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总是把普京比作斯大林式的人物,我不太认可这种看法。虽然两人都是强国主义者,但我觉得这两个人是有实质差别的。

13592_140909100029_1

嘉宾简介:左凤荣,俄罗斯、苏联问题专家。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导师,兼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苏东剧变问题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方向)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共识网花满楼

【观点摘要】

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仍在斯大林模式的圈子里打转。赫鲁晓夫这个人出身于平民,对老百姓有同情心,他知道苏联民众生活得不好,许多工人的生活还不如十月革命前他当矿工时的生活,需要改变。但是他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缺少宏观性、战略性和理论性的思维,基本上是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最后改来改去,改得乱七八糟。

近几年,俄罗斯在反腐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反腐败的立法,比如财产申报制度,总统、总理、议员、部长,都要向民众公开申报财产。从普京开始,2009年就开始申报财产。国有大企业领导人、大学校长以后可能也要申报财产。去年,他们又通过法律,不允许国家公务员在国外有财产,包括存款和房产。

普京的民族政策还有一点很突出,就是特别重视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在塑造俄罗斯国家民族。普京强调俄罗斯联邦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十分反对强调俄罗斯是俄罗斯族人的国家,而是强调俄罗斯是所有国民的国家,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个还是很有效果的。

西方人总是把普京比作斯大林式的人物,我不太认可这种看法。虽然两人都是强国主义者,但我觉得这两个人是有实质差别的。

俄罗斯的民众很有意思,问他西方的制裁会不会影响其生活,很多人说影响,问他支持不支持收回克里米亚,他也表示支持。普京的做法有很强的民意基础。总之,普京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很善于把握民意。

我个人觉得丢了克里米亚,主要责任在乌克兰中央政府。在苏联东欧转轨过程中,包括中亚那些国家,乌克兰是最差的。

西方制裁俄罗斯,对俄罗斯确实有损害,现在俄罗斯的日用品确实在涨价,时间长了,老百姓也不会高兴。难道西方就不受影响吗?这种制裁与反制裁,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硬碰硬地持续下去,与世界潮流不相符合,对人类社会没有好的影响。

【访谈正文】

null

一般认为契卡是克格勃的前身

主持人:俄罗斯的领导人普京是克格勃出身的,这个克格勃是什么样的机构呢?

左凤荣:克格勃说起来话比较长,一般人认为它最早的前身是十月革命后,也就是1917年12月建立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着大量的反对者,契卡的主要任务是清除苏维埃政权的内外敌人,采取了一些非常手段,实行红色恐怖。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各项制度逐渐法制化,契卡被改组,于1922年成立了隶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国家政治保卫局,该机构的职能缩小,不再享有定罪权。国家政治保卫局后来又几次改名,称过国家安全保卫总局、国家安全总局、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部、国家安全部等等。

在斯大林时期,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家安全部和内务部分开了。1953年3月5日,也就是斯大林去世当天晚上,苏共中央委员会开会,根据贝利亚的提议,将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合并在一起,称内务部,将职权集中,这个部的头儿由贝利亚担任。1953年6月,贝利亚被赫鲁晓夫赶下台,赫鲁晓夫觉得这个机构权力太大,又把它分开,于1954年3月正式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实际是俄文缩写字母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

这个机构的职能在不同时期也不太一样。到70年代以后,主要是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这个机构的职能无限扩大。在苏联解体之前,这个机构是苏联人很讨厌的机构。因为它无所不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到底有多少局,很难统计清楚,正常的有16个局,还有边防军总局、侦察技术局等,另外还有分管军事建设、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的局。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外获取情报,保卫国家边境安全。但是,它也有对内职能,对内是维护国家安全,主要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到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性和民主化以后,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职能开始弱化。

在赫鲁晓夫成立克格勃的时候,它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从属于部长会议,但它并不听命于部长会议,而是听命于苏联最高苏维埃。到1978年,苏联当时的统治者勃列日涅夫使其脱离了部长会议,直接受苏共中央政治局的领导,在其机构名称前加上了“苏联”,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苏共中央政治局本来就是听总书记一个人的,实际上就是总书记一人之下的机构,它是不受什么法律限制的。它有很多局,负责不同的职能。比如第九局是负责领导人的保卫工作的,第五局是最让人痛恨的一个局,分管新闻检查,是出版物出版以后,或者说出版之前,都要由它进行审查,他们认为不损害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才允许出版。

还有一个局是专门搞监听的,觉得谁是可疑人物,就对他的电话进行监听。包括索尔仁尼琴在内的许多持不同政见者都在监听范围内,在解密的档案里有许多关于克格勃如何监听、跟踪索尔仁尼琴的档案。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克格勃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因此很不得人心。他们还把许多持不同政见者当成精神病人,把这些人送到精神病院进行强制治疗。勃列日涅夫时期,精神病医院从刚开始的3家,增加到了30家,被送到精神病院的人,只有屈服了,写了保证书,得到克格勃的认可之后才能出院。不仅如此,在苏联的干部体制下,从二三十年代开始,提拔干部要经过国家安全部门的审查,安全部门认为这个人没问题,才能被提拔。因此这个机构的职权是无限大的。克格勃是参与1991年8·19政变的主力,政变失败后,这个机构被分解了。

主持人:普京这种出身对他有什么影响呢?

左凤荣:出身于克格勃并没有影响到普京担任国家领导人。从个人来说,他并不代表这个机构在老百姓眼中的形象,因为普京主要是做对外情报工作的,他在克格勃里的主要工作是去东德,是以一个文化中心主任的面目出现的,主要职责就是搜集北约、欧洲的情报,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样的一个工作对于普京本人担任总统没什么负面影响。

另外,普京这个人很聪明。在1991年8月20日,8·19政变的第二天,他通过电视公开宣布退出克格勃。其实在此之前,也就是在东欧剧变以后,他从东德撤回国后,就没在克格勃里面的机构任职,而是到了列宁格勒大学国际部,后来又帮助苏共著名的反对派代表索布恰克竞选列宁格勒最高苏维埃主席、市长。“8·19”政变,很大程度上是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主导的。普京退出就表明他并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他当时就宣布退出了,这个举动也是比较冒险的,万一政变成功的话,你宣布退出,你的好日子就没有了。这一举动说明普京还是很有远见的,他认为政变不是拯救国家的办法,彻底跟克格勃脱钩了,意思是以后有事也不要找我了,此后他开始参加正常的政治生活。

苏联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参照物

主持人:在苏联历史上曾经有比较紧和相对松的时期,比如斯大林时期是紧的,赫鲁晓夫就比较松,勃列日涅夫比较紧,戈尔巴乔夫比较松,这样一紧一松的状态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左凤荣:你用的“紧”和“松”比较形象,但我觉得还不是特别确切,并不是因为前面紧了,后面就松。斯大林要建立的社会主义不是俄国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要建立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民众并不接受。本来十月革命以后,政府已经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有很高的自由度。但是斯大林为了搞工业化,搞了农业全盘集体化,将农民的土地全收回来,建立集体农庄,这是农民不愿意的,他们采取了很多方式进行反抗。

