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2015年1月号,发表了杨炼的《无声者的呼号》——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获奖作品英译本序言。

Dush2015

《读书》杂志(2015.1)封面、目录、文章标题

此书编者杨炼,书名为《庞大的单数》,选取自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首届诗集奖获得者郭金牛的同题诗作。书内收入北网2012-2013年度公告三篇,七位获奖诗人的诗作二十八篇(含长诗和组诗),七位评委为七位获奖者特地撰写的授奖辞七篇,以及首届颁奖仪式上本网总裁杨佴旻先生、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主席Antonia·Byatt女士和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艺术总监Bas·Kwakmann先生的三篇演讲,全部文本已被翻译成英文,近期将由英国颇负盛名的出版社Shearsman Books出版。

Yan Lian-诗人杨炼与艺术家艾未未

Yan Lian-1杨炼、艾未未、友友和手绘“葵花籽”作品艺术家石婧女士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被誉为“无疑是当今世界最著名艺术家”的艾未未,为此书无偿做了全套设计,包括手绘其名作“葵花籽”背景的封面、封底,以及书内每页版式。用艾未未自己的话说:“我很高兴终于能为诗歌做点事”——当然了,因为正是在这本书中,诗歌,终于让中国无声者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Yan Lian-2艾未未设计的《庞大的单数》封面


Yan Lian-3艾未未设计的《庞大的单数》封底

艾未未:为诗歌做点儿事


附序言全文

无声者的呼号

——序《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英译诗选》


当代中国是什么?这个问号,世界在问,中国自己也在问。问,是因为有太多复杂,且经常互相矛盾的回答:冷战意识形态的、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全球化商业利益的、历史的或根本反历史的……它们都是又都不是,好像你任选一个角度,就能看到一个“中国”;换个角度,它又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最终,“中国”像个虚构,谁都能发明它,什么说辞都能套上它。但,谁也不能说服大家:这就是它。那个庞然大物,三十来年里,从文革赤贫加理想疯狂,到今天全球投资却彻底玩世,舞步旋转得令人眼乱缭乱,它究竟是什么?

创立于2012年7月15日的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初衷很简单:通过艺术家、诗人杨佴旻私人拥有的文化网站,在商业噪音嘈杂的当代中国,给诗歌开辟一个空间。借助网络任何中文诗,无论诗人是谁,都可以投稿。但,没人预期到其结果之惊人,自第一天,诗歌作品潮涌而来,到首届截稿的2013年7月15日,诗歌奖网站共收到八万多首诗。其中,至少百分之十质量很高。更感人的是,我们这些写作多年的“资深”诗人,几乎从未听说过那些作者!通过作品中的信息,我们能猜测他们中有艺术家、文化人、教师、街头小贩,城市普通居民,大、中学生,甚至军人和警察,而最触动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农民工诗人的诗作——这个当代中国最典型、最庞大、最隐秘的社群,其两亿多人口,足以单独构成一个世界大国。但,那又是死寂无声的大国。作为中国加入全球化的标志,“农民工”一词,浓缩了一个历史。它意味着凋敝在身后的乡村、冷硬陌生的城市、低廉得令人咋舌的工资,两亿颗心,日夜被在自己“祖国”的茫然流亡所折磨。农民工诗人郭金牛在“第一部诗集奖”获奖作品《纸上还乡》中写道:

祖国,给我办了一张暂住证

祖国,接纳我缴交的暂住费

一个“祖国”,却只有缴费才被获准“暂住”。农民工的心酸,在于那个永远逃不出的厄运:

哎呀。那时突击清查暂住证。

北方的李妹,一个人站在南方睡衣不整

北方的李妹,抱着一朵破碎的菊花

北方的李妹,挂在一棵榕树下

轻轻地。仿佛,骨肉无斤两。

两亿人的骨肉,却斤两全无,这是怎样庞大的“人”之孤独、存在之孤独!同时,请注意,这里有一首好诗要求的所有品质:感受的独特,经验的深刻,表达的明晰,音乐节奏的轻盈,郭金牛(或许也是那个姓名最普通的“李妹”)细细的嗓音,通过“轻轻地,仿佛”信手拈来的诗歌意象,把重重波涛下那个隐藏的无声大海,打开到我们眼前,让一丝淡淡的叹息,胜过一切情绪化口号,扎疼我们的耳膜。这是底层的呼声,但更重要的,那里站着一个诗人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什么是“中国”?除了中国人内心所思所想,哪有别的中国?一首好诗,正是当代中国血肉、人心、头脑的凝聚。它,超越任何理论套话,直指活生生的现实本身。

郭金牛只是投稿诗人之一。首届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像一个全年开放的网络诗歌节。每一页好诗投稿帖后面,跟帖常多达二三十页,评判、辩论、再评判、再辩论,日夜繁衍,跟帖数又不知多少倍于诗作。这里,诗人没有著名、无名之分,只有意见不同之别。它或许不能被称为最“民主”(因为最终仍是评委抉择),但绝对可以称为最“公开”,评委们对投稿加精华,只在提供被更激烈研讨的对象,甚至终审颁奖,也不能终止这场辩论。对“无名”诗人们,突然能与曾只读到的诗人直接交流,固然是一种感动。但对我感动更甚:八九年后,我从被迫流亡,到主动全球漂泊,虽通过创作保持了与中文血缘的关联,但那毕竟不同于这次:日日、时时与如此多中国诗人们“面对面”交流,通过他们把握那片大地的脉搏。他们教会我,“底层”不是商标,而是思想。那个无声者的世界,也在促使我反观全球化时代自己的现实。由是,当我应邀给《纸上还乡》写序,不得不说:“透视存在,我们谁不是农民工?”

