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多蒙古族大学生于5月2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的政府大楼前举行示威抗议后,中国的民族矛盾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的民族冲突事件,如2008 年3月拉萨的骚乱,2009年7月乌鲁姆齐的大规模维吾尔族人攻击汉人的流血惨案。

现在多年来民族关系相对和谐的内蒙古又发生了蒙古人抗议汉人不尊重他们的权利的突发事件,这表明民族矛盾已成为影响中国国内政治稳定的一个重大因素。

中国目前的民族政策是否该改革也因此成了一个议题。在讨论中国该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时,我们不妨看一下其他多民族国家的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民族问题可能是最难解决的政治问题。这一问题牵涉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文化权利或政治权力。它的核心是国家认同。由于国家认同基本上是纯主观的概念,仅改变客观因素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通过改变少数民族的客观环境,民族矛盾虽然不能根除,但能得到控制。

他国做法,可否借鉴?

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在缓和与控制民族冲突各种不同的政策和手段。但大部分都不太有效。

同化 – 这一政策旨促成民族之间的文化统一(尤其是语言的统一)。另外,少数民族的宗教自由在这一政策下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同化政策成功的实例并不多。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不仅需要通过政治高压来实施,而且效果会适得其反。同化政策使少数民族对他们的文化传统更珍惜,同时他们的抵抗意识会更强。

吸纳精英 – 占统治地位的多数民族通过各种方式把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吸纳进政府及社会精英集团。这些精英帮助多数民族统治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事务。这一手段会为民族自治提供有限的合法性。但是,这些被吸纳的少数民族精英分子往往缺乏真正的决策权,同时他们又没有群众基础。一旦出现危机,他们能起的作用很有限。他们对多数民族的忠诚亦不可靠。

经济发展 – 一般来说,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因此,中央政府会认为通过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可以促进民族和谐。但是这一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是经济发展不一定会给少数民族的企业家和劳工带来真正的优惠。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大批的其他民族的企业家和商业性移民,这些外来人员往往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他们会拿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处的大头。这一现象反而会激化民族矛盾。二是经济发展并不会使少数民族对多数民族感恩;在他们眼光里,多数民族欠他们的债很多,所以中央政府增加投资和财政开支是理所当然的。这并不是说经济开发无效。但仅仅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是行不通的。

检讨政策,时间已到

联邦制和权力共享 – 这一制度在民主国家采用的比较多。它的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族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体制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力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享有真正的决策权。由于他们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他们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央层面,这一体制又按比例给各少数民族分配中央政府不同部门的官位,达到权力共享的目的。但这一体制并不完美。它最大的问题是有些较小的民族在这一体制下并不能有自己的自治州或自治区,因此他们会要求改变现状,这就会使这一体制“碎片化。”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的民族政策,很明显,目前北京依靠的主要是三个支柱:政治上高压维稳,经济上高速发展,少数民族精英的吸纳和汉族干部支援互补。根据近年来中国频频发生的民族冲突事件来看,检讨和调整这一民族政策的时机似乎已到。

(BBC)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