斯大林为了达到目的,怎么办呢?只有加强行政权力,加强国家强力部门。所以他更多的是用了专政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面对社会存在的不满情绪,斯大林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一是对人身的控制在加强,农民得不到许可不能离开农村,苏联从1934年实行身份证制度,买张车票都得出示身份证,而农民没有身份证;另一个措施就是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一个领袖一个主义,不允许有不同的思想。这样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到他去世。如果斯大林不去世,没人敢改,也不可能改。到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苏联这个国家的情况跟毛泽东去世时中国的情况差不多,民众的吃饭都成问题,政策必须改,不管谁当政,都得改。其实最早提出改革的人并不是赫鲁晓夫,而是贝利亚,大家都认为他是刽子手,是恶棍,他确实做了很多坏事。斯大林去世后,有过短暂的集体领导,当时国家权力重心从党向政府转移。马林科夫当时是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是第一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长,赫鲁晓夫任党的第一书记,主抓党的工作,不在政府中任职。在倒台前,贝利亚提了很多改革建议,如停止了大镇压,强调依法行事,释放了一些犯人,甚至提出要改变对外政策,特别是对东德的政策。事实证明,不管谁上台,都要进行改革。不是松的问题,而是要改变国家的政策,不能再那么搞下去了,不能再不顾民众的生活了。社会主义搞了那么多年,搞得人民吃饭都成问题,这像话吗?所以要变。

最后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获胜了,成了苏联的第一把手,开始在苏联进行改革,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尽管他口头上也说要坚持重工业发展优先,可实际做起来,他还是大力发展了农业、轻工业,为城市职工盖了很多房子,着手解决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问题,提高了国家收购农产品的价格。他要满足民众对消费品的需求,满足民众对肉、蛋、奶等农产品的需要,所以他做了很多在斯大林时代被忽视的工作,当然思想领域也在放松。因为改革的前提条件就是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根本没办法改革,所以在思想领域开始放松,解冻文学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

从学术界来说,要看苏联时期社科书籍的话,赫鲁晓夫这段时间还有些书值得看。而斯大林时期的很多书,现在看起来都没什么价值。

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仍在斯大林模式的圈子里打转。赫鲁晓夫这个人出身于平民,对老百姓有同情心,他知道苏联民众生活得不好,许多工人的生活还不如十月革命前他当矿工时的生活,需要改变。但是他本身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缺少宏观性、战略性和理论性的思维,基本上是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最后改来改去,改得乱七八糟。本来工业管理权下放到地方,这是地方欢迎的事情,而且国家那么大,不可能什么都由中央来管。但是,他搞得没有章法,最后实际上是搞乱了,乱了开始收,又要重新建立机构。国家的改革不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最后大家被他搞得不知道该怎么做了。1964年10月,党内通过政变的方式把他搞下台,在党内和社会上没引起多大反响,大家都平静地接受了。

勃列日涅夫是文化素质比赫鲁晓夫还差的人,赫鲁晓夫还有一些胸襟大志,还想把苏联的社会主义搞好,而勃列日涅夫这个人欣赏的东西都是一些低级趣味的,本人也是胸无大志,但他维护自己统治的手段是高明的,比赫鲁晓夫强。他时不时给苏联的高官们打打电话,联络联络感情,他对地方大员的权力也不怎么管,爱贪就贪,只要不威胁自己的统治,地方大员们也乐于接受他这样的人,在勃列日涅夫病得很重、难以领导国家时,仍竭力维护他的最高统治地位。勃列日涅夫上台初期,在总理柯西金的领导下,还是搞了一些改革,主要是给企业的指标下得少一点,给工厂的自主权多一点。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很紧,后来是越来越紧,特别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以后,他不让别人改革,当然自己也不可能改革,甚至后来连“改革”这个词也成了忌讳的用语。在勃列日涅夫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以后,苏联基本回到了斯大林时代,开始了重新斯大林化的进程。在形式上,把原来那些党的机构的名字都恢复到斯大林时代,党的最高领导人不再叫第一书记,而叫总书记,还为斯大林立了塑像。赫鲁晓夫把斯大林的遗体从列宁墓里移出来,埋在克里姆林宫墙外,勃列日涅夫给斯大林塑了像,重新肯定斯大林的作用,很多统治方法开始回到了斯大林时代,特别是对思想领域的管控越来越严。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我国在改革初期在寻找改革的理论支持时,更多的是借助于东欧国家,东欧出了很多有名的经济学家,像科尔奈、兰格、布鲁斯等等,可苏联却没有有影响的经济学家,苏联不断批判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解释领导人讲话,没什么创新,以致于后来苏联进行改革时也没什么支撑。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上收紧,重新斯大林化,导致了苏联在70年代中期以后从高峰跌落下来。

安德罗波夫上台后,政策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可惜他命太短了,只执政了15个月,实际上他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半年多,因为他身体不好,有严重的肾病。接着上来一位契尔年科,那就是一个病夫,在位的13个月基本都在医院渡过。到戈尔巴乔夫上台的时候,这个国家已经是危机四伏,不改革不行了。

要改革,必须要在思想领域放松,不放松,还坚持原来的东西,怎么改啊?所以,苏联的改革需要先在理论上抛弃斯大林模式。我认为,苏联改革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参照物。苏联和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促进的。当我们打开国门以后,我们看苏联不行,落后了,先进的是日本、美国、欧洲,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就成了我们的参照物,我们要追赶他们,要向他们开放,要学习他们的好经验。可对于苏联来说这不行,十月革命后,苏共就一直宣传苏联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资本主义处于总危机之中。既然自己是最先进的制度,怎么能低下头向别人学习?不肯低下头学资本主义,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人不一样,我们很讲实际,谁先进我们就学谁。所以苏联的改革走了特别曲折的历程。

现在的俄罗斯与前苏联有本质区别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思想领域,现在有人担心说现在的俄罗斯在政治民主和言论自由方面都有倒退,担心又会走苏联老路,您怎么看?

