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中国1摘要
毕来德致力批判的,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决定论」;而这正是理解今天中国的钥匙,因为今天的所谓「中国模式」,就是用所谓的「经济理性」压制其他理性的发展,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来自「经济理性」的无限扩张,而毕来德抓住了中国问题的最关键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沉默,原因就在於此:除了经济理性,在其他方面,无话可说。

去年10月,无境文化公司推出了一本关於中国问题的小册子:《沉默的中国》,作者毕来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是瑞士专攻中国思想史的学者,退休前长期在日内瓦大学任教,早年以研究庄子成名。最近则转向从宏观角度,以历史为轴线,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这本《沉默的中国》由3篇文章组成,主打毕来德讨论当代世界史发展历程,与中国在其中的关系:《沉默的中国》。另一篇是他从斯宾诺莎的理论出发,反观中国历史的论文,此外附有他2012年5月21日在巴黎法兰西人文科学院的一次讲座。全书127页,书很薄,但思想深度很「厚」;这本难得不从现实政治和经济,而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讨论,让我们对今天的中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wikipedia毕来德在《沉默的中国》中,开宗明义地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我坚信在这个世界上,要理解现在,就必须把这个现在看作是历史的一个时段。」这当然不是毕来德独特的研究方法,西方很多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包括刚刚去世的哈佛大学孔飞力(Philip A. Kuhn)教授,以及我极为推崇的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都是在梳理中国近代发展史的过程中,理解当今中国的样貌。

但是毕来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於,这里他所说的「历史」,不像孔飞力和史华慈他们那样,是孔子时期的中国思想发展或者晚清地方政府角色的演变;毕来德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批判性反思的框架下。用他自己的话话说,就是「主张打破中国在本质上『他异性』(注1)这个迷思,假定人类共同经验中存有本质上的一致性,然後由此出发,试图理解我们研究的现实中国。」这在一片喧嚣的「中国特殊国情论」的氛围中,显得特立独行,因而更加引人入胜。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毕来德书中的主要观点。在他的理论中,核心的关键词就是「连锁反应」。在他看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发生了一种「失控的连锁反应」,在世界史发展上可以分为7个阶段:

世界史发展上可以分为7个阶段
制图:叶菀菱

在毕来德看来,中国今天的发展,或者说「崛起」,应当就是这7个阶段发展的框架下的自然结果。毕来德致力批判的,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决定论」;这正是理解今天中国的钥匙,因为今天所谓的「中国模式」,就是用「经济理性」压制其他理性的发展,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来自「经济理性」的无限扩张,而毕来德抓住了中国最关键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沉默,原因就在於此:除了经济理性,在其他方面,无话可说。

不管是对经济理性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还是对於中国今天的「沉默」,毕来德的观点似乎都是比较悲观的。这样的判断虽然悲观,却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实并非态度悲观,而是想努力做到清醒。」

在我看来,毕来德对於「中国的沉默」解释得非常精彩,富有历史性和哲理性的思考特色,但并不完整;他的论述充满了对历史的理解,却缺乏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理解。此外,他对中国历史的说明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限於篇幅,本文的下半部分,将谈谈我对「中国的沉默」的解释,并对毕来德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

注1:他异性,为「与其他本体不同的特殊性」。

来源:王丹的书架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