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历来被认为是人的一种美德。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宽容的格言数不胜数;各个民族关于抛弃宿怨、原谅仇敌的故事也不少见。但是有这样一些问题,却时常叫年轻人困惑,比如: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善解人意心胸开阔的,一个心胸狭隘、待人刻薄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得大度和宽容?宽容与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与个人的经历、教育背景有关系吗?为什么有的人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待人处事却十分厚道;有的人高等教育文凭拿了数个,待人处事却极为刻薄?怎样的一种环境,更有利于宽容精神的养成?

我的看法是,一个人是否宽容,受如下几种因素影响较大:

一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比较尊重孩子,凡涉及孩子个人的事,能与孩子协商、沟通,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与人交往通常会宽容、易处。

第二是邻里、社区因素的影响。邻里关系和谐,社区互帮互助氛围很浓,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一个人身上总会留有他那些善良邻里的影子。

第三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历来被视为知识的殿堂。其实学校不仅仅教人知识,它还传授观念,塑造品格。由于学校自身这一特殊的性质,使它在未成年人(包括许多成年人)眼里,显得极为神秘和神圣。这神秘神圣的光环自然会落在“教师”的头上。但问题往往出在这里。有些教师并不是真正喜爱教育才干上教师这一行的,他当教师,也许仅仅是为了有一口饭吃。一个人在教师的岗位上混饭吃已经十分可悲,他如果同时又是个心胸狭隘品德低下的人,受他“教育”的孩子可就遭殃了。青少年阶段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一个人在人生的这一关键时期如果心灵受到了扭曲或污染,走上社会后实在难有宽容精神。

第四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和谐度越高,人与人之间越是容易接近、沟通,人与人在打交道时越是无须相互提防、戒备,人与人合作越是充满了信任和愉快,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人比较容易养成宽容精神。

但问题紧接着就来了:有人看到这里会说,我的父母从来就不知道尊重我,我家所在社区邻里关系一点也不友善和谐,我在学校遇上的恰恰就是几个混饭吃的老师,我周围难见几个宽容大度好打交道的人,我该怎么办?

那么我说你别急,我告诉你第五条:加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给自己立个人格和道德的标杆,刻上刻度,往最上一格努力。

说到底,人的一生重大的、实质性的改变,或进步,无不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关键是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想善良,你就能善良;你热爱智慧,你就能拥有智慧;你想让自己大度,你就能大度起来。当你确定了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时,宽容大度的种子就已经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了。随着它的成长,你自会找到抗拒“恶”的环境侵袭的方法和力量。

相信我。

后记
这是二十年前写给中学生看的文章,是不是显得很幼稚?不知道中学生看了是什么感觉?

作者 editor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