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崩溃(112)
赤色帝国覆亡之谜(65)

人们在评论苏联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时,经常将其原因归结为体制问题。但是,回顾苏联几十年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苏联的问题不仅仅出在体制层面上,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为什么苏联的体制改革进行了几十年而没有成功?为什么这种体制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应该换一个角度观察问题,分析苏联兴亡的深层次原因。

苏联高层十分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具有理论根据,他们往往在理论上寻找依据,进行论证。所以,必须弄清其指导决策的理论基础。忽视这个基础,就搞不清苏联重大决策之间的联系、背景和根源。要知道思想理论是苏联高层决策的底色。

苏联高层决策是以红色为底色的,也就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为背景的。苏联高层在制定战略和策略问题上都是以如何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为前提的。

但是,苏联高层决策过程中,在理论方面常常出现偏移不稳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注意。按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苏联长期以来实际上是领导人所发明的理论就是实践的标准。而且不断地推行教条主义,不断地禁锢党内和社会思想,不鼓励和不容许理论上的不同探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知己不知彼,可能会导致失败;己彼都不知,不失败才是怪事。长期以来,苏共领导人没有做到知己知彼,逐渐地沉醉于幻想之中。对待资本主义社会,苏共从上到下都有认识偏差。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估计不足。苏共领导人开口闭口讲资本主义如何陷入总危机,如何垂死挣扎,行将灭亡,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却却熟视无睹。第二,对资本主义吸纳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自我调整的能力和对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估计不足。第三,排斥资本主义世界有用的东西。

在教条主义思维的影响下,苏共领导人长期以来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划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凡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统统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予以抛弃。其结果是苏联自己封闭了自己,自绝于全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基础之外,企图创造一个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的、纯而又纯的乌托邦。
为了到达共产主义乌托邦,苏共在70多年的时间里轻历了多次大的阶段性、转折性的“过渡”。给人们的印象是,这个过渡时期刚刚结束,另一个过渡时期又已经开始。一个过渡连着另一个过渡,一个时期接着另一个时期。这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实际上就是折腾人民,维护自己特权阶层的利益。

列宁在1918年表示: “我并不抱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

斯大林在1925年表示: “我们整个制度究竟是不能称为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能称为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整个制度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制度”。

到了1936年斯大林利用苏联宪法形式宣布: “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

1939年,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宣布: “苏联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完成无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亦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阶段。”

1952年联共(布)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宣布: “现在,苏共的主要任务是: 从社会主义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最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令人吃惊的设想和规划: 苏联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即到1980年苏联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到了1980年,苏联并没有建成共产主义,只是举办了一次许多国家都加以抵制的夏季奥运会。

1966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尽管勃列日涅夫不再像赫鲁晓夫那样冒进了,但是,“发达”一词用在六十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身上仍然过于勉强。

1982年,安德罗波夫上台后纠正了勃列日涅夫的提法,将苏联从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拉回到“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他认为,苏联处于漫长的发达社会主义的起点,换句话说,就是苏联刚刚进入发达社会主义,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最初坚持了一段“起点论”,但后来抛弃了这个理论。他发明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观点。可是没过多久,他就用“更新社会主义”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来代替所有的以前苏联对社会主义的看法。

苏联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过渡,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人民厌烦,高层领导也厌烦了。当戈尔巴乔夫又一次发起由“专横的社会主义”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时,他们没想到这次过渡出现了更大的意外,即从社会主义框架内过渡过社会主义范围之外,最后就连苏共也被“过渡”没有了,苏联在过渡中解体了。

由于苏联长期以来自我定位过高,不断向社会提出新的过渡要求和目标,其结果是需要反思的没有反思,应该改革的没有改革,最终事与愿违,自我了结。

苏联高层决策的过程体现了苏联政治和政治家的特点。现在再回到《超级大国——美苏对比》看美苏两国在这方面的比较:

政治家这个词是指那些作为政党成员,操纵政治制度并从中产生政治领袖的人来说的,美国和苏联政治家的背景截然不同。美国政治家来自法律界的较多,来自其他行业的较少。从事法律行业有两点好处:它可以使开业者同各种集团发生接触,其中许多是有财有势的;另外他可以暂时放下业务,从事政治,并在有必要时重操旧业。较高级的苏共官员恰好相反,他们往往是受过训练的工程师或专家。这反映了苏维埃制度对技术和经济的偏爱。但是选入最高苏维埃的代表近乎是苏联社会的横断面。提名为苏维埃代表是作为对其工作有卓越成绩的一种奖励。

两国的政治家都倾向于通晓一般问题而不是专家,虽然也有个别人是某些专业的著名权威。但是,两国的政治家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来适应尽可能多的势力和压力,必须有充分的机智来调和而不是加剧意见的分歧,而且还要随机应变,适应当时的环境。

