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务必统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是语言文字统一的。联邦德国跟多年以前的东德、跟瑞士和奥地利,乃至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都尽量保持德语语文的一致。在1998-2005年的德文改革中,德国语言学家、辞书专家和出版家凡是讨论文字改革的事务都召请邻国的同行们一起,共同商议,互致信息。可是中国的语文却出现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国两字。所谓繁体字和简化字。有人说现在台湾人离心倾向越来越大,不愿意跟大陆统一,文字只能延后再说。此话无理。瑞士和奥地利跟德国并没有行政上的统一,但是语文方面却非常注意协调和统一,(方言略有差别,但是文字是统一的)。再看英美加澳等国都是行政独立的国家,却保持了语文高度的统一。一国两字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主持的简化运动造成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占领中国全境,却强行推进秉承列宁意旨的汉字简化方案。没有科学试点和广泛讨论起必要性和可行性,仓促下令全国立即推行,开创了两岸三地一国两字的先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简化字对于汉字的电脑信息化毫无助益,也不符合认知心理学的chunk理论,也就是说,减少偏旁内的笔划,其实无助于加速认字,马和馬,减少了几笔,对于熟悉汉字边旁的大脑来说加工速度不变。依据这个简单的chunk原理,简化字总表第三表1754个字(占总表78,4%),以及第一第二表中的偏旁简化字都失去了意义。简化字方案吸收了一部分约定俗成的行草简字,专尽长兴书等等,但是却废除了大量同等地位的行草简字,如明格事得有等等,这些字如用行草来写也很快,可是都作为不规范写法不准使用了。实际上反而减低了全国人民的书写效率。信息学告诉我们,信息量越大,认知越方便。简化字减少笔划,造成了更多的形似汉字,如厂广-廠廣、泸沪-瀘滬、远运-遠運、从丛-從叢、汇江-匯江、仑仓-侖倉、厉历-厲歷、义叉-義叉、风凤-風鳳、归旧-歸舊、设没-設沒、划刬-劃刬、处外-處外等等。反而增加了扫盲和识字的困难。例如:本店设有充电装置/本店没有充电装置。非常容易看错。设法修理和没法修理;当时设想过的方案和当时没想过的方案;意义相差很大。

简化字是通过反右派政治运动强制推行的。反对文字改革是全国第一号大右派章伯钧先生的第五大罪状,在全国人大受到批判。有谁还敢对简化字说三道四?现在所谓简化字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宣传说法经不起科学的检验,大陆的小学跟港台一样依然是六年。扫盲也远比台湾滞后多年。现在中国当局拒不承认简化字的弊端,继续坚持早年的宣传口径,未来总归难逃历史的追问。两岸三地的语文终将逐渐统一,(行政不统一,语文也要统一)。非仅两岸统一,而且从信息化数字化的全球化角度来看,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汉字也将协调统一,对过于繁难的汉字进行适当优化,然后废止各国的简化字,统一正体印刷体和行草书写体,方便交流,沟通古今,跨越两岸,驰骋网络,创造汉字的新时代。

转换不对应的百字障碍

德国历史上也发生过语文字体转换的问题。直到纳粹时期,德国的印刷字体还沿用了西欧的哥特体Gothic Franktur。

所以纳粹以前的许多德文著作不容易阅读,好比是“繁体字”。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往往作为艺术性的标题用字。最典型的就是法兰克福汇报的报头,古色古香,韵味十足。不过,哥特体跟现在的德文字母还是一一相对的。所以简繁转换不发生严重的问题。纳粹覆灭以后,德国通用拉丁字母,过渡很平稳。

汉字的简繁转换一部分是不一一对应的。所以即使现在实现了电脑中文输入,可是简繁自动转换依然没有实现的可能。其中到底有多少字是不能一一对应的呢?香港救救繁体字书虫小组在网上提出了96字。我再作增减,刚好是100字。称为简繁转换百字障碍:

擺板表别才厂冲丑出当淀冬斗恶发范丰复干谷刮合后胡划回汇夥获几家姜借尽卷克困适累里历帘了霉蒙弥面蔑万辟朴仆千签纤秋曲舍沈胜松苏台坛团系咸向吁须旋么叶佣游于余郁御愿云芸脏折征症只致制钟朱著术筑准凶岳挽涂(付)

这一百个字在转换成繁体时,必须根据上下文含义选取不同的繁体字。这是怎么造成的呢?原因是在实行简化的时候,采取了同音归并的手段,导致同一个简化字担负了两个或更多繁体字的职责。比如,头发的髪和发展的發,简化的时候归并为发。这两个字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且连声调都不同,髪是去声,發是阴平。髪是名词,不仅指毛髪,而且又是一种古典的微长度单位:十髪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上海著名画家取名程十髪体现了这种文化的机趣。简化成发,等同于發,发展发育发财发家,完全失去了韵味。战斗的鬥和升斗的斗,本来也是风马牛不相及。把鬥和斗归併在一起,其实声调也不同,含义更无关联。再看丑角的丑,净旦生丑之一,原本是戏剧中的一种角色,诙谐、幽默,最善插科打诨。简化时将醜陋的醜归并在一起。导致了对丑角的误解。

