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乌克兰举行独立公投时,有92.3%的选民支持脱离苏联,成立独立国家。自2014年起,乌克兰危机逐步升级,克里米亚公投加入俄罗斯联邦、东南部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则各自成立了独立共和国。乌克兰从原先的统一共识发展到现在的严重分歧,不过二十余年。更复杂的是,乌克兰危机在今天早已跨出本土,成了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争夺利益和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一个角力场。在俄罗斯历史与文化研究专家闻一看来,“乌克兰危机”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未来会充满变数。以下是闻一接受腾讯思享会的独家专访:

1991年乌克兰的独立公投是真正民意的表达

腾讯思享会:今天乌克兰国内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状况,回顾它在1991年独立公投时多达92.3%的选民支持,会感觉到巨大的反差。当时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统一的国家共识?

闻一:1991年的乌克兰公投,背景比较特殊,有历史因素在里头。因为当时从叶利钦开始,整个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都在公投,而且公投的趋势就是我要脱离苏联。根本原因是苏联体制历经70年,并没有让加盟共和国的老百姓心悦诚服地承认苏联是自己的祖国,苏联虽然军事工业很强大,但是其它方面存在一系列严重问题,人民生活没得到政府所许诺的改善,所以民心不稳,社会动荡。

苏联解体前夕的公投,首创者是叶利钦,这意味着俄罗斯联邦也不愿意再继续待在苏联了。一来,当时苏联的威信没有那么高了,一种流传甚广的看法左右着局势的发展:解体不解体不是什么致命的事,没准解体了以后我还能生活得更好。第二点,苏联一贯实行高压政策,对不同思想进行严密的控制,逮捕、监禁和镇压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尤其是“大清洗”,曾经冤杀了很多人,人民也一直没得到真正的“纾解”和“通气”。所以,就这一点来说,乌克兰要公投脱离苏联在当时并不特殊。

对乌克兰来讲特殊的一点在于,十月革命前它从来就没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在沙皇时期,乌克兰臣服于俄国,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是“三位一体”的民族。只是在十月革命后,乌克兰才成为一个国家。而且当时乌克兰名义上虽然是国家了,但实际上它没有独立自主权,一切都还要听从莫斯科的。尽管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时曾说,要给几个加盟共和国联合国的席位,其中包括乌克兰。但总的来讲,乌克兰即使拥有联合国席位,仍是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实际上相当于苏联的一个州,一切都听中央的,乌克兰政府不能独立行事。在苏联中央政府的策略里,加盟共和国在联合国有表决权,只是为了在联合国各项决策时争取票数,而不是为了给乌克兰独立决定外交事务的自由。

我想1991年的乌克兰公投有这么多人赞成独立,是毫无疑问的。当时所有的共和国从苏联退出来,都是一种真正的民意的表达。当然,也不排除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有政治和权力的考量,因为他们最了解苏联体制下加盟共和国和中央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实权,都是由中央决定的,但一旦独立我就成一家之主了。总的来讲,在渴望真正的国家地位和主人公感觉这一点上,他们和老百姓的想法,我想是一致的。

军港、克里米亚和天然气,俄乌争执难解难分

腾讯思享会:那时隔二十多年,乌克兰是如何一步步从原先的共识走到今天的分歧的?俄罗斯的影响和作用何在?

闻一:关于乌克兰1991年的独立公投,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即它宣布独立,实际上是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一起操作的结果,而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苏联中央政府也无法力挽狂澜。叶利钦不仅承认乌克兰共和国,而且承认俄乌的边界。在普京的第一、二个任期内,对乌克兰的国家权力和土地问题也没有提出异议,在法律上双方也有相关条文的规定。那个时候没有解决的问题还不是领土问题,而是塞瓦斯托波尔军港问题。

