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喜气洋洋重返汉城”代表最冷血的战争观

%e6%88%91%e7%9a%84%e6%88%98%e4%ba%891 %e6%88%91%e7%9a%84%e6%88%98%e4%ba%892近日,电影《我的战争》发布了一段宣传片,引起大量争议。宣传片只有短短2分钟,但看完之后能让人至少尴尬两星期。任何对历史、对战争、对国际关系、对人性有正常认知的国人,都会对这个宣传片表露出的价值观感到生理不适。

宣传片邀请20位老艺术家出镜,讲了一个“喜气洋洋重返汉城”的故事。故事情节大致如下:一个夕阳红旅游团到韩国首尔旅游,韩国导游妹子热情接待,用汉语跟大家打招呼:“你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首尔,所以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时,老艺术家们纠正说,自己不是第一次来。在韩国妹子的惊讶和不解中,老艺术家越讲越兴奋。

“那时我们是文工团的!”“我们是钢刀连的!”“我们