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是世界的一种状态。宏观地看,宇宙是由“杂七杂八”的天体构成的,世界是由“杂七杂八”的事物构成的,社会是由“杂七杂八”的人组成的。

“杂”有时候显示对象的丰富,有时候代表“泥沙同在”、“鱼龙混杂”。

站在生物进化的角度,“杂交”往往更具遗传优势;站在家庭稳固及个人健康的角度,性伴最好只有一个。

我最近看到一种说法:一大片由单一树种组成的林地,还不能称为“森林”。森林的一个重要含义是:杂——它应该是由多种形态和种类的动植物共同组成的一个共生共荣的立体群落。仅按所占空间的高度划分,它就至少包含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地衣杂草类植物,二是灌木,三是乔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树。光是一片树,而且是品种单一的树,是不能称为森林的。因为它既不具有森林的功能,自身也过于脆弱。

理论上的“杂”则更重要。换句话说,文化的一元十分可怕。恩格斯把人的精神比作宇宙间最美丽最奇异的“花朵”,如果这“花”只剩下一种形态、一种颜色了,岂不单调?岂不可悲?

还有声音。

表面上看,众声喧哗是乱了点,不利于主流思想的传播。但是,今天的主流,在昨天恰是刺耳的“杂音”,没有昨天的包容,哪有今天的主流?另一方面,面对茫茫宇宙,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我们即使睁大双眼,也有找不见北的时候,也有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多一双眼睛去看,多一种声音在说,总对我们分清真假把握现实走出迷途有所帮助吧?“杂音”并不可怕,耳边只有一种声音,那才应该警惕。

古人有“食不厌精”的说法,今人有营养平衡的理论。无论古人今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人是杂食动物,食品太单一了,健康就会出问题。与此同理,人的精神健康,也需要多种学说、多种理论的滋养。倘若某日一个“主义”称霸世界、一个“理论”一统天下,人类的末日也就临近了。

但也有一种“杂”十分可怕。比如,大米里加杂了沙子,白酒里搀进了敌敌畏,空气里注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教科书里充斥大量的胡编乱造的“故事”和谎言……

要是一个政党,把“三教九流”地痞人渣都“吸”进自己的组织里,更是要出乱子的。因为这样的“杂”,这样的“兼收并蓄”会让它患上严重的败血症,至终导致或无法继续向其最初的目标前进,或完全变质,堕落成一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不该“杂”的杂了,十分可怕。

附记

2006年左右,同是写杂文的苏中杰先生联系到我,约我写三篇“命题作文”。我自小学开始就十分惧怕命题作文,后来虽然顶一个“作家”名头,也隔三差五在报刊上发表一点东西,但给我一个题目让我写,心里还是有点怵。但是人嘛,遇上挑战自我的事,若无大的风险,也不妨试一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接了苏先生的“订单”。他给我的三个命题是:

一,“杂”说
二,宽容精神如何养成?
三,写给3000年后人类的一份遗言

据苏先生讲,这些文章他拿去,是要用在中学生(?或某地?)考试的试题里面,让考生看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因此篇幅不可太长,内容也尽量浅显易懂。

要是如苏先生所说,文章只在考卷试题上用一下,那么这三篇文章就是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了。这里发的是三篇中的第一篇:“杂”说。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