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江绪林留下的不只是忧伤的悲剧,或者说这悲剧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启迪,命运是这个世俗时代的一个偏执却不容忽视的精神判词,也是横陈在求真向善的理想主义者面前的一个硕大问号。

看到“华师大青年学者江绪林自杀身亡”新闻,好似寒冬触静电不是滋味。还是在2002年9月初阅览了江绪林读《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和《这个世界会好吗》札记,激动得写下《生命厚度人之灵性》读后感,被上线到2002年9月6日《共识网》和大家分享。而那时却忽略了对江绪林年龄、职业和所在单位的追寻。现在从江的同事华东师大教授刘擎的悼文:追忆与启迪——江绪林博士里,对他的生平事迹才有所了解,加深了对这位“精神楷模”的崇敬!而今耄耋之年的我却比小江年长了近40岁,真可谓学而时习之、“子教三娘”矣。

江的读书扎记,最感动我的是一不人云亦已云,视野独特;二是内涵丰富,旁征博引;三是饱含激情,文采动人。特别是在臧否人物尺度是什么?绪林说:“我不太相信历史的基调完全是权力及暴力式的展开,更不相信历史应该是对这种低俗权力的记录。”江还说,阅读了《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心里就豁然开朗了,直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伟大的书。在梁漱溟的口述中,出现了毛泽东的更为复杂的图景。首先,梁漱溟说,“最伟大的中国人物恐怕还是毛泽东。理由有二:其一、毛泽东没有任何凭借,十五六岁还在韶山乡里种地,光身一人创造了一个新中国,是真正的雄才大略;其二,梁漱溟在四九年在重庆接触过解放军,发现在四野(林彪)、一野(彭德怀)和二野(刘伯承)部队间有冲突和摩擦,特别只有林彪的部队装备精良,而其它部队则很穷,还很担心共产党军队天下未定就开始内部争夺了,但事实上毛泽东却把军队治理得服服帖帖。

其次,梁漱溟对后期毛泽东的过失也是洞若观火,虽轻描淡写却切中肯綮。“什么事儿都揽在他手头。到了晚年就不行,到了晚年人就糊涂了。这个时候旁人没法救,因为他的威望太高及大了。那个‘四人帮’实际上还是他引出来的。…毛主席的话就是法制、大家都在被动,几乎就是他一个人在那儿动。大家跟着走…”这里梁漱溟对毛泽东的勾勒虽然远远没有《红太阳是看样升起的》那么细致,却是一个更丰满而有厚度很多的形象。

“绪林是现代学院中的一枚‘珍稀植物’,珍贵而稀少,却在一个早春的寒夜骤然夭折,这让我们无比痛惜。这枚植物又是孤独和忧郁的,格外需要温情与关爱。”刘擎道出了人们缅怀江绪林的沉痛心情。从江绪林留下的不只是忧伤的悲剧,或者说这悲剧本身蕴涵着丰厚的启迪,命运是这个世俗时代的一个偏执却不容忽视的精神判词,也是横陈在求真向善的理想主义者面前的一个硕大问号。

来源:共识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