左凤荣:我觉得这是不成立的,这样说的人根本不了解苏联历史。苏联的那些控制手段,现在在俄罗斯已经不可能了。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整个体制变了,西方人认为俄罗斯现在还是专制,但我觉得跟苏联时代已经有实质性的差别。虽然说俄罗斯的民主发展得不够,政治竞争性不强,还是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领袖人物里很少有能与普京平起平坐的人物,但体制毕竟不一样了,不管怎么样,普京这个总统是公民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如果他的政策是错误的,或者是大多数人不接受的,普京就不可能当选总统,普京支持的人也不可能当总统。

还有议会,苏联时期领导人一句话就可以变成法律,政治局的决定就是法律,即便是现在的统一俄罗斯党,也不可能把党的决议等同于国家的法律,还是得经过议会。议会毕竟有450个议员,虽然统一俄罗斯党占了差不多一半,但还有别的政党,而且社会舆论还是有监督的。普京上台以后,从寡头手里把原来被寡头控制的舆论阵地拿回来了。俄罗斯的《新闻法》规定私人占有的媒体股份,主要是指电视台等这些受众比较大的媒体,私人股份不能超过一半,就是不能控制。但是,它毕竟还是有私人的成分,不完全由国家控制,只有一些大的媒体是掌握在国有公司手里的。所以说媒体也不是由政府完全控制的。

另外还有一点跟苏联时期不一样的,现在俄罗斯名义上没有新闻检查,当然如果某个媒体老跟政府对着干,可能也会被找一些麻烦,找各种理由来查你。但是他们毕竟没有新闻检查了,宪法保障言论出版自由,对学术基本没什么干涉。原来的苏联,学术是没有自由的。现在普京对媒体的控制主要是控制电视,对网络的管理也有法律规定,有专门的《新闻法》和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案,色情、暴力、危害社会是不允许的。现在俄罗斯管理的主要,在高校里任职的老师,各种观点的都有,有极左的,也有极右的,只要不违法,可以持不同的政治观点。

虽然俄罗斯没有新闻检查,学术有自由,但政府也有引导。比如俄罗斯在普京的倡导下在搞一套对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统一的教科书,现在这个教科书的总大纲已经出来了,其出发点是通过历史教育,让青年人树立对自己国家的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俄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在重大的事件上要有统一的看法、统一的观点,不能什么都否定,对苏联时期一些好做法也要肯定。这套书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从初一到高中11年级,还有人提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要有国家统一的历史考试。教科书大纲是由俄罗斯社科院俄罗斯史研究所主导制定的,普京本人也审查了这个大纲。俄罗斯还注意通过新闻舆论引导民众,特别是让青年人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传统与文化,要有公民责任感。

普京上台后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社会秩序

主持人:普京上台后清除了一些苏联留下来的遗留问题,您曾经把这些问题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怎样的模式?

左凤荣:普京刚上台时清理更多的不是苏联模式,而是叶利钦留下的问题。叶利钦时期矫枉过正,为了抛弃苏联模式,在很多做法上过激,有一些走得太远了。普京上台以后,主要任务是恢复秩序,是整顿这个国家。虽然方向定了,但在做法上还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普京上台以后,出台了很多政策,实际上是纠正叶利钦时期那些乱象,实现国家有序发展。叶利钦身体不好,家族寡头当政,化公为私。普京上台以后,首先是不允许寡头参政,这一点做得很好。对比现在的乌克兰,乌克兰是政商不分,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俄罗斯是政商分开,想经商,就老老实实经商,如果依靠经济实力来攫取国家权力,影响国家的政治发展,就会受到整治,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的俄罗斯大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等都受到了普京的整治。政商分开除了可防止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外,还有一大好处是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可以少受西方的影响。

普京还有一个重要举措是在全国建立由总统派代表直接管理的七大联邦区。总统的联邦区代表并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其重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地方法律不能跟国家法律相违背。苏联解体前,各个加盟共和国都通过自己的主权宣言,说本共和国的法律是第一位的,可以对联盟的法律置之不顾。俄罗斯也是这样,有很多民族共和国也通过了类似的法律,在叶利钦当政时期面临着国家像苏联一样分裂的威胁,普京上台以后开始进行整治,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法律空间,不能各自为政。地方行政长官在叶利钦时期都是直选,由于苏联时代根本就没搞过这些选举,戈尔巴乔夫时期刚开始搞,但搞得很乱,有很多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比如通过贿赂选民来当政,当政以后拼命为自己牟利,不听中央的号令,总统管不了他,比如远东,有些地方领导人的对华政策跟俄罗斯中央的政策就不一致,对华很不友好。2004年别斯兰事件后,普京要求议会通过法律,地方行政长官不再直选,而是地方议会多数党推荐,总统任命。任命权在总统手里,这样总统就可以制约他。

苏联模式到现在对俄罗斯还有影响。执政者可以改变,但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不可能完全割断的,其影响仍然存在。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代建立的,一般认为是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苏联模式有三大支柱,首先是工业化。工业化的核心是重工业化,重工业化的核心是国防工业化。苏共当时认为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所以国家要全力发展工业,增强国防实力。当时土地都是农民的,为了搞工业化,需要粮食和原料,所以又搞了农业集体化,建集体农庄。这项政策违背民意,老百姓不高兴,怎么办呢?通过大清洗、大镇压,迫使全民去服从这样一个制度。斯大林模式就是通过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这三大运动建立起来的。其核心是个人决定一切,很多政策都是斯大林一个人提出来,再开会追认它的合法性。

苏联模式不是国家自然的历史进程,苏共领导人描绘出了社会主义的蓝图,就按照这个蓝图来建设社会主义。当然,苏联模式与俄国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俄国是一个后起国家,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发展什么,基本上是国家来主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就是由国家主导的,发展的主要是国家最需要、最重要的东西,增强国防力量的那些领域,发展得都很快。斯大林的这种模式也是继承了这样的传统。

从国民来说,俄国人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时期,民众依赖国家、依赖领袖的心理比较强,缺少自主性。这也是斯大林建立这种模式的社会基础。当时整个党的领导层素质都不是很高,文化水平也不高,习惯于执行简单的命令,斯大林就成了发号施令者。

苏联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政治上过度集权。权力集中在领导者个人手里,这跟社会主义的理想是相违背的。经济上也是全部国有化,按照国家的计划来进行生产,民众发挥不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家也不需要你创新,只要完成计划就行了。苏联实行计件工资,鼓励通过多劳动获得高报酬,这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思想文化上完全是管制的,学者的任务就是解释领导人的讲话,这是不对的。在斯大林时期,把本来是科学的社会科学,像哲学、历史学,都是求真求实的,被斯大林变成了意识形态工具,这阻碍了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很多科学领域,在领导人认识不到其重要性的时候,都把它说成资本主义伪科学,比如控制论、遗传学等等,严重影响国家自然科学的发展。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就是按照领导人个人意志强迫民众服从建立起来的。在克服国家落后,需要国家行政权力比较强大的时候,这种模式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推动社会进步的时候,这种模式就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术界都公认苏联最佳的改革时期是二战结束的时候,原来三十年代搞的东西,为了抵御外部的敌人采取的措施,随着二战的结束,完成了历史使命。当时尽管美苏有矛盾,但也不可能再有战争了。大战刚打完,都精疲力尽了,怎么可能有战争?战争过后应该是休养生息,给民众更多的自主权来发展经济,但苏联错过了机会。到赫鲁晓夫时期也可以改,但他认识不到这个模式的弊端。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本来赫鲁晓夫冲击过斯大林体制,勃列日涅夫要想改也是有机会的,一个有利的条件是他不用承担冲击斯大林的后果,而且当时国际形势在缓和,美国要把苏联纳入到自己体系之中来,这样就能防止战争和两个国家的关系过于紧张,从国际环境来说,勃列日涅夫时期还是很不错的,西方给他们增加了贷款、援助,双方关系也比赫鲁晓夫时期、斯大林时期好,但他认识不到这种改革。等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候,问题太多了,有点儿晚了。

反腐立法是俄罗斯反腐败的最大成就

主持人:我国从前学苏联,虽然现在苏联解体了,但是面临的问题很类似,比如现在俄罗斯也有很严重的腐败问题,您曾说俄罗斯有40%的都是 国有资产,寻租空间很大,普京上台之后采取了哪些手段整顿腐败呢?

