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听说,中国人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表面上看,也是。
哪个家长见了自己孩儿的老师,不是毕恭毕敬的;而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甚至变卖家产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读书,岂不是重教的写照?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的圣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但是,你要以为中国人送子女读书是为了让他或她将来当知识分子——成为一个研究学问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读书,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用来敲谋生之门的砖——或国企,或私营,或文员,或做官,敲什么门都行,就是不敲学问的门、真知的门。
中国人才没兴趣让自己的孩子当什么知识分子呢?中国人心里门清:知识分子,招牌可能好听些,但是,不实惠。
这个“不实惠”,可不单单是指经济收入的多寡,还包括现实生活诸方面的独特处境及待遇。
而所谓独特的处境、待遇,归结到一点上,就是知识分子整个阶层被视为人民大众工农商学兵的对立面,而与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排在了一起,位居老九。
这样一个地位加排位,可想而知,命运该有多凄惨!可还是有人感觉不解自己对知识分子的心头之恨,硬是在“坑”了垒千垒万人头之后,又在“老九”前面添了一个表示恶感的汉字,结果有一阵子全中国人跟着他兴高采烈地以羞辱“臭老九”为乐。
据历史学家讲,我们中国自秦统一开始,对知识分子就另眼相看了。这一“另”就是两千多年。
为什么偏偏要对知识分子“另眼相看”呢?因为我们的国家历来就是圣人天子的私家花园,圣人天子在自家花园做的事,文武百官包括庶民百姓只有欢呼称颂的份;而知识分子,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质疑的人。这质疑,就犯了圣人天子的大忌。
于是刁难羞辱迫害关押无所不用其极。兴之所至,拉几个出来斩头示众或秘密处死也未尝不可或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就这社会地位和千年不变之际遇,哪个家长若送孩子上学是冲“知识分子”这一名头去的,肯定是大脑进了蒸馏水。
不仅如此。中国有句俗语叫“上行下效”,皇帝小儿对知识分子另眼相看且频频羞辱迫害知识分子,老百姓也不是光当看客的,他们观摩得久了,就难免跃跃欲试。
在中国这样一个金字塔式结构的社会,上欺下强凌弱本是天经地义之事,这光荣传统就差写宪法里面了。而老百姓呢,自然被特别优待安排在金字塔的最下面、最底层,谁想欺负谁想凌辱谁想践踏,方便而了无风险。可大凡是个人,被无端欺负久了,总会积一些怨愤在心里。老百姓人口众多,三两个有怨愤没什么大不了的,普遍有怨愤了,就有引发社会动荡的危险。
怎么办?除了安抚,除了打一巴掌给个糖果,除了用甜言蜜语假仁假义熬些迷魂汤,还得找个日常“泄愤”的渠道。圣人天子思来想去,有了:就把知识分子推出去,让老百姓当出气的对象吧。谁让他们整天唧唧歪歪,这也看不惯那也有意见乱发高论呢。
老百姓自从有了这个发泄对象发泄渠道,心里舒坦了许多,日子也平添了几许趣味。
我们于是看到,在伟大的秦始皇帝及无数步其后尘者的光辉示范下,蔑视羞辱漫骂知识分子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对知识分子拳脚相加的事也堂而皇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渐渐地,关于知识分子的笑话在社会上多了起来,粗野地对待知识人的行径开始层出不穷。老百姓,这世世代代被欺辱被压迫的对象,被蔑视被践踏的“粗人”,终于可以在知识分子这群“高尚的另类”头上撒尿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令人解气令人消魂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变大转折大安排大趋势啊,至此,黔首们无论怎样自觉低贱,无论受了多大鸟气,都有个更他M 的倒霉蛋让自己出气了,为什么不喊“吾皇万岁万万岁”呢;如果连高贵如知识分子文化精英的人老子都能羞辱,平日里受点官家的鸟气,又算得什么呢……
首发2007年《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