为什么是军港问题呢?因为塞瓦斯托波尔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一直就是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和司令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一,它是整个俄罗斯南疆的一个哨所;第二,它是苏联时期海上霸权之路的起点。没这个港口,它没法出海呀,而且它出了海以后沿途有好多中转站,从供油、供粮食,到中转站的武器装备维修,非常完备,叙利亚就是其中一站。俄罗斯为什么对叙利亚抓得这么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在军港问题上,当时俄乌双方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塞瓦斯托波尔港的租用问题,多少钱,租多少年。普京当时就说我租用你的港口。既然说租用,可见普京当时承认港口是属于乌克兰的。但在租金要多少这个问题上,双方出现了分歧,乌克兰要得很多,俄罗斯说不能这么多。因为租金问题,之后事情就出现了几重转化。俄罗斯先是声称塞瓦斯托波尔军港是属于自己的,因为俄军在那里打了很多仗,牺牲了很多人;之后克里米亚的问题也因此一步步演变成了领土问题。历史上,克里米亚一直是被俄国、土耳其、波斯互相争夺的,所以不能说自古就是俄罗斯的领土,但俄罗斯现政府认为当年赫鲁晓夫将克里米亚转划给乌克兰是不合法的,是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

事实上,尽管赫鲁晓夫是乌克兰出生的,但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在当时主要还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因为克里米亚和乌克兰的土地是连着的,尤其是在克里米亚的北部,多是盐碱地,用水、用电比较困难,所以赫鲁晓夫就想开运河把乌克兰南部的水运到克里米亚,推动克里米亚发展,这是其一;其二,赫鲁晓夫是通过合法的法律手续把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征询了克里米亚和乌克兰双方的意见,而且还通过了最高苏维埃,最后以法律手续完成的。所以,现在俄罗斯政府说这是赫鲁晓夫个人的独断专横是解释不通的,可是整个苏联时期,哪一条法律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成文的呢?你要是不承认赫鲁晓夫的这个立法,那整个苏联的立法都可以以同样的理由来加以否定。

俄罗斯对乌克兰态度的转变,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年苏联解体的时候,不仅俄罗斯普通民众,连领导人都没有认为失去乌克兰的后果究竟有多严重,后来才意识到失去乌克兰太可惜了。因为苏联时期的军事工业重地都在乌克兰,现在乌克兰东南部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共和国”,都是当年斯大林建设苏联工业化的“三线”地区,还有航天基地和最先进的航天技术。而且从地理上看,如果乌克兰真的彻底地和俄罗斯对抗的话,那么俄罗斯的南部边疆就变得很难守。

另外,还有一个天然气的问题,因为俄罗斯37600公里输送天然气的管道都经过乌克兰,也是它向欧洲国家出口天然气的唯一通道。因此,乌克兰土地上的管道事实上就成了俄罗斯天然气的庞大中转站,乌克兰自己在享用这些过境天然气的同时也受这种天然气的控制,因为乌克兰自己土地上的天然气经过苏联时期的开采,已接近枯竭,因此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俄罗斯一直试图用天然气的供应和停供,不仅对乌克兰,也对整个欧洲施加政治压力,保持话语权。但对乌克兰,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些管道在乌克兰也有接收和中转的闸门,作为反报复,乌克兰也可以关闭自己土地上的天然气管道闸门。面对这种“蓝色燃料”之战,欧洲也都在想办法。比如说现在欧盟就挺有意思的,出于经济考虑,俄罗斯可以断了给乌克兰的供气,但不能断了给欧盟供气,可是你把气输到欧盟去了,欧盟支持乌克兰,他就把气反供给乌克兰。这个手段是很多的,所以说那是世界政治的一个大舞台。

俄乌历史关系,既有隔离,又渊源很深

腾讯思享会:从乌克兰内部来看,民族、宗教和文化传统这些因素为何没能有效地凝聚起乌克兰的国家共识?

闻一:俄罗斯国家形式的起源是“基辅罗斯”,关于“基辅罗斯”的争论事关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是否同根同源的问题。但“基辅罗斯”出现的时候,事实上还没有统一的民族,既没有俄罗斯族,也没有乌克兰族,都是些不同的部族和部落。应当说,“基辅罗斯”开始的只是一个民族融合和形成的过程。按照苏联和俄国的史书,直到十五世纪结束蒙古的侵占统治以后,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才最终形成。虽然这两个民族并不像俄罗斯所宣传的那样是“同根同源”的,而是混血再混血的一个过程,但他们确实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第二个是宗教信仰关系。他们信仰的都是基督教,所谓的东正教就是基督教的东方正教的简称。不管有多少种说法,普京赞成弗拉基米尔大公是在克里米亚的赫尔松涅斯接受的洗礼,借此证明那个地方就是俄罗斯的文化基地和文明摇篮,自古就属于俄罗斯。但在弗拉基米尔大公洗礼时,既没有俄罗斯民族,更谈不上俄罗斯国家,而且国教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并不是弗拉基米尔大公一接受东正教,罗斯的居民就瞬间都放弃了之前的多神崇拜,也立马改信了东正教。事实上,基督教在乌克兰地区的传播要比罗斯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早得多,民众改信的过程也是很长的。在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中,文字和语言开始由希腊人传过来,被罗斯土地上所有的民族共同接受和使用。而文字的共同性也促进了文化的共同性,所以俄罗斯和乌克兰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应该是一个特例,从民族、宗教到文化传统,既有隔离,又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