左凤荣:腐败在俄国的普遍性比我们强。他们这种腐败是在苏联时期养成的习惯。因为短缺经济,日用消费品都缺,他们的腐败不是只有当官的才可以搞腐败,普通人都可以搞腐败,比如商店的售货员,来了货你自己先留下,再拿去卖。还有乘务员,他们上车不是经过我们这样统一的检票口进站,他们是直接上站台,直接上车,有的时候你不买票,给列车员一点儿钱,就可以坐车。卡车司机把汽油拿走卖给私人,他也可以赚点儿钱。因为是公家的车,没人会算到底走了多少路、用了多少油。这种腐败心理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养成了。

苏联解体以后,这种情况没有太大的改变。俄罗斯办事手续繁杂,普通民众还是习惯于这样,比如要去办事,去落户口,或者是进医院,先给医生、警察一点贿赂,办事的速度就可以快一些,这种情况是特别普遍的。从国家这个层面来看,反腐败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普京上台以后一直强调反腐败,也做了一些工作。在他第二任期结束的时候,他发表讲话觉得很惭愧,说虽然一直在反腐败,但腐败并没有得到遏制,而且还在发展,他觉得没有完成任务。梅德韦杰夫夫2008年上台以后也做了很多工作,最重要的是通过了《反腐败法》。

近几年,俄罗斯在反腐败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反腐败的立法,比如财产申报制度,总统、总理、议员、部长,都要向民众公开申报财产。从普京开始,2009年就开始申报财产。国有大企业领导人、大学校长以后可能也要申报财产。去年,他们又通过法律,不允许国家公务员在国外有财产,包括存款和房产。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法律就是监督官员们的花销。如果你的支出超过了你的合法所得,就要查查你是怎么回事,钱是哪儿来的。这些事情做起来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根据现在透明国际的统计,俄罗斯的腐败还是比较严重的,严重程度超过中国。但是从新闻报道来说,我没有看到俄罗斯发生像中国这样的动不动就几亿、几十亿这样的大额腐败情况。俄罗斯的腐败,大都是借着国家工程或者利用职权为自己牟利,比如建APEC会议的基础设施,会议结束了就抓了几个人,冬奥会场馆建设也一样,还有俄罗斯的航天领域和军队总是出事,也跟腐败有关系。有一点,我觉得他们做得比较好,比如他们严格禁止公务员的配偶经商。

当然,反腐败有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来。一方面要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的物质状况,增加供给。举个例子,俄罗斯实行的是全民免费医疗,虽然住院不花钱,但医院资源有限,好医生资源有限,为了得到好医生的服务,为了住进更好的医院,民众就会贿赂医生。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供应量,多建一些医院,让医生水平普遍提高,这种情况就会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民众心理,凡事不要总是想着私下解决。比如警察处理交通违章,我们国内是警察开罚单,自己交钱去。俄罗斯则是警察可以收钱,很多人通过给警察钱来减免处罚,或减少罚款额度。因此民众普遍对警察的意见比较大,因为他们随意罚款。我觉得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时间,需要法律环境,需要民众提高监督意识。总的看,俄罗斯反腐的方向是对的,但还任重道远。

主持人:这对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吗?

左凤荣:我觉得最大的意义还是立法,要依法行政。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是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他们做各项工作都很重视法律,先立法。有了法律就好办了,如果立法不合适,实践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修正。俄罗斯有专门的立法机构——国家杜马,一项法律的出台差不多需要半年时间,最后总统签署才生效。在立法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三读,提案形成初稿后,议会先讨论修改,再拿到社会上征求意见,再修改,再征求意见,最后才通过。在立法过程中还广泛吸收社会团体和知名学者、相关研究机构参与。当今俄罗斯的立法过程比苏联时期科学得多。

缓和民族矛盾,从强调民族性到强调公民性

主持人:除了腐败,苏联的民族问题也是很突出的,苏联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一个联邦,现在的俄罗斯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京在上台以后,也发生了多起恐怖袭击,普京是如何解决民族冲突的呢?

左凤荣:现在俄罗斯的民族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普京原来不怎么讲民族问题,但是在他第三次竞选总统的时候,他专门有一篇文章谈民族问题,这说明这个问题是躲不过去的。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仍然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宗教很复杂,世界上的几大宗教俄罗斯都有。俄罗斯的民族也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多的,有170多个民族。语言也比较复杂。

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我觉得俄罗斯还是挺有成效的。在九十年代,俄罗斯还面临着国家解体的问题,现在没这个问题,这就是很大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采取了几项措施,首先,普京对分离主义进行了坚决打击,这主要是针对车臣非法武装。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俄罗斯不像苏联时期那样强调人的民族性。在苏联时期,填任何表格,都要填民族是什么,包括表彰他们的时候,都要突出他是乌克兰人还是俄罗斯人。苏联解体以后,包括叶利钦时期,他们在淡化民族意识,强调在法律面前,公民权利平等。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俄罗斯领导人更多的强调公民权利,而不是少数民族权利。现在俄罗斯还保留着苏联时期按民族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有很多民族聚集区,也保留着共和国、自治州这样的行政建制。但在每一个建制里,并不是命名民族占优势地位(很多民族地区,命名民族不占多数,占多数的大多是俄罗斯族),而是实行各民族平等。这一点比苏联时期做得好,他们不是突出人的民族性,而是突出人的公民性。当然,他们对少数民族也不是完全没有优惠,人数在5万人以下的小民族,如那些生活在北极圈里的土著人,国家对这些民族有一些优惠政策,如果有公司要开发当地资源,这些公司都要留下钱在当地搞建设。这些地区的小孩上大学,高校有专门的名额。