另外,当(當和噹),困(睏),朱(硃)这类归并实在是多此一举。噹是象声词,使用不会很多,口字旁正是象声词的标志。睏和困,只差一个目字旁,却很形象,犯睏的样子,就是眼睛的无神。硃是一种矿石,非常用字,石字旁也是矿石的标记,减省这个偏旁,所为何来!其余冬咚、恶噁、曲粬等都是这种情况。
常用字中,表分别为表和錶。仪表,指风度气质神态;或指水电消耗记录仪器;外表、表面、表示、表明、表态、表姐……,手錶、怀錶、钟錶。金字旁专指钟錶。

复可能转换成復和複。一個雙人旁,一個衣字旁。雙人復,是又和再的意思,恢復、死灰復燃、故態復萌,復活、復旦、復員、復明、復習、復辟、復興、復職、復興……衣字旁,是重複的意思,與單數相對的,複印、複雜、複合詞、複句。

后转换成繁体,一个是皇后的后,另一个是後来的後。后是帝王之妻,皇后、太后、后妃、皇天后土;後是方位词,後门、後宫、後天、将门之後。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中“後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绝不包括皇后,而是指後宫里三千嫔妃。皇后住在正宫,东宫或者西宫,而不住在後宫。

干的转换比较繁琐。1.乾的意思是不潮湿。乾净、乾脆、乾糧、肉乾、饼乾……;2.幹是做事或主幹。能幹、苦幹加巧幹、幹活,幹部、基幹民兵、樹幹、3. 干是涉入、搅动的意思,干预、干涉、干扰、不相干,杜甫诗《兵车行》云: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的干是到达直入的意思。4. 乾,又是乾坤的乾。乾隆皇帝的乾。不能写作干。

历,有两个可能。1. 歷,从止,通趾,就是脚步,象征走过的历程。歷史、经歷、简歷、歷时……,曆,从日,表示时间。2. 曆法、日曆、歷算、皇曆、挂曆、台曆

脏,本来是心臟的臟简化字。可是骯髒的髒也被简化成这样。结果两个互不相干的简化字合二而一。1.心臟,臟器、内臟、五臟六腑;2. 骯髒、髒话、髒活、髒衣服、髒手……

制,也分两种。1.表示系统、法度和强行贯彻,制度、制止、制服、制约、强制、控制、法制……;2. 表示生产和完成,从衣。製造、製取、製備、製作、監製、研製。

准,1.在允许、同意的意义上本来就是准。批准、核准、准允、准予、核准,表示非正式接近的意义时也写作准,例如准难民、准新娘、准将。2. 作为正确和依据的法则,或者预备之意,写作準。標準,水準、準繩,準確、基準、準時、準則、準能,準星、準頭、準成、準備。

游和遊,本来是有分工的。简化时砍去了走之旁的,独留一个三点水的。1. 游泳、游水、潜游,2.遊行、遊兴、傲遊、旅遊、畅遊。遨遊太空,宇宙空间根本没有水,用三点水的游,很不合乎逻辑。

钟,转换成繁体也有两种可能。1. 是金属制造的鐘。通常是鐘錶的鐘;也指庙堂或宫廷中的鐘鼎之鐘。鐘樓、鐘擺、鐘錶、鐘鼎、警鐘、銅鐘、鐘聲、鐘鼓;2. 除了酒盅和粟鍾兩種器皿之外,都是聚集和集中的意思:石鍾乳、一見鍾情、情有獨鍾、鍾愛、鍾靈毓秀,3.其余是姓氏,鍾、鍾離。

同音归并的缺憾

以上介绍的都是汉字简化中同音替换的结果。汉语跟其他民族的语言相比,语音比较简单,单词多为单音词或者双音词,辨义的功能不能完全由发音来承担,(部分由声调来承担),还需要让字形承担一部分。所以废除汉字的设想至今不可能实现。语文是不是要不断简化?是否需要牺牲文学语言精微准确的表达去屈就低层次的文化普及?文學老人巴金先生提倡讲真话,他有很简要的回答:“我不会再说烧掉线装书的蠢话了。……语言文字只要是属于活的民族,它总是要不断发展,变得复杂,变得丰富,目的是为了更准确,更优美地表达人们的复杂思想,决不会越来越简化,只是为了使它变为简单易学。”《随想录》第四百页。文化断层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慈禧太後”“鬆樹”“干细胞”等错字经常出现在电视剧和电影中。1949年十月后出生的同胞基本没有学习繁体字的经历,多不了解繁体字不搞同音替代有什么好处,不懂得繁体字修辞和描述的准确性,排印文史论文及其引证的科学性,也不知道简化字行书楷化破坏了书法之整体美、风格美的弊端,反而以为减少几个笔画就是“科学和进步”。香港的大专学生阅读大陆机关在港印刷的公文告示,虽然也印成繁体字,可是对换错字连篇,笑话百出,自然觉得大陆公务员文化水平低下。其实相当冤枉。这些大陆出身的中青年官员从来没有经历过繁体字训练,完全不了解繁体字的准确和精微,更无法理解到底转换错别字是怎么回事。语文应该统一,集约化数字化,同时还要精微准确高雅。我们怎样才能吸引人家跟我们统一呢?识繁写简,也就是回复正体汉字(规范印刷体)的地位,允许继续书写简化字(并逐渐优化为规范化汉字书写体),是中国消除一国两字荒谬现象的科学出路。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