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8日

此行台湾,发现唐诗宋词台湾人是朗朗上口,中华文化在台湾得到传承。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台湾人特别喜欢我们的四川大诗人苏东坡的诗,短短几天的台湾游,已多次听到台湾人,有政府官员、大学教授,还有民间新兴宗教传道人吟诵苏东坡的诗词。苏东坡的诗歌表达的丰沛情感和达观的人生哲理都很契合台湾人的心理,因此在台湾特别受到推崇。台湾画家诗人作家蒋勋还曾以“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作为演讲题目。

尽管苏东坡与现代四川人隔了近千年的时空,作为四川人还是颇为骄傲的。自古以来,源自我们四川的天神级别的诗人甚多,除了苏东坡,还有司马相如、李白、以及与四川颇有渊源,可以算半个四川人的杜甫。不过离当今四川人最近的著名文人郭沫若除外,虽然郭沫若文名显著,有诗人之称,但在中国连不懂诗的人都对他的打油诗斥之以鼻,引为笑谈。论及人品,四川人颇瞧不起这位老乡,所以郭沫若不算。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巅峰,出了许多传名千古的伟大诗人,巅峰之上的巅峰,可能公认是李白和杜甫,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自我懂事,开始读书识字后,中文教科书最多就是李白杜甫的诗。苏东坡固然伟大,但我印象中,其伟大无论如何都要排在李杜这两座巅峰之后。在众多大诗人中,台湾人如此崇尚苏东坡,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意外的。

在台湾人人都爱苏东坡,原因可能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可能与台湾社会状态和台湾人的心理有关。

李白杜甫生活在“烽火连天日,家书抵万金”的动荡不安时代,两人都遭受过巨大的社会变故,诗词带有那个苦难时代很强的烙印,只是李杜面对痛苦现实的方式不同。有道家出世思想的李白寄情于脱离现实的仙人世界,与他当下的世界有很强的疏离感。杜甫则直面人世苦难,一直忧国忧民,愁眉苦脸的时候多,快乐轻松的时候少。

杜甫寓居四川成都浣花溪畔4年,留下的故居,即成都杜甫草堂是成都名胜,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长去而且非常熟悉的地方。每年旧历新年初七为人日,这一天,成都人都有游杜甫草堂的习俗,清代诗人有形容此习俗的诗句“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我对杜甫自然很崇拜,不过一直怀疑中学教科书必选的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述的8月秋高怒风卷走屋上千重茅的情节是杜撰虚构出来的,杜甫本人未必遭受过这样的惨况。因为我在成都土生土长,从来没有见过可以把屋顶上的茅草捆都能刮走,甚至能吹过一条大河(锦江)的大风。成都平原是个没有强风的地方,一年四季风速都很小,永远和风细风,甚至静风无风。因为风小和无风,成都天空的阴霾也似乎永远吹不散,即或在大太阳天,天空都像是笼罩着一层半透明的水汽罩子,看不清火热的太阳。因为丽日晴天非常罕见,才会有蜀犬吠日之说。我高中的班主任,是河北保定人,曾抱怨“四川没有太阳”,文革时学生写大字报说她攻击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因为毛主席就是红太阳在世。

杜甫在中国大陆被标签为现实主义诗人,但他诗中所说的未必事事为真实,虚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惨情,就像用第一人称写小说,是要用虚构的情节传达他想表达的民间疾苦这一主题。

和李杜的际遇不同,苏东坡生活在两千年中国历史一段罕见的没有战乱的北宋太平盛世时期,而且宋朝有不杀士大夫即读书人的规定,知识分子可以无忧无虑过日子,没有遭遇战乱家破人亡或会说错话即人头落地的恐惧。北宋时候的中国知识分子幸福感应该比历朝历代都高。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坐牢5个月,最后也安然获释,一生一世无忧无虑。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苏东坡,热爱生活,心境开阔达观,情感和思想都很健康,除了文学诗词书画,他还喜欢美食。他贬官到湖北黄州还发明了一道有名的食谱东坡肉,这道菜至今还在人们的餐桌上。

说到东坡肉,也引起我一段回忆。我父亲也喜欢美食。幼年时,有一天他说要带我去城隍庙旁边一家餐馆吃最美味的东坡肉,我记得这是一煲炖得非常软烂的猪肘子,我想这应该接近原始的东坡肉,现常见的红烧东坡肉应该是经后人改良过的精致版本。

诗歌的文学力量在于能引起读者共情,即有能引起共鸣的力量。我想大啖猪肉块的东坡居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应该也较接近今天的台湾社会。因此在台湾,苏东坡的诗词比起李杜更能引人共情,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诗情画意的美好祝愿,在一个安乐的社会,比一个令人恐惧的社会,自然更容易引人共情,这样的诗人也自然更受欢迎。

李白、杜甫的诗无疑是顶级好诗,但他们诗中传达的那种苦难和忧国忧民的情绪或许在经历国共战乱的上辈台湾人还能引起一些共鸣,但对于今天生活安康富裕,不虞飞来横祸的当代台湾人,尤其是小确幸的年轻人,对李杜共情程度就不如苏东坡的诗词。即或曾经历国共内战的台湾老一辈人,他们后半生也不虞战乱和贫苦,可安享富裕的晚年生活,心态一定豁达平和,不会愤世嫉俗,对比李杜,苏东坡的诗词和他的生活方式自然更能打动他们。“同病相怜”,“饱汉不知饿汉饥”,就是讲不同境遇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共情感。所以在安康富裕的台湾,人人都喜欢苏东坡。

来源:大纪元时报(香港)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