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私房菜台湾结合书店与餐馆的纪州庵文学森林推出系列「作家私房菜」 。(夏小华摄影)

在台湾,结合书店与餐馆的纪州庵文学森林,推出系列「作家私房菜」,八十七岁作家、擅于描写军旅散文的张拓芜,贡献出为爱子、为文友精心熬煮的牛肉面,结果红到了对岸。张拓芜却感伤提起,当年经常一起吃牛肉面的六位文坛挚友,而今只剩他一个了。

在台湾,纪州庵文学森林推出系列「作家私房菜」,其中「张拓芜的老友牌牛肉面」,背后藏有浓浓的父爱与真挚的友谊,连海峡对岸的作家、陆客,都慕名到访,指定要吃这碗「张拓芜牛肉面」。

被形容从「枪杆到笔杆」的作家张拓芜,早年跟着军队从中国大陆到台湾,四十多岁中风之后,挺着半残的身躯开始创作散文,他的成名作「代马输卒手记」,就是以他三十年军旅生涯,二次大战、国共战争为背景,描述当时「以人代马」、一群小兵扛炮作战的军中岁月。

张拓芜一手好厨艺,是从妻子离家后,独自养大儿子所练就的,连带受惠的,则是他文坛的一票好友,他自述最多曾有二十六位文友挤进他家吃他烧的菜,有的人没位子还站着,最后靠作家三毛临时到外面买了纸盘,这才让大伙能安然地享受大餐。

怂恿八十七岁的张拓芜,传授独门作法,将这碗「张家牛肉面」端上纪州庵小餐馆的馆长封德屏提到:「那时候他太太不在嘛,他就一个人抚养他儿子,他儿子是住校,他去看他儿子的时候,周六、周日,他就看到别的父母都送了大包小包的菜,他等于是单亲家庭,就他一个人,他就觉得我去看我儿子不能够空手啊,我也要带一些,所以他这红烧牛肉面也是煮给他儿子吃的。」

封德屏还说:「一位作家周梦蝶喜欢吃,周梦蝶牙齿不好,所以肉要炖的很烂,张老师又坚持是黄牛肉,用他独特的酱料,他为了周梦蝶喜欢吃牛肉面,到各地去跟很多高手学,就研发出他自己这一套。」

封德屏谈到,有时候周梦蝶会打电话给他,说好久没有吃你的牛肉面,张拓芜就说,那我来做好了,而牛肉面一做就做一锅嘛,就再邀一些朋友一块儿来享受,所以这碗牛肉面,已经不是单纯的牛肉面,包含著作家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滋味特别。封德屏说:「台北牛肉面,大大小小几百家,应该没有一家有作家牛肉面,这碗面包含着沧桑、友谊跟人生,这牛肉面价值可超值。」

「张拓芜牛肉面」,滋味有何不同?作家廖玉蕙笑说:「有张拓芜老师的精神在里头,那种感觉就是,第一个,都是我们的文友嘛,那写文章的人会做菜,本身就是非常厉害的事,他的味道,并不是很夸张的那种,好像靠辣啊、靠什么来补续他的面,是真实、道道地地、那种很扎实的,我觉得吃起来就是很爽口、不华丽,跟他的文章一样!」

张拓芜接受本台访问时害羞地说:「牛肉面啊,很惭愧,其实也是自己做给自己吃啦,封总编跟我说,你的牛肉面可以端出来了吧!」他说:「就是慢慢地研究出来的,因为我爱吃牛肉,我儿子也爱吃牛肉,每次他放假回家,公家伙食没有什么晕菜,回家来就慰劳他!烧一锅牛肉面,他看着爸爸这么烧,也自己烧,他现在烧的,也不错啦!」

谈起他牛肉面烧的好吃的诀窍,张拓芜说:「就是用牛腩,靠近肚子的,有肥有瘦,那种牛肉,那个烧啊,我要先炒一遍,各种酱,蕃茄酱啊、沙茶酱啊,烧的很热的锅,炒一遍,炒一遍再倒水、倒满锅,然后再慢慢煨,这肉煨烂啊,水也干了,所以没有什么汤。」他还说:「我那个牛肉到口即化,一般要烧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吃牛肉面的汤是另外一锅煮,以牛大骨、放入生姜慢慢熬。
纪州庵要打出作家的名号,推出作家的私房菜,厨师得先到作家观摩、学习,再邀作家到纪州庵「监工」、「试吃」个三、四次,才能开卖。被问到纪州庵厨房烧出的「张拓芜牛肉面」,跟他烧的味道像不像?张拓芜说:「差不多,但是这个我的肉,我买的是北港的台湾土牛肉,那个肉太贵了,煮一碗给自己吃、给朋友吃,可以,这要卖啊,一碗要六百块,太贵了!」

回想年轻时在军中,穷苦到连牛肉面都吃不起,张拓芜不免感叹:「想起蒋中正还是恨」,他透露,那时要唱「蒋公纪念歌」,他开口,却不唱,以示抗议,别人若问起,他就称自己嗓子哑了、没声音了。而听到纪州庵的馆长说起海峡对岸有客人慕名到访,就为了吃张拓芜牛肉面,张拓芜惊讶地说:「哎呀,我不知大陆也有人知道我这牛肉面!」

特约记者夏小华 (责编:胡汉强)

来源: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