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个星期出版一本书已不是难事。而随着出版周期的缩短,图书的生命周期也随之大大缩短。一本书在书店书架上停留的时间有多长?虽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权威数据,但以业内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两个月左右。两个月什么概念?可能一本书还没通过发行与读者见面,就将“投身”造纸厂化浆,或者跻身“特价书”甩卖的行列。

导致图书“易碎”的原因很多,但不能否认,出版界的浮躁、短视也是直接的“驱动力”。

新闻拉着出版走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闻显示出对出版业越来越强的拉动作用:一是选题上的拉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各种披露事件“真相”的相关书就会蜂拥而至。比如,戴安娜车祸身亡后,半个月内就有六七种关于戴安娜的书出来;著名港星张国荣的那一跳,又跳出了17种怀念张国荣的图书……而另一个拉动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带动相关的图书出版,比如SARS、禽流感的爆发,带来了医学保健书的畅销;伊拉克战争拉动了兵器图书的畅销等等。

不仅如此,一些文艺图书的创作也因糅进了诸多新闻要素而派生出一个评论界颇有争议的全新品种———“即时小说”。

资源跟着网络走

这两年,网络文学也成了出版界着力挖掘的一个出版资源。只要在网上走红、点击率高的作品,一般都会被出版社相中,从网络走向传统的纸质出版物。这其中当然不乏优秀的作品,比如号称“第一部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有时下正热的《双面胶》等等。但不能否认,也有鱼目混珠之作。

出版社的热衷和竞相追逐,自然又“催生”了越来越多网络作品的诞生。一位网络写手曾开玩笑地说:写网络作品不怕不出,就怕不红。你出我出大家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的过剩,自是在所难免。

灵感追着娱乐走

时下,出版与娱乐也是“非常接近”。比如,很多编辑把选题的灵感锁定在娱乐界。屈指算来,演艺界的大大小小明星、主持人,几乎已被出版社一网打尽,且有的还在“培育”潜在明星“写手”;再则,影视书也是出版社追逐的热点。比如先电影而推出的《艺伎回忆录》、《无极》小说版等等,有的为影视先期造势,有的与影视中期互动,影视与图书互惠互利。

此外,娱乐界发生的各种“事件”也让出版界及时“跟进”。比如“超女”的走红,各种版本的“超女书”便迅速占领书店的书架。这些书的生命周期有多长,自是显而易见的。

速朽图书制造泡沫

图书强调“即时”的时效性,拉近了图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但同时也因“时过境迁”而快速“失效”。

有关人士提出,近年来,中国书业每年推出的图书新品种逐年上升。目前,中国出版业的年出版图书种类超过了15万种,但是真正在读者的视线及书架上长时间停留的图书,除了工具书,其它是少之又少。

在刚结束的二渠道春季订货会上,大量特价图书的出现,便传递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越来越多“速朽”书的出现,不仅导致了库存的大量积压,浪费了资源,也挤占了新书的生存空间。应该看到,这已经成为中国出版发展进程中难以跨越的深渊。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