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的名称中,“国际”一词大有深意,它要建立的是,全球化处境中诗人个性跨语种的直接关联。我的诧异,来自“李妹”们那声叹息,能传递得多快多远:2013年6月,世界最大的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选定当代中文诗作当年诗歌节主题,我们为此设计了“鹿特丹——北京文艺网国际同步诗歌节”,以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为首的国际诗人在鹿特丹、谁知道多少中文诗人和读者守在他们电脑旁,于6月14日荷兰时间下午3点至6点同时上网,视频朗诵、对话、提问、回答,三小时颇有深度的诗歌交流后,我询问点击率,竟然听到一个天文数字:六百七十万!第二天早上,它升为一千四百万。又两个星期后,三千二百万!诗,没沦落为第二天垃圾桶的填料,相反,它的震波逐日增强。同样效应,出现在海内外媒体中,德国南德时报率先以整版报道了诗歌奖,特别深度采访郭金牛,该文被瑞士新苏黎世时报等当即转载。随后,英、德、荷、美、台湾、香港媒体也纷纷跟进,追随诗歌这只声纳,世界接收到了中国海底的音波!2013年10月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颁奖典礼上,当应邀专程来京的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主席Antonia Byatt和鹿特丹国际诗歌节主席Bas Kwakman,亲手把奖座、奖金递到农民工获奖诗人手中,“国际”和“底层”的诗歌血缘瞬间连通,一次跨越过多少阻隔!其中意义,正如我曾把当代中文诗,称作一个个“思想——艺术项目”,它汇聚了历史、现实、文化、语言的种种资源和能量,经由诗歌,创造出个人的自觉。“思想——艺术”,意味着拒绝任何简单化,精神深度必须印证于艺术深度;“项目”,意味着拒绝重复,中文现代文化转型必须不停深化。归根结底,“中国”,正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那部艰难与辉煌共存的史诗。

这本英译获奖作品选,可以被视为这个“思想——艺术项目”的缩写本。它的文献部分,包括关于诗歌奖理念、架构、进程、终评的公告,以及首届诗歌奖七篇授奖辞。诗作部分,由我选自七位获奖诗人的代表作。其中,草树的哲思,廖慧的优雅,臧棣的隐痛,于坚的朴拙,七夜的激荡,钟硕的诡异,郭金牛的轻灵,各具音色,配上七位资深诗人评委为他们专门撰写的授奖辞,令读此书犹如聆听十四位当代中文诗人的小合唱。我得承认,这里入选诗作多少,并非平均分配,我给予农民工诗人郭金牛的篇幅,远远大于其他诗人,原因很简单:他的作品,具有当代中国处境和当代中文诗创作的双重典型意义。我该说,他也在赋予全球化的世界一种意义。正如我在给他的授奖辞中写到:“郭金牛曾在著名的富士康工厂工作,在第十三个富士康工人为抗议恶劣待遇跳楼自杀后,他被派去安装“防跳网”。但,多细密的网,才能防住那个压垮过亿万中国农民工的共同命运?为此,他写诗。”谁读不懂中国,也就读不懂全球化;而看不清全球化困境,也看不清中国的现实。富士康——一个噩梦工厂的名字。它的词义是:大陆工人,台湾老板,苹果手机产品。因此,郭金牛们何止被压在中国权力的“底层”?他们更被压在全球利益联盟的底层。中国农民工,站在流水线上,手中每天掠过千万块电子板,是否知道iPhone搜刮了多少利润?那些天文数字,不会令他们迷路吗?不会令我们迷路吗?当人类只剩金钱这个意识形态,自私这个人生哲学,玩世这个处世态度,我们谁不是农民工?既流离失所,更走投无路!

这部诗选,该被看做一部中国思想词典,它让你读到对中国现实、文化、文学多层次的反思。同理,它也是一部世界思想词典,从人类整体精神困境,去透视中国独立思考的活力。中国和世界在此对话。郭金牛们不认识这部英译诗集的赞助者Jenny Hall和Rod Hall夫妇,但我相信,他们会由衷感激这慷慨相助。那印证了诗人命运最美的一面:无论时空多远,在一首好诗里,我们已相知多年。

2014年10月1日,中国大陆的“国庆日”,这篇序言写作半途,一个噩耗传来,又一位曾在富士康工作的农民工诗人许立志跳楼自杀,年仅24岁。生前,他写过《车间,我的青春在此搁浅》、《我就那样站着入睡》、《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我想我还能坚持下去

直到太阳挡住了月亮和星星

但,他没能坚持下去,“多少白天,多少黑夜/ 我就那样,站着入睡”的人生的夜班,令年轻的生命坚持不住了,终于——

终点已到,时辰亦到

此刻他们正把我的棺柩吊进墓穴

母亲啊 我就要回到你的子宫

10月1日,一个诗人,向他的“祖国”,停缴了暂住费。

(杨炼 2014年10月5日,柏林)


说明:

1.以上文字、图片均为诗人杨炼先生原创作品,版权为诗人杨炼先生所有,授权刊发。文字图片转载请注明出处、作品所有人杨炼先生,使用请联络微信公众号w13916033760。

2.版权著作权事宜授权:上海浩信律师事务所邱世枝律师

来源:智岚JASON视文采风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