第三,普京的民族政策还有一点很突出,就是特别重视国家认同感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在塑造俄罗斯国家民族。普京强调俄罗斯联邦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国家,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民族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十分反对强调俄罗斯是俄罗斯族人的国家,而是强调俄罗斯是所有国民的国家,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个还是很有效果的。同时,他们也尊重少数民族的利益,但这个尊重不是体现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权,而是强调文化自治。俄国历史上就有很多学者强调民族文化自治,在苏联时代被否定了,苏联时代是民族区域自治,强调给民族政治权,最后导致国家解体。现在俄罗斯突出民族文化自治权,你不是这个民族的,只要你认同这个民族的文化,你都可以参加这个民族文化自治体,对于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民族文化自治体,国家也会拨款扶持,民族的归属感体现在这里。比如鞑靼斯坦,很多鞑靼族并没有生活在鞑靼斯坦,但他们可以在鞑靼斯坦之外建立鞑靼文化自治体,在鞑靼斯坦并不是只有鞑靼人的民族文化自治体,也有其他民族的文化自治体,据统计,这里有30多个民族文化自治体,包括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等其他民族的,俄罗斯有专门的法律保障他们的权益,还有定期的会议交流。如果你是俄罗斯族人,你特别喜欢鞑靼文化,你也可以参加鞑靼文化自治体。民族属性是个人的问题,在俄罗斯做人口统计的时候,有民族这一栏,但不要求大家必填,有人乱填,也有人不填。

俄罗斯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确实有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好,但国家制定发展规划时,并不针对某个民族区,而是在地区协调发展中解决,俄罗斯没有专门的民族事务部,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主要是地区发展部。

现在俄罗斯最严重的民族问题可能还在高加索地区,车臣、达吉斯坦,这些地区的问题比较大。车臣经过两次车臣战争,原来车臣地区有很多俄罗斯族人,现在基本都迁出来了,导致车臣共和国民族过于单一化。在高加索地区其他共和国这种情况也很明显,很多俄罗斯人走了,当地的少数民族占了多数,这样并不利于整个国家的统一发展。在梅德韦杰夫当政的时候,又增设了高加索联邦区,就是为了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国家需要增加投资、促进当地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我看到不少统计资料,显示这些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增强,说明国家的政策还是有一些效果的。恐怖主义的威胁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俄罗斯这十年的治理还是有成效的,恐怖主义虽然没有绝迹,但在减少,人们不再把它当成特别大的威胁,很多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私事。

普京并不是斯大林式的人物

主持人:苏联曾经是跟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现在很多人觉得普京这种形象暗合了苏联崛起的愿望。俄罗斯人真的怀念苏联那个时代吗?

左凤荣:俄罗斯人当然怀念苏联时期的超级大国地位。怀念整个苏联时代吗?也未必。更多的是从国家主义的角度,怀念当时强国地位,但对苏联时代的很多东西,特别是对苏联模式,他们认为还是不正常的。俄罗斯绝大多数人肯定现在国家的发展方向,现在的俄罗斯跟苏联时期是有实质性差别的,必须历史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西方人总是把普京比作斯大林式的人物,我不太认可这种看法。虽然两人都是强国主义者,但我觉得这两个人是有实质差别的。普京不管做什么事情,包括收复克里米亚,是不是严格走了法律程序?要不要出兵,需要议会认可吧?要不要接纳克里米亚入俄,也要法律认可吧?这与斯大林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当然,普京确实是一个强国主义者,一个国家主义者。普京的愿望就是使俄罗斯强大。俄罗斯有其资本,为什么不能强大呢?俄罗斯有1.4亿多人口,尽管苏联解体以后的人口在逐渐减少,但现在的人口在欧洲国家中是最多的。从幅员来说,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在气候在变暖,北极的冰层在融化,越来越对俄罗斯有利,原来封冻的航道,现在通行时间越来越长。成为世界强国,这是俄国历史的传统,俄罗斯民众也有这样的需求。

从俄罗斯民众来说,长期由国家决定一切、领导人有绝对权威的传统,养成了俄罗斯民众的“好沙皇”心理,他们希望有一个好的领导人来带领他们,使这个国家强大,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这个传统影响到了领导人的行为,你要想得到民众认同,你就得按照民众的意愿去做。俄罗斯民众崇拜强权,崇拜强有力领袖的这种心理还是比较强的,他们不喜欢软弱的领导人。列宁缔造了十月革命,缔造了社会主义国家,可是你到俄罗斯书店去看,写斯大林的书绝对比写列宁的多,尽管斯大林做了很多极不人道的事情。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的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些都是历史上强势的统治者。他们为了扩张,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使用了很残酷的手段,但是民众还是很认可他们,认为他们做领袖时期扩大了俄国的国际影响,增强了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普京也继承了这样一个传统,他自诩为彼得大帝的继承人,要去成就这样一个事业。当普京认为外界对俄罗斯的利益造成威胁的时候,他采取了一些比较强硬的手段,这些都很适合民众的心理,也得到民众认可。俄国人不甘居于人后的。

对于苏联时代,普京在1999年底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发表的纲领性文件《千年之交的俄罗斯》,说得很清楚,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时代的七十年,俄国走进了死胡同。苏联时期留下的经济结构问题到现在都难以解决,为俄罗斯的发展制造了困难。普京对斯大林搞的大清洗也是严厉谴责,认为消灭了国家精英,但对苏联时期,普京也是一分为二地看,不是完全否定,比如对卫国战争,他是肯定的。他明确肯定斯大林在卫国战争时期的作用,而梅德韦杰夫说卫国战争是人民取得的胜利,不是斯大林个人的功劳。对苏联时期工业化的成就,对发展军事工业的成就,普京也是肯定的。普京在第三次当政以后,也提出要振兴俄罗斯的军事工业,而且要学斯大林的做法,也就是说,对斯大林的某些东西他还是认可的。历史也是这样,毕竟苏联有七十多年历史,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不能完全一笔勾销,还是有很多值得后代骄傲的东西,也有很多应该抛弃的东西,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社会才会往前走,才会进步。

考察俄罗斯要跟苏联时代相比,不能跟美国比,也不能跟德国比

主持人:有人认为俄罗斯现在虽然采用的是西方的民主形式,但实际上实行的是东方的威权统治,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是否是民主的倒退?

