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什么?大家一定熟悉,它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GNP知道吗?我猜,能清楚说出的人不多。GNP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大约在二十多年前,我们国家统计一年的生产总值用的一直是它,而非GDP。为什么要把“国民生产总值”变为“国内生产总值”,我听到一个说法:这样统计,可以把外资在华的投资“纳”入其中,这样,我们的成绩,就显得“格外光鲜,引人注目”。
好了,那是题外话,言归正传:GDP里面有什么小秘密?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一书中,对GDP是这样描写:“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道路两旁被毁树木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初看这些描述,我伸伸舌头,恍如突然被一只巨手从地表提到空中,低头一看,才知道自己脚下的“金光大道”坑凹不平险象环生,报刊电视上讲述的“伟大成就”竟由数字泡沫支撑。
我现在总算清楚了,中国的大小官员为什么对GDP的热情长年不减趋之若鹜?原来它与中国现行体制考核官员的“指标”有关,GDP是“政绩”的数字化表现形式,GDP数值大,表明官员取得的成绩就大,GDP数值小,表明官员取得的成绩就小,为了升官,各级官员自然要想方设法把GDP的泡沫吹大了——这是GDP的另一个小秘密。
2002年,曾有四位国际国内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在一起讨论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就谈到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及增长的质量。他们分别是:法国里昂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沃克,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胡鞍钢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张立群研究员。
单从经济增长速度看,中国可以和任何一个创造过经济奇迹的国家媲美。但是,胡鞍钢认为,1990年代中期前的增长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高增长、低质量。首先是经济效益低下,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率,1952年是53.3%,1987年降至32.4%——名义上创造了100元GDP,实际上只有32.4元对改善国民福利有意义。
对于这一情况,法国里昂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沃克说,“如果把我们正在谈话的这栋大楼拆掉再重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楼,那么拆楼和建楼的费用都会被计入GDP,但是这样的GDP有害无利。”
二十多年来,我们给迅速膨胀的GDP泡沫里,注入了多少有害无利东西?
好了,放松一下,我用一个关于GDP的笑话来结束本文:
两个经济学博士在路上走,看见一堆狗屎,一个对另一个说,你能把它吃下去,给你一百万元。另一个就吃了。
过后,吃狗屎这一位感到恶心,就想以牙还牙。正好路边又有一堆狗屎,就对同伴说,如果你能把这一堆狗屎吃下去,那一百万元就抵消了。这一位正后悔着呢,听了立即就把那一堆狗屎吃了下去。
过后两个人都觉得很没意思——每个人都白吃了一堆狗屎。于是就向老师请教。老师说:“恭喜你们,你们为国家完成了200万元的GDP。
首发2006年《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