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四通文化
(66)曹务奇
大约是1986年5月,王安时找到我,说张家林向他推荐了一个人才,说“这个人笔头上非常来得”。张家林和王安时是科学院自动化所的同事,当时是中国自动化技术公司(后来的大恒公司)的总经理。他对老王说:“因为户口、编制的限定,我们没有办法留用他。你们体制灵活,也许可以用得上。”
他说的这个人才,是曹务奇。

听说是笔杆子,我非常感兴趣。说:“好!带他来见个面。”
当时我们还在四季青自选市场后面的小楼办公。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曹务奇。剑眉朗目、黑不溜秋、中等身材。没有一丝文人的酸气,倒有一股好汉的豪气。一问,果然是从山东梁山泊来的。年龄小我一轮,也属狗。
我把自己的讲话和公司有关的一些文字资料交给他,说:“这样,你先看看这些,再到公司内外、一条街上,到处转转。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随便写一篇什么东西交给我。”
他很快就交卷了,有好几页,一式文字整齐、笔锋刚毅的小楷。没看内容,就看顺了眼。写的是四通跟中关村一条街上其他公司的比较。他总结出了十条不同,行文略显拖沓,但言之有物,几乎每一条都有点睛之笔,果然是个人才。
我立刻想到了安排他的合适的岗位。对他说:“公司刚办了一个刊物,叫《四通人》。只有一个赵莉筠在做编辑,力量单薄了些。现在你来了,可以先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他欣然从命。就这样,曹务奇任《四通人》主编,赵莉筠任常务编辑。
1986年6月9日,第一期《四通人》出版了。刊头“四通人”这三字,是我用毛笔题写的。我还写了几句非常简短的发刊词:
我们在献身于一种事业——改革的事业;我们在创造一种形象——改革者的形象。四通奉献给社会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公司文化。这一文化最集中的表现是他所造就的人——四通人。这就是我们刊名的由来。
四通人是有开拓精神的,因此《四通人》应该是敢于开拓、有独创性和进取精神的。
四通人要遵循三高原则,《四通人》要反映出这种高境界所创造的高效率和高效益。
四通人提倡公平竞争,《四通人》要为这种竞争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
四通人有一个困难的但是坚定不移的目标——成为中国的IBM 。 《四通人》要记录下这一艰难历程中的每一个坚实的步伐。
《四通人》要与四通人一起成长、发展,成为改革大业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许多年后,公关部的李一川曾撰文回忆那一段如烟往事: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并令人血脉贲张的年代。自此,在那份创办一年多且略显稚嫩甚至寒酸的小刊物《四通人》上,我们撰写了多篇文章,不遗余力地向外界鼓吹四通的理念和企业文化,也将小万的企业观和他的诸多超前意识诠释传达给四通人和社会各界。《四通人》无疑成为当时中关村企业中最有影响的一分内刊,它成为公司员工必读之物,也成为京城各大媒体、诸多单位、个人乃至四通外地分公司每期必索之物。
曹务奇还主编了第一本印制精美的《四通公司》介绍。他从我的讲话和文章里摘录了一些句子,印在这本画册里。后来,这些文字被称为“四通金句”:
自筹资金,是四通成功的源泉;
自由组合,是四通成功的动力;
自主经营,是四通成功的前提;
自负盈亏,是四通成功的保证。
后来赵紫阳多次提到:像四通这样的民办科技企业,是以“两不”──不要国家投资,不要国家编制;“四自”──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作为基本特征而建立和发展的。源出于此。
还有这样一些句子:
四通人认为泥饭碗比铁饭碗还铁;
四通追求卓越而不追求完美;
四通用能人,不用完人;
四通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
四通认为金钱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
四通承认差别,鼓励竞争;
四通提倡分层次的目标管理、提倡委托权力。
最后,是招兵买马的广告:
如果您愿意加入四通的行列,我们欢迎您,您将同与您一样优秀的人物共同工作……
在我离开四通许多年之后,老四通人有过一次聚会。据说,餐会上贴满了这样的句子。
曹务奇毕业于山东大学,后来是社科院马列所的研究生。李玉的母亲冯兰瑞,恰好也是这个所的领导。四通录用了相当一批文科人才,殷克是人大法律系的,曹务奇是社科院的。出身社科院的,后来还有谈锋、周舵、曹思源……他们的加盟四通,各有其精彩的故事。
他们在构建四通文化和阐述公司的经营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看这些说法,许多年轻人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因为都是现代管理学中的一些常识。但在那个年代,确实颠覆了许多传统观念,是从零到一的突破。
前不久,看到一个视频,是新加坡给中国企业家作EMBA的培训。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大字:
金钱有诱惑力,事业才有凝聚力!
看到这里,我心里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