左凤荣:我觉得不能说是倒退。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民主或者不民主,更重要的是要跟这个国家的实际条件相符合。俄国历史上就没有搞过民主,让它一步到位搞成美国这样的两党制、普遍选举的民主,这是不现实的,历史证明也行不通。叶利钦当政的九十年代都是按西方的这套方法走,普京当政以后,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说,确实在收紧,跟叶利钦时期相比可以说是倒退。但这是适合俄国本国发展的,得到了民众的认可。民主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社会不是工厂,一个工厂的设备不行了,把它扔掉,再换一套。社会的思想和人的现代化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发展的重要条件就是有很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些人不依赖国家政权可以生存,这样他们才敢于对国家的政策进行批评,才需要国家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像美国很多大学教授,拿的钱是大学发的,不是美国政府发的。在俄罗斯不是,大学老师和科学院拿的工资是国家发的,大企业并没有改变垄断性质,包括占很大比重的国有企业。所以俄罗斯现在的经济基础没有发展到为政治民主化提供充分条件的程度,怎么可能做到美国式的民主?不可能的,它们经济基础就不是这样的。

至于国家有控制,这是必然的,俄罗斯国家那么大,民族那么多,情况那么复杂,肯定要有所控制。原来的舆论工具,全掌握在寡头手里,他们想让谁当总统、让谁当总理,谁就能当,那怎么行呢?所以国家控制是正常的。国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关键在于怎么控制,是人治还是法治。现在的俄罗斯还是在有序地向前发展的。

我觉得考察俄罗斯要跟苏联时代相比,不能跟美国比,也不能跟德国比。在民主上,俄罗斯跟苏联时代相比,有很多进步,比如对人权的尊重,很多欧洲的人权法律都可以拿来直接用。俄罗斯国民,如果觉得政府侵犯了他的人权,或者说在国内诉讼得不到合理解决,他们可以向欧洲法院起诉。俄罗斯是承认这些权利的,在苏联时期哪有这种权利?克格勃半夜把人抓走,把人弄到精神病院,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在苏联时期,索尔仁尼琴这些异见分子,很多人都被剥夺了苏联的公民权,不能再回到苏联,不承认是苏联的国民。但俄罗斯宪法就明确规定国家不能剥夺任何人的公民权,不能剥夺一个人的国籍,不管他持什么观点,这就是进步。俄罗斯宪法规定,国家职责是为民众服务的,现在的俄罗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是义务教育,这是国家的职责,国家就要管这些事情。公民的退休、养老、医疗,也是国家的职责。你说俄罗斯不是在进步吗?我觉得当今的俄罗斯吸取了苏联的教训,明确了国家的职责就是为了增进民众的福利,保障民众的权利,这是一种进步。

而在苏联时期(除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所有的集会都是非法的,国家采取的手段基本上都是镇压。现在俄罗斯有集会法,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集会,都有规定,你可以申报,可以表达你的观点。当然,还有很多的限制,没有限制,完全自由化就是无政府主义,限制肯定也是需要的。这种有控制的民主,他们叫主权民主,我觉得应该肯定。不能说俄罗斯完全回到了专制时代,说普京完全是一个专制君主。一个后起的国家要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威权政治。

当然,普京毕竟也是从苏联时代过来的人,在他的身上也还留有很多苏联时代的印记,比如他当政那么长时间,很多知识分子就不满意了。你这不是成了勃列日涅夫了,总是在台上不下来?换了别人当总统,也可以干,为什么偏偏是你?但普京觉得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要承担使国家强大的职责。这也是他身上留有的苏联时代的印记。

主持人:现在就有人担心普京他是强人政治,但是他始终会老去,他的继承人会不会继承他的强势呢?

左凤荣:如果不这么强势的话,一个国家也可以运转。现在俄罗斯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是分立的、相互制约的,这种国家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好了。他们有宪法,也有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即使普京这个强人不在了,也不会发生多大的乱子。一个国家的民主,更重要的是先建立那套民主制度体系。

现在俄罗斯很大的问题还是人们没有法律至上的意识,因为长期没有这个传统。要建立的话,也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俄罗斯的这套法律体系绝对比苏联时期先进,他们有专门的宪法法院。在90年代地方领导人与叶利钦争权的时候,很多判例就是宪法法院做出的。现在他们把宪法法院、最高法院都安排在圣彼得堡,离开行政权力中心,对司法独立相信也是有好处的,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的法官怎么产生,这在法律上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是由议会决定的。这些是进步,应该肯定。当然,如果说让俄罗斯一步到位发展成美国这样,法律有很大的权力制约总统的行为,现在俄罗斯还做不到,因为俄罗斯的宪法是以总统为中心的,俄罗斯总统的权力在法律上比美国总统的权力大。

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强国主义还是比较认可的

主持人:普京从2000年上台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担任着俄罗斯的领导,对俄罗斯的影响非常深,现在很多人把俄罗斯和普京划为等号,那么俄罗斯民众眼中的普京是什么样的?

左凤荣: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看法也在变化,民众一定意义上也在制约普京,普京一定意义上也在迎合民众。

普京第一任当选的时候,得票率刚过半数。第二任时期的选票数就高多了,因为他做了很多工作,改善了民众的生活,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大家比较认可。他第三次当选总统比第二次艰难,在选举之前民意测评,他将将过半数,他很担心第一轮过不了,后来做了很多工作,最后他当选的票数也不如第二次高,只有63%,而在莫斯科的得票率只有40%,在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这些城市都没有超过全国平均的得票率。俄罗斯不同阶层的人对普京的看法有所差别,有笑谈说女士们比较喜欢普京,因为他是硬汉,又聪明,普京确实聪明,克格勃之所以培养他,也是因为他聪明,他可以开飞机上天,可以开潜艇入海,做事果断,很有男子汉作风,意志坚强,甚至有一首歌说嫁人就要嫁普京这样的人。但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不太喜欢他,觉得他当政时间太长了,大家也看厌了。城市中产阶级也不是特别喜欢他。总的来说,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对他不是很认同,但边远地区的百姓对他很认同。在俄罗斯大选中,普京在车臣的支持率高达90%以上,他们觉得普京当政可以给他们稳定的生活,有希望的生活。

从民调的支持率来看,普京的支持率也是在变的,跟他的工作有关系。在第三次担任总统以后,其支持率比他当选总统的时候要高。普京有一点很可贵,他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政策,支持率的变化就跟他第三次当政以后改变政策有关。原来许多人都认为普京是强人,不妥协。在第三次当政以后,有很多游行,抗议一党独大,抗议普京个人长期掌权。因此他上台之后就采取了很多新措施,比如改变了政党的登记办法。原来对政党的登记特别严格,要求的最低人数是4万,后来又增加到5万,而且要求在全国半数以上地区都得有机构,现在新政党法规定500人以上就可以建立政党,现在俄罗斯政党增加到了70多个。当然,很多政党不可能成为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政党,但在地方政党的竞争性增强了,这就增加了民众多种选择的机会。扩大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对此,大家是认同的。

还有他改变了议会的组成办法。最早俄罗斯议会的450名议员,一半是由选区选的,每个选区选一个。剩下的一半是根据政党的得票比例分配的,原来是得票率5%的政党可以进入议会(国家杜马)。到普京时期就提高到7%,进入议会的政党变少了,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政党竞争性下降了。现在又要改回去,下届杜马选举的时候又恢复225个席位是直选的,这就意味着一个选区的人,知道谁是代表自己的。还有地方行政长官,也恢复了直选。普京的政策总是在不断调整,考虑了民众的意见。地方行政长官不是公民直接选举的,会存在什么问题呢?这会导致地方上的事好像跟他没关系,他有可能不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民众所关心的生活问题。比如像莫斯科大火的时候,有的人还在搞自己的就职仪式,对此老百姓很有意见。现在普京又恢复了直选,政党推荐,地方上公民投票,总统认可。这样既增加了民众参与的程度,又提高了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力。

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前,普京民调的支持率大概有68%,克里米亚收复以后,支持率上升到了70%多,现在高达86%,这种支持率是空前的。他在做前两任总统的时候,最高也没有达到80%,70%多就算比较高了。这也说明国民对他的强国主义很认可。俄罗斯的民众很有意思,问他西方的制裁会不会影响其生活,很多人说影响,问他支持不支持收回克里米亚,他也表示支持。普京的做法有很强的民意基础。总之,普京这个人是很不简单的,很善于把握民意。

主持人:我们特别关心普京之后俄罗斯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呢?是延续他的政策,还是会做一些大幅度的调整?