俄罗斯永远不会放弃乌克兰

腾讯思享会:你认为乌克兰具有“雅努斯”两面神的特点,即不仅要面对俄罗斯,还要面对美国和欧盟国家,那如何估量未来乌克兰危机的走向?

闻一:在乌克兰现在的困局中,北约是个因素,美国的干预是个因素。美国和欧盟国家与俄罗斯的争夺乌克兰是个现实因素,但不能把“乌克兰危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于这个现实因素。而现在俄罗斯和美国与北约对乌克兰的争夺,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制度和主义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也不再是当年的社会主义阵营站队,而是国家和地区利益之争,是势力范围之争,只剩下利益。所以,尽管乌克兰问题很复杂,但脉络非常清楚。沿着这个脉络,有些结论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俄罗斯永远不会放弃乌克兰。从西方来讲,包括美国在内,也不可能完全放弃乌克兰,这是一个针对性的对策,所以双方会长期较量下去,乌克兰也会长期处于这种境况。

乌克兰危机现在暂时沉寂下来是因为叙利亚的关系。受西方制裁以后,俄罗斯经济非常困难,走进了僵局。现在,一个美元可以换七十多个卢布,可对于俄罗斯,一美元换不超过三十五个卢布才是正常的,前几年卢布比较稳定的时候就是这个汇率,现在翻了一番,你怎么去保持稳定?俄罗斯之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能源开发,通过供应天然气和石油来赚钱。按照它原定的预算,一桶石油要卖一百美金,后来不行,一桶石油改成八十美金,现在只有四十,预算亏空怎么弥补?其二,俄罗斯习惯于倚靠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来发展,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完全是消耗的工业,产生利润很缓慢。所以,它的机制很难转过来,现在实际上经济的迟缓发展是个十分明显的趋势。

西方是俄罗斯的生命线,东方是后备线

腾讯思享会:在此形势下,怎么看待俄罗斯提出的向东方倾斜的政策?

闻一:俄罗斯说要向东方倾斜,向西伯利亚倾斜。对此,我们要审慎看待。从历史看,俄罗斯从沙皇帝国开始,如果它在西部欧洲发生问题,它肯定要偏向于东方,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二世都曾经有向东方倾斜的政策。事实上,目前俄罗斯的东倾政策,一是为了给迟缓发展的经济寻找一个新的推动力,试图借此将以能源销售型的经济转向现代科技的新经济。另一个是改善与东方各国的关系,以巩固东部地区和东北亚边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是这一方向的首选,但不是唯一之选。第三是在东部工业发展,实力增强之后,再把重点投向西方。

对沙皇也好,对苏联也好,还是对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它生存主要还是依靠西方这条线,它一定要守住西方,因为西方守不住的话,整个俄罗斯就守不住了。我去过那儿,那儿一马平川,没有大山大水,不要说坦克、飞机了,连步兵都能很快推进。所以,西方是它的生命线,东方是它的后备线。它的东倾政策只是因为西方不稳定了,必须从东方寻找力量来加以平衡。要重复的一句话是:俄罗斯的西部边界、欧洲领土是俄罗斯的生命线,所以,由西而东,再由东回西,这是俄罗斯历史之路上的定期来回的发展线路。

民族利益现在是俄罗斯政府处理国际问题的唯一标准,或者说是它的底线。俄罗斯民族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谁触犯了也不行,俄罗斯利益不管在什么地方遭到触犯,俄罗斯都会反击。所以我们判断国际问题,判断政治问题,不仅要从现实看,还要从历史的情况来看,不仅从我们的民族利益看,还要从他民族的民族利益看。综观当今世界格局的重组,唯一的标准就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来源:腾讯思享会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