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12月18日和今年的元月4日,以色列总理沙龙接连两次中风,至今尚未苏醒,医生称他很可能成为“植物人”。这意味着世界又一位军事政治强人政治生涯的结束,标志着以色列政坛沙龙时代的终结。由于巴以冲突在国际政治上具有的特殊意义,沙龙中风的消息已成为当下全球媒体与国际关系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近一二年,在总理任上的沙龙一改昔日强硬姿态,在对巴勒斯坦问题上作出一系列重大让步:支持“中东和平路线图”,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方案,以最快速度撤除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沙龙的这些转变无疑给中东地区走向和平带来新的希望,也证明了他力排众议的勇气和坚定、高效的领导才能。回顾沙龙毁誉参半的一生,后期政治态度的转向也必将会成为他生命中最大的亮点。为此沙龙在国际上大改“屠夫”的恶劣形象,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交口称赞。

为实施新的政治路线,沙龙不得不面对数次危及总理地位的内阁瘫痪,甚至最后宁可丢弃他亲手创立起来的利库德集团也在所不惜,足可以证明他转变的决心。这样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早些年曾经毫不留情地杀戮为数众多的巴勒斯坦难民的好战派,若将他的转变解释为对世界和平的信念或对巴勒斯坦民族的同情,显然是不真实的和矫情的。沙龙的转变是他处在多方压力交点上反复权衡做出的必然选择。

经年的战争使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极不稳定。旅游业本来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战争甚至有时使游人的人数减少50%以上。巴勒斯坦的肉弹策略愈演愈烈,使越来越多的以色列平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社会不安全感增强,市民的精神创伤难以抚平。而且在这种长期的战争中国力消耗巨大,却难看到最终胜利的希望。身为总理的沙龙毕竟与在野时不同,以色列的现实利益也不再仅仅是战争中的民族自豪感而已。

同时,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干预更让沙龙武力征服巴勒斯坦的强硬意志无法实行。在与美国总统布什的十多次磋商中,布什反对以色列继续扩张的明确态度几乎不容反驳。对一个日常生活资源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大国立场势必成为影响其行动的重要钳制力量。以色列《国土报》评价沙龙:“他是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能在不同的现实情况下,为维护以色列的最大利益而做出现实的选择。”

沙龙的政治转型说明:如果政治家并不具备如拉宾那样用良知指引行为的能力,他至少要保有务实和审时度势的理性。否则,责任越重过失就越大,且不说自己身败名裂的危险,倘造成国运国势的动荡和国际上的孤立的局势,到时可能后悔也回天无术了。处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国内和国际的多极制衡对治理和决策都提出新的要求。置身复杂的博弈格局,政治人物们终归独断不得。

有消息称,沙龙卧病前的2005年11月15日,关于他的腐败丑闻的调查已取得实质性突破,以色列特拉维夫地方法庭以为沙龙非法筹集竞选资金为由,判决他的儿子奥马里?沙龙有罪。风云一时也终会有谢幕的时候,对政治家来说,在位时也该多想想身后事才好。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