左凤荣:现在说普京之后还有点儿远,他的当政时间有6年,到2018年才会进行下一次选举。我觉得俄罗斯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变。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否定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否定了原来的党国不分、个人专政、一党独揽大权、计划经济,走的方向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以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个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俄罗斯的很多政策都已经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不管谁当政,都得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不会有大的方向性的变化。对于是不是有政策的微调,那是肯定的。特别是俄罗斯的总统,权力很大,个人色彩还是起作用的。有人说假设现在的总统不是普京,而是梅德韦杰夫,跟西方的关系会不会这么僵?或者说西方会不会对俄罗斯不这么强硬?我想这是会的。西方之所以这么强硬一个因素是他们不喜欢普京。未来的政策当然会有调整,但大方向不会变。

俄罗斯要转变经济结构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主持人:俄罗斯目前的经济还是依赖于能源和军火,普京是否能在西方的制裁下完成经济结构的改革呢?

左凤荣:这个好像比较难。要改变经济结构不是现在的问题,很早就提出来过,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候就提出要改变经济结构,要发展轻工业、农业。普京也提出过要发展新经济,但实践的效果并不怎么好。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能源工业赚钱太容易了。很多投资到那里去,很快就有回报,挣钱很多,这自然影响了对其他领域的投资。现在西方虽然制裁俄罗斯,对能源领域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当然,也有影响,像跟西方公司合作开发北极,现在西方制裁俄罗斯,投资和设备都会受影响,但实质影响不大。欧洲需要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并没有变,美国说要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的能源供应者,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还有就是俄罗斯的能源又找到新的方向,向亚太地区出口,俄罗斯之前制定的能源战略就是向亚太地区出口三分之一的能源,到现在并没有做到。日本、韩国、中国、印度都是能源进口大国,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即使西方制裁俄罗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也不会有大问题。俄罗斯的军工产品也是一样,现在世界的热点地区很多,俄罗斯的军火供不应求,对改变经济结构的影响不是很大。

当然,改变经济结构,发展创新经济是俄罗斯一直倡导的。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罗斯受危机的影响特别大,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降了7.9%。当时俄罗斯就认识到是因为经济结构有问题,过分依赖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的出口。当时梅德韦杰夫提出要进行全面现代化,也确定了重要的领域,在莫斯科郊区建立了科学城,制定了很多配套政策,包括吸引外资、吸引人才等,但效果还是有限。当然,方向是确定的,他们要发展智慧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对于怎么发展,可能还是要改变国家的发展思路。我觉得普京的经济发展思路还是有点落后,对中小企业的鼓励不够,他搞的实际上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那一套,还是利用国家的权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努力创造比较自由的环境才能发展经济,这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俄罗斯的人口少,需求也有限,不像中国什么东西都能卖出去,可能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要想发展创新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多发展人口也是重要的因素。当然,现在俄罗斯的人口开始自然增长了,也是一个好消息。

丢失克里米亚,最大的问题在乌克兰

主持人:今年俄罗斯的问题特别突出,3月出现了克里米亚公投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为什么俄罗斯要跟乌克兰争夺克里米亚这个地区呢?

左凤荣:首先是因为克里米亚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俄罗斯占有克里米亚,一是可以控制黑海出海口,另一个是它的势力可以进入外高加索。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这个地区有北约驻军,对俄罗斯的南部出海口的影响太大了。俄罗斯的扩张,基本上都是寻找出海口。克里米亚曾经是鞑靼人的国家,也从属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上俄罗斯为了得到克里米亚打了二百年,经过大大小小十次战争才把这个地方拿下来,从1783年开始,克里米亚就归俄罗斯管辖。

克里米亚情况比较复杂,以前一直在俄罗斯联邦手里,苏联时期也是这样。赫鲁晓夫出身于乌克兰,他觉得克里米亚这个地方跟乌克兰接壤,离乌克兰更近,为了这个地区的发展,他认为把这个地方给乌克兰更合适。1954年在没有征得克里米亚人同意的情况下,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把这一地区划归乌克兰。当时大家都是一个国家,都在苏联这个大家庭里,这个地方归谁都无所谓。

可是苏联解体以后就面临着新的问题了,苏联解体的时候,很多俄罗斯人认为乌克兰可以独立,但要把克里米亚还给俄罗斯。叶利钦这个人确实很民主,用有些学者的话说就是抛弃了帝国思维,他跑到基辅去鼓动乌克兰独立,跑到波罗的海鼓励波罗的海三国独立。你鼓动人家独立,这个地方还要不要?当乌克兰独立公投的时候,克里米亚支持独立率是最低的,只有54%。苏联解体以后,克里米亚单独搞过全民公决,要求跟俄罗斯合并。但是当时俄罗斯正处于转轨时期,经济很困难,又打车臣战争,叶利钦没有力量支持当地的独立。当地也没办法,只好又回到乌克兰。

乌克兰在克里米亚这个地区搞了很多乌克兰化的政策,但是这个地区的乌克兰人不占多数,多数是俄罗斯族人,他们对这一政策不是很认同。俄罗斯高层,如苏联总理、曾任议员的雷日科夫也不认同,他在《大国悲剧》中就主张把克里米亚拿回来。2007年俄乌签署协议,俄罗斯等于在法律上承认了乌克兰对这一地区的主权,黑海舰队驻在塞瓦斯多波尔,俄罗斯通过向乌克兰付租金的方式使用该地。许多俄罗斯人认为,即使克里米亚给了乌克兰,塞瓦斯多波尔也应该是俄罗斯的,在苏联时期,这个地方就类似于直辖市,一直不是乌克兰这个加盟共和国管辖的。但不管民众怎么想,如果乌克兰不发生内乱,俄罗斯没有机会收复克里米亚。

今年乌克兰局势发生变化的时候,克里米亚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当地的民众本来就不太认同乌克兰这个国家,现在有了机会要求独立,实际上也不是要求完全独立,而是要跟俄罗斯合并。从民众的向心力来说,他们还是愿意跟俄罗斯人,而不是乌克兰人在一起。

