱明皇帝的尸骨从陵墓中拖出来,挫骨扬灰、再撒上一泡尿后喂狗。事实上,文革时期的红小兵们对明定陵朱翊钧的尸骨就是这样做的。

我对红小兵们的大部分做法都十分反感,但唯独这一次针对朱明皇帝开棺鞭尸,我必须称赞,干得好。

这是明朝的一位诗人,写诗对宫人殉葬制度的歌颂。

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泽常忧雨露偏。龙驭上宾初进爵,可怜女户尽朝天。

值得一提的,在明英宗时代,后妃殉葬被停止,但宫人殉葬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也就是说,让平民百姓给皇族陪葬的传统,贯穿了明朝的出生和死亡。

第五章 朱允炆下落迷局

对于朱允炆的结局,明实录记载为自焚而死。一些野史风闻,记载朱允炆出逃。

但是,如果站在当时朱棣的立场,无论朱允炆结局如何,他都会宣布朱允炆自杀。这是对朱棣登上皇位的最有利的宣传。

1)宣布杀了朱允炆,只会让他背上弑侄的骂名。不如说成朱允炆自己寻死。

2)说朱允炆还活着,那么就等于明朝法定的皇帝还活着,朱棣就无法以太祖长子的名义合法继位。更关键的是,全国各镇总兵、各地野心的王府,都会借用明帝的名义起兵作乱。

所以,宣传朱允炆死了,自己杀死自己,是政治需要!至于朱允炆到底是不是死了,很难说。

出逃、被朱棣杀了,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第六章 结论

建文一朝时间极短,却留下了难以置信的乱政和暴政,延续了朱明政权一贯的残暴不仁。

我相信,现在的任何一个明粉,如果穿越到了明朝,亲眼目睹了明朝皇帝的生殉场面,都会产生一种冲动,将朱明皇帝的尸骨从陵墓中拖出来,挫骨扬灰、再撒上一泡尿后喂狗。事实上,文革时期的红小兵们对明定陵朱翊钧的尸骨就是这样做的。

生活在建文朝的人民百姓,无疑于生活在炼狱之中。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