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这是篇今年四月在台湾一个文学会议上的发言稿,现稍作调整补充发表于此,为方便仍置于专栏名下。所谈虽非小说,但所涉人物都是作家,所举的几个具体事例也可见生动活鲜的人性,无论当事人,还是周边的反应和反响。】

(一)

“文革”以后,大陆出现了一种文化现象:涌现了大量回忆文字,各个领域、各种身份的过来人都开始回顾往事、回首当年。风气所及,连目前四五十岁一代文人也不甘落后而跻身于这一行列。这种现象历几十年而不衰,可谓当代奇观。

究其实,也不奇怪,二十世纪是中国的多事春秋,仅就后半叶五十年而言,就曾发生过“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几乎涉及所有人、尤其是文化知识界的“运动”。事过境迁,自然就有控诉和声讨、回顾和反省的需要,澄清事实和辨别是非的需要,表态和表白、总结经验和教训的需要。

虽然回忆文字所涉以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为绝大多数,但有些回忆文字仅限于前五十年,如文革后最早出现的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九十年代出版的夏衍《懒寻旧梦录》和徐迟那本文采斐然的《江南小镇》。如此断代,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故意,可能有种种考虑,但无论如何总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继续阅读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