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出生诗群心浮气躁、眼花缭乱的写作氛围中,陈家坪是格外耐心、自觉和沉静的一个,是不露声色的一个例外。陈家坪不属于诗人中才华横溢的一类,但绝对是一个清醒的修正者和献身者,缓慢的螺旋型上升的诗人,这样的诗人使我们对他的后劲和前景抱有信心。他语调平缓、诚恳,有点自言自语,目光清澈,略带忧伤,对朋友的精神品质格外敏感,而他过分的削瘦总令人牵肠挂肚,暗自担忧。陈家坪的天真常使我大吃一惊,他在《未完稿》中写道:“我一辈子讨厌吃饭,如果可以选择死亡方式,我宁愿饿死。”他患了物质厌食症,于是走向精神的暴食暴饮。他的偏执表现为克制,他的疯狂显现为沉静,他的享乐主义基于严格的精神自律,一种瘦修士般的苦行主义。近十年来,陈家坪居无定所,漂泊不定,先后在重庆、乌鲁木齐、北京生活过,在地域上跨越了南方、北方和西部,然而空间观念似乎并未影响到他,也未能有效地浸润他的语言,并在诗中呈现丰富和异质。严格来说,尽管陈家坪总是走向远方,但一直未能走出童年和出生的村庄。他是一个时间中的诗人,在内心建立起了发展和完善自己的隐秘轨道,一个诗意的自足的天地。
——沈苇:血脉与记忆(2002.1.25)
我一直记得陈家坪曾经给我讲过他自己要写的一篇小说,他试图写一个离家出走的失踪者。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大确切了,似乎是说一个年轻人有一天突然离开自己的家人,很多年之后又莫名其妙地回来,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家里已经没有他存在的位置,最后他还是再次消失了。这就好比是一个死去复活的人,以幽灵的形态再次返回,却无法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对话者,因为他已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
我想陈家坪说的是他自己,不仅仅是现实中的自己,而是一种他自己也在期待的诗歌的生命状态!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把陈家坪当作一个失踪者,甚至,我渐渐把我自己也当作一个失踪者。作为失踪者,我们在彼此寻找。
从一个重庆西南最偏僻的乡村到北京这座大都市,对于传记意义上的诗人而言,这是双重的失踪:一方面,不再可能返回到以前的农村。随着母亲的去世,早先喂养生命的宁静也彻底消失了,“没有一种温暖,能消除荒凉”,只能带着荒凉的眼神凝视日后的世界。对于乡村,他无疑已经是一个失踪者。另一方面,进入北京之后,在这个硕大无比的城市,他也是一个失踪者,一个在城市走失的孤独的个体。
——夏可君:《失踪者的诗学》
在诗歌写作的谱系学上,陈家坪应该属于“个人叙事”这一脉。这并不意外,陈家坪七零年生人,学徒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70后”时彦俊杰甚多,家坪能独树一帜,不在声调的高昂、观念的煊赫,而在于掌握了朴素的技巧。就拿他的个人叙事来说,他特别地表现出一种沉浸的工夫,因而格外感人。
我想,其中的原因,还不在于单纯的叙事而在于个人的感情投入,抑或“叙事”只是一种投影,能于叙事之外,使人感受到更高力量的存在。“劳动与爱情”和“死亡与灵魂”就是其主题式的显现。还有一个隐约闪现的主题“历史与记忆”——家坪“死亡与灵魂”表现的深刻压制了这一点。这似乎不是家坪个人才有的问题,而是“个人叙事”的根本困境。我这样说,是因为对家坪《未完稿》、《人工湖》、《空城》(这些都是处理“历史与记忆”、庞大的“集体性经验”的,《人工湖》甚至写到了“共和国”前三十年的经验)总有不能满足的感觉。
——王东东:《变迁的学问,或一种诗意的限制》(2011.3)
陈家坪把国家拴在了狗的旁边,或者把狗拴在了国家的旁边,国家比狗还要饥饿,狗比国家还要忠诚,这只狗是那只我踢开的“含满怨恨”的狗(《小狗》),还是我的“野性疯狂”之后的背向着主人的“狗的吼叫”(《兽》),不得而知,总之在陈家坪的诗歌里,主体总是像被一个庞大的集体语境囚禁的“困兽”,这个集体语境也许是国家,也许是时代,也许是故乡、村庄、乡民,也许是父亲、妈妈、祖祖、幺爷爷,也许是光棍、贫穷者、捡煤人、剃头匠、拾垃圾者……或者干脆是那么“一群人”:“他们正和世界彼此遗忘”(《一群人》)。但是,陈家坪显然无法遗忘这群人,他被这群人劫掠了,被大地上的“水仙花”劫掠了。1990年代之后,诗人与现实的对峙更为明确,也更加“无的放矢”,放弃对大地、家园的寻找与承担会让诗歌失去方向、重量与道德感,但一切责任感的培育却最终遭受失重的悖谬。国家、人民、政府,被寄希望于成为大地上的“水仙花”,我们总是梦想在这些政治化的共同体中寻找温暖和“善意的手”(齐格蒙特?鲍曼),但它们却经常扮演“黑色的马队”。陈家坪无疑带有传统知识者的敏感与理想,但无疑,在1990年代后的公共语境中饱受挫折与“羞辱”,所以他像是一个愤懑的“困兽”,试图拯救什么,却又总是把自己放到需要拯救的位置;诗歌漫溢着希冀、关怀、失望、愤怒乃至咒骂的混合物(如《愤怒》、《告诫》、《伸缩》、《控诉》等),抒情遭遇的极端化倾向经常把诗歌导向一种现实的“深渊”,在这个“深渊”里唯有黑暗、死亡和恐惧,没有海德格尔的“敞开”与“澄明”。
——何同彬:《“大地”的囚徒》
陈家坪,本名陈勇,1970年4月出生于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开始写诗,做过建筑工、工厂工人、打字员,文学杂志编辑,报社记者,画廊总编,创办学术网站。1997年,与廖亦武、汪建辉、蒋浩、蒋骥一起创办民刊《知识分子》。2011年出版诗集《吊水浒》。2014年,与王东东、张光昕、李浩、苏琦、张杭、江汀、昆鸟、戴潍娜共同发起北京青年诗会,进行系列诗歌交流活动。
文章来源:陈家坪微信公众号“批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