我个人觉得丢了克里米亚,主要责任在乌克兰中央政府。在苏联东欧转轨过程中,包括中亚那些国家,乌克兰是最差的。这跟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很大关系。不管怎样,跟俄罗斯一起生活了三百多年,双方有很多共同利益,但在乌克兰独立以后,其很重要的政策就是去俄罗斯化,从克拉夫丘克开始都是这样的,大力推广乌克兰语,跟西方搞关系,尽量跟俄罗斯拉开距离,但又不可能完全疏远俄罗斯,因为经济上有紧密的联系,一直处于特别矛盾的状态。他们没有很好为自己定位,不断与俄罗斯发生冲突,这对乌克兰的国家发展是很不利的。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是第二大加盟共和国,除了俄罗斯联邦就是乌克兰,乌克兰有将近5千万人,国土面积很大,农业很发达,东部的工业也很发达。转轨二十多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都差不多跟西欧看齐了,特别是东德,一步就跟西德看齐了。中亚国家也比较稳定,也在发展,哈萨克斯坦的人均收入仅次于俄罗斯,人均GDP也差不多1万美元了。可是乌克兰呢?原来那么好的基础,那么好的条件,自己瞎折腾,现在的人均收入只相当于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克里米亚人能不向往俄罗斯吗?在公投的时候,不只是俄罗斯族的人,很多乌克兰族的也想回归俄罗斯。这是乌克兰自己没搞好,当然西方的插手也起了很坏的作用。

民调问俄罗斯人乌克兰东部政局变化的根子在哪儿?绝大多数俄罗斯民众认为是在西方和美国,现在乌克兰政府就是西方的傀儡。不能说俄罗斯民众的认识就对,但不管怎么样,确实是乌克兰的国家领导人没有找好自己的定位。乌克兰的位置很重要,俄罗斯拉它,西方也拉它,乌克兰为什么不能保持中立,两边通吃呢?跟俄罗斯对立干嘛?毕竟你还要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而俄罗斯也有求于你,天然气管道经过这里,要付一些过境费,两边通吃不是很好的办法吗?结果搞成现在这个样子。我个人觉得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是有历史原因的,从民众来说,一直没有接受这个地方离开俄罗斯,为了这个地方,俄罗斯几代人在那儿打仗,死了多少人啊,让这个地方完全归乌克兰是令俄罗斯人心痛的。如果乌克兰是中立国家,对俄罗斯采取友好的态度,可能俄罗斯也就认了,反正都有条约了,解体的时候,叶利钦也没要这个地方。但乌克兰要西向,要完全倒向西方,俄罗斯人就要想一想了,将来西方势力进来,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太不利了。

我觉得克里米亚现在的情况跟冷战后的世界不正确发展方向也有关系。冷战时期,两大国的对抗使这个世界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担心发生核大战。后来苏联主动放弃,不跟美国对抗了,冷战也结束了,大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不是挺好吗?结果美国以胜利者自居,还不断压缩俄罗斯的空间。欧盟东扩,俄罗斯基本是接受的,因为经济上有好处。可是北约东扩,俄罗斯认为是威胁。北约声称东扩、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是为了对抗伊朗,这当然是借口,因为北约直接面对的是俄罗斯,其军事基地进入了原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离俄罗斯很近了。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当然要提高自己的防御力量,有些重要的战略地区要占据。在俄罗斯人看来,收回克里米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从克里米亚当地的民众来说,他们也愿意。有朋友暑假去克里米亚转了一圈,说那里很好,当地很稳定,虽然物价比原来有提高,但是退休金、工资都比原来高了,民众是满意的。俄罗斯专门给克里米亚拨款,现在考虑把克里米亚作为一个经济特区,有很多特殊的政策,可以招商引资,还要要建一座大桥,把它跟俄罗斯连在一起。克里米亚这个地区,俄罗斯肯定要加紧经营,乌克兰再想拿回去是不可能的。

大国利益纷争最终还是要靠坐下来谈

主持人:乌克兰事件之后,西方世界一片哗然,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地方会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事情对国际社会有什么影响呢?

左凤荣:对国际社会影响还是很大的。一个重要影响是鼓励了发展武力的倾向,大家都认为武力很重要,实力很重要,很多国家把很多钱拿去发展军事力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方向。打世界大战不可能。二战结束以来的战争,都不是大国之间的战争,冷战结束以后更突出,基本上都是非对称战争,都是大国教训小国。大国之间不可能有战争,有战争的话就是人类的毁灭,地球就完了,不可能有这样一场战争。

克里米亚问题还影响到了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规则,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不能侵犯,如何来维护。俄罗斯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是不是有义务维护?俄罗斯批评美国在科索沃独立上的行为,现在自己也在效仿。俄罗斯一直强调要维护国际法的准则,当然俄罗斯有另外的解释,普京认为自己不违反国际法。当地民众决定自己命运,实行民族自决,也没什么不对,科索沃不都是这么搞的吗?从美国到俄罗斯,本身就没有模范地遵循联合国宪章,这对国际社会自然有很不好的影响。

这一事件还直接影响到大国关系,特别是俄美欧之间的关系。但我觉得无论如何不可能回到冷战时代的那种对抗状态。俄罗斯跟西方的关系虽然矛盾很多,也不可能回到冷战那个时代。那个时候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对抗,结成两大军事政治联盟互相对抗,现在这种条件没有了,现在的对抗更多的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对于国家利益,大国之间是可以坐下来谈,而且利益是可以交换的,可以互相承认,共同来解决问题。现在很多领导人的目光比较短浅,只想到自己的一点儿利益,没想到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冷战结束以后,按道理来说这个世界应该像邓小平说的,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大家要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改善民众生活,而不是用于发展军事工业,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受到更好的教育,受到尊重,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军事集团仍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整个世界没有朝着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万一哪天擦枪走火怎么办?美国和俄罗斯对这个地区都有影响,包括乌克兰,大家可以坐下来谈怎么和平解决问题。靠武力解决,代价太大。举个例子,虽然俄罗斯靠武力解决了车臣问题,但代价很大,很多基础设施都毁了,再去建设,是需要钱的,而且战争死了很多人,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化解的。现在的乌克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世界需要大国领导人有远大的目光,有责任心,不要只想到眼前的利益,要坐下来,无论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用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这对谁都有好处。

西方制裁俄罗斯,对俄罗斯确实有损害,现在俄罗斯的日用品确实在涨价,时间长了,老百姓也不会高兴。难道西方就不受影响吗?当然受影响,很多向俄罗斯出口产品的公司,需要找别的出路,是不是也会导致一些企业破产,一些工人失业?现在的世界是联系特别紧密的世界。这种制裁与反制裁,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硬碰硬地持续下去,与世界潮流不相符合,对人类社会没有好的影响。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