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甫一面世,即在互联网上激起一片哗然。一方面,文章发表在正牌央媒中青报上,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有关部门”授意;另一方面,除却用力过猛的批判措辞不谈,文章最后将此事和反腐败联系到一起,让人觉得“反腐”在某些人那里已经变成了顶大帽子。

一篇据说是撤稿了“临时顶上”的评论,籍由团中央机关报的平台,引爆了网络话题。

这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元素。最具话题性的无疑是被批判的主角:韩寒。

8月19日,《中国青年报》在9版的《文化周刊》上刊登了一篇署名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副标题是“《后会无期》与韩寒现象”。这篇3000多字的长篇评论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小标题都“咬牙切齿”:

——《后会无期》:遮掩欲望的猥琐青春;

——“天才韩寒”:一个辍学生假造的文化骗局;

——“韩寒”:一个必须清理的反智主义招牌。

从《后会无期》的电影,到尚无定论的“代笔门”,再到韩寒身上“自由公知”的标签,这篇评论堪称近年来对韩寒炮轰的集大成者。其中尤以第一部分对电影的批判最为火爆:

“如此一边倒地压郭挺韩,是这些学广资深的评说者曲意装萌,还是中国电影真的‘烂片无底线、评判无准则’?”“实际上,因为影片根本无所表达,更不会表达,它充斥全片的似是而非、言不及物给这场青春秀涂上了‘青春迷惘’的油彩。”“在这一系列‘韩氏猥琐耍酷’的‘神戏’堆砌下,江河以极度装萌、且脸谱化的表演向观众反复演绎着一个‘博学而迂执’的‘青春偶像’。”

在分析了电影中种种“抄袭”的桥段、“拾人牙慧”的模仿、分裂的猥琐后,肖鹰得出的结论是:“《后会无期》是一部名不副实、逻辑混乱、没有诚意的电影。……江河(电影主角)美梦成真的结局表明:以平凡为色面、以叛逆为标签、以迷惘为情调的‘韩寒青春情怀’,骨子里是一个觊觎名利的梦。”

简而言之一句话:韩寒凭借自己长年积攒的“青春偶像”人气,拍摄了一部烂到连毫无诚意的电影来捞金,还处处为电影包装上理想青春的动人标签。

循此逻辑,要撕下标签,必然要开展对“青春偶像”源头的攻击。肖鹰随即在第二部分“往事重提”,将已在网络上销声匿迹数年的“代笔门”挖掘出来,甚至将韩寒早年成名的事实置于“中国社会上下罹患‘大师渴望症’”的大背景,满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式的不屑。

自然而然地,在第三部分,这位“断续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师从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的肖鹰教授,提出了要清查韩寒身后利益集团的战斗檄文,将此事直接提至“反腐败”的新高度:

“着眼于反腐治国,‘假造天才作家韩寒’的最后查证,不仅将坐实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也当是揭开当代中国文坛腐败盖子的一个关键契机。”

文章甫一面世,即在互联网上激起一片哗然。一方面,文章发表在正牌央媒中青报上,让人怀疑背后是否有“有关部门”授意,掀起批斗“网络公知”的新篇章;另一方面,除却用力过猛的批判措辞不谈,文章最后竟然将此事和反腐败联系到一起,让人觉得“反腐”在某些人那里已经变成了一顶大帽子。

挺韩者展开了对肖鹰和中青报的攻击。文章中“韩寒的回应包括三方面”、下面却出现“其四”的错误成为嘲讽的笑柄,将韩寒和张铁生、黄帅等文革期间的“文盲英雄”相提并论更激起强烈反弹。中青报允许这样充满“阶级斗争”色彩言论的出现,让@石扉客 很是不满:

“兼具党媒喉舌色彩和市场化媒体压力的央媒,基本多少都具有一些神经分裂政症状,这不奇怪。像分裂到中青报这个重症地步的,还是比较少见。”

@十年砍柴 更是评论道:“《后》这个烂片吸金6亿,一次性消费完‘韩’这个符号,动了文坛外许多人奶酪,才是招祸之因”。

更能契合“分裂”这个词的,是8月19日当天中午12点,中青报主办的“中青在线”网站主动刊发了一篇国际关系学院储殷副教授的文章,题为《不要用大字报的方式来倒韩》,直接批评肖鹰的文章对人不对事,倒韩者的“接力质疑”是不体面的批倒搞臭的运动套路。

这种左右互搏式的“危机公关”甚至由中青报的一些知名记者编辑“身体力行”。大V@中青报曹林 在上午就发微博称:“那只是一个普通作者的个人观点,其中很多内容我不认同。我觉得,可以讨论”,并且迅速转发了“中青在线”后来的争鸣文章。

在充斥着低俗谩骂和无谓争吵的时候,《法制晚报》紧急连线了始作俑者。肖鹰在采访中解释了很多人们关注的问题,比如这是他自己报的选题、主动投稿,“没有任何人授意,不要搞‘阴谋论’”,标题完全是他自己所取、编辑未作修改等。

对于为何要把电影批评上升到“大字报”的问题,他自剖思路,表示之所以将“韩寒现象”作为批判其电影作品的切入点,盖因“我们看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我们可以不知道斯比尔伯格是谁,但是看韩寒的电影,首先知道的是韩寒”,“所以我们对韩寒的电影的认知,和韩寒对社会影响的认知,对‘韩寒现象’是不能回避的。”

这和他在与澎湃新闻对话时的内容大致相当。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还提出了自己要站出来说话,是因为“中国批评界无底线的懦弱”,让这些利益集团炮制的烂片走红。

当然,难以自圆其说的一点在于,电影的盈利方式本来就不拘一格,“粉丝电影”就不能赚钱了吗?肖鹰的答复是,这“不仅仅是粉丝电影”,“在电影市场缺少起码的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他们在浑水摸鱼。他们也是利用粉丝、愚弄粉丝、虚造粉丝等等等等。”

澎湃新闻随后祭出了6000字对话韩寒的长文。这篇对话应该是早有备稿,只是一直按下未发。如今抢在这个节点发出来,不仅赚足了眼球,其中韩寒自述的“被人当枪使‘防不胜防’”更可看做某种隔空回应。

今天的热闹争论,让7月2日一则被冷落的新闻重新浮出水面。实名注册为杭州某公司工程师的@司马3忌 曾发微博称:

“今收到上海徐汇法院传票,本人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作者@韩寒 的文学作品《零下一度》,涉嫌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能力虚构了‘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虚假宣传。该民事诉讼案,已定于2014-8-19 下午2:00在徐汇法院公开开庭审理。特此通报,敬请周知。”

@彭晓芸 感慨:缺乏主动权的媒体,“还不如一个起诉韩寒的网友”。

但愿这条法律路径,能为我们分辨出韩寒的“红”与“黑”。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