两国党务政治家之间的重大差别产生于这样的事实: 美国各政党是组织松散和纪律不严的集团,联邦、州和地方各有性质不同的机构;这些机构决不是等级分明的,也很少配备专职人员。“美国有工业、行政、军事和教育方面的官僚机构,但它没有一个政治方面的官僚机构。”另一方面,苏共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等级分明的官僚机构。大部分积极分子党员都是在党的官僚机构中工作的专职人员。在第二十二次党代表大会(1961年)上,这种机关人员占代表的四分之一,约占中央委员会的一半。在上层的政治局和书记处,有80%以上的党员是机关人员。

为了青云直上,一个年轻的美国政治家需要一鸣惊人地获得竞选的胜利,比如把一个公认的著名政治家击败;但是年轻的苏联党务人员却需要得到高层人物的提拔,而不是把他打倒,因为他的靠山一垮,就会影响他自己的前程,除非他善于钻营,另矢忠诚。美国的政治家如果想要按期继续高升,就必须争取选票。对于苏联的政治家来说,在党组织里占一席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掌握任免大权的职位,是最好的有利条件。

两党结构不同的另一后果,是美国人要不断地同他必须说服的同仁打交道;而苏联的机关人员则必须“媚上欺下”。一旦失败,当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对美国政治家来说,失败意味着暂时重操旧业,还有可能回到政界来,这要看他失败后还有多少人支持他以及他本党的选举运气而定。对苏联政治家来说,失败意味着彻底下台或流放,并且失败的事因还要受到公开的谴责;要想恢复政治生涯的任何企图都是困难的,而且是异常危险的。

在了解了美国与苏联政治体制不同的特点后,再看苏联模式的基本定义、目标、结构和功能:

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整套理念、体制、方法和政策。苏联模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具体地说,它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理论层面,即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是在一整套独特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它规定了苏联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模式选择的基本类型;第二,体制层面,即苏联的一整套独特的思想理论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去贯彻;第三,政策层面,即为了实现体制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策略。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若干基本因素。应该指出,苏联模式并不是斯大林个人心血来潮建立起来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党的高层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程度、党内斗争等,这些都是苏联模式形成的基本因素。

苏联模式的基本目标是: 追求强大的国家实力,保持与另一个世界超级大国相抗衡的能力和水平;运用其政治经济体制使苏联快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进而迅速向共产主义阶段过渡;扩展苏联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推行世界革命。

苏联模式的基本结构是: 个人或者少数领导核心过度集权式的决策体系、极端集中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行政命令式的动力结构、自上而下的控制结构、高度封闭的信息结构。

苏联模式的基本功能是: 迅速动员和配置全国各种资源进行大型和超大型项目建设功能;迅速动员和组织全国各种资源进行备战和参战的功能;迅速动员和支配全国各种资源恢复战后经济的功能;集中调动重要资源发展军事实力的功能;大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功能等。

苏联模式具有排他性和扩张性。苏联向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自己的模式,认为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唯一可供选择的模式。一切不接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都遭受到苏联的制裁和挤压。苏联模式的扩张性还表现在与美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方面。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苏联模式的功效出现了递减曲线。这种“模式功效递减规律”在苏联1970年代表现得十分明显。苏联模式逐渐出现效率危机和信仰危机。“短缺”(如商品短缺)和“过剩”(如机构膨胀和官员臃肿)现象始终伴随着苏联模式。因此,改革苏联模式已经成为历史的要求。苏联模式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这种模式缺乏效率,不能合理和恰当地对整个社会资源实施合理配置,不能有效地调整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不能激励社会成员充分地发挥才智。这种模式动力资源短缺,动力结构不合理。它实际上主要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正因如此,苏联模式存在着功效递减曲线,即原先依靠强力推动而产生的功效出现逐渐减弱效应。苏共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试图依靠这样的模式与西方竞争和较量,结果是一个变形的、缺乏效率的模式必然会使苏联走进死胡同。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中,领袖、领袖机制和领袖决策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部分。先看《超级大国——美苏对比》一书中关于美苏两国领袖机制的论述:

在美国,领袖来自许多行业,比如各种专业领域、企业管理部门、军队等等;而苏联则往往完全来自党政机关人员。他们本来是老革命家,参加过十月革命,但是目前这些人很少了。在美国,关于总统的任期,宪法有明文规定,国会领袖不得不谋求重新当选;在苏联,没有这种宪法上的限制。

在美国,总统总是一位明确选定的、举国无双的领袖;在苏联则似乎是在集体领导和个人统治之间互相交替,而后者是从前者发展出来的。列举一下十月革命以后上层的变动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1917年以来美国和苏联的领导人
年份  美国    苏联
1917 威尔逊 列宁
1921 哈定
1923 柯立芝 列宁、托洛茨基、斯大林
1929 胡佛    斯大林
1933 罗斯福
1945 杜鲁门
1953 艾森豪威尔 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赫鲁晓夫
1955 艾森豪威尔  赫鲁晓夫、布尔加宁
1957 艾森豪威尔 赫鲁晓夫
1961 肯尼迪
1963 约翰逊
1964 约翰逊 勃列日涅夫、柯西金
1969 尼克松

美国总统定期每四年和八年更换一次,因自然死亡或暗杀而中断的除外,这与不大正规的苏联类型形成对比。在列举的美国总统中,有三人死于任期,两人自然死亡,一人被暗杀;每次都由副总统依照宪法规定继任总统职务。在列举的苏联领导人中,列宁和斯大林都由于自然死亡去职,贝利亚被处死,其他人都被降职或解职。但是,1953年逮捕和处死克格勃头子贝利亚并大大压缩了那种不法制度的权力,这就排除了在苏联上层阴谋背景下以突然逮捕和肉体消灭为表现方式的暴力因素。从那以后,被赶下台的领导人没有遭受过人身伤害。

简单地比较一下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的生平经历是比较合适的。尼克松生于1913年,勃列日涅夫生于1906年。尼克松当选总统时是55岁,但他作为副总统在47岁时差一点取得1960年的竞选胜利。很难设想,苏联官僚机构中有一个机关人员在四十多岁就能经历许多等级,很快爬到最高权力的地位。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时是58岁。

尼克松生于加利福尼亚州,而不是生于美国“权力中心”的东北部或中西部。勃列日涅夫生于乌克兰,他是被他的上司赫鲁晓夫提拔而发迹的。尼克松的父亲是个农民,后来经营加油站和杂货铺。勃列日涅夫是钢铁工人的儿子,具有纯正的城市无产阶级背景来充当他这一代人的共产党领袖。

尼克松在大学攻读法律,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家乡开业当律师。勃列日涅夫毕业于第聂伯罗杰尔任斯克冶金学院,接着在当地的钢铁厂当工程师。尼克松在二战前没有进入政界,勃列日涅夫于1931年加入苏共,1938年在家乡担任党的专职官员。二战期间,尼克松在南太平洋的美国海军服役,升到海军少校。勃列日涅夫曾经担任乌克兰方面军第18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升到少将军衔。

尼克松于1945年退伍后进入政界,1946年当选为加利福尼亚选区的共和党国会众议员。他在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一举成名,当时前共产党人钱伯斯指控一个有声望的政府高官希斯是共产党人。尼克松对这个案件努力的结果是使希斯于1950年被判定犯有伪证罪;同年,他被选为国会参议员。他是依靠当时来势凶猛的反共浪潮发迹的。在艾森豪威尔两届总统任职期间(1953一1960),他都担任副总统。1959年,他访问过苏联。

勃列日涅夫在1946一1950年在乌兰克先后担任两个州的州党委第一书记。1950一1952年,他担任摩尔达维亚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1952年在联共(布)十九大上勃列日涅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主席团(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但是在斯大林去世后的第二天,勃列日涅夫被解除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职务,调任海军部政治部主任(中将军衔)。过了几天又改任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正如希斯案件使尼克松出人头地一样,赫鲁晓夫开垦哈萨克生荒地和移民30万以便提高粮食产量的计划给了勃列日涅夫发迹的机会。1954年2月,他被派往哈萨克,先后担任该共和国党中央第二书记和第一书记。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又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57年被赫鲁晓夫提拔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正如尼克松当时是艾森豪威尔的得力干将一样,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的主要助手。

从那以后,两国制度的差别强烈地反映在这两个人所走的不同道路上。1960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被肯尼迪击败,从1961年后14年没有担任公职。他重操旧业当律师。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在1960年成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即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1962年,尼克松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结果失败。他仍继续当律师。1964年他没有被提名竞选总统,但他仍然是一个政治上的头面人物,很得人心。他越来越认真地求助于保守的中产阶级。这股拥护他的巨大力量帮助他在1968年得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并导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勃列日涅夫这时步步高升,没有遇到尼克松那样的浮沉。1963年,他回到苏共中央书记处。1964年7月,他虽然被解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职,但他那担任党内高级职位和具有行政管理经验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匹敌的。三个月之后,勃列日涅夫把一手提拔他的赫鲁晓夫赶下台,登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宝座;而赫鲁晓夫的另一个高位部长会议主席(总理)则给了轻工业和外交权威柯西金。勃列日涅夫作为党的机关人员,主要还是抓共产主义世界的内部问题。

(未完待续)

荀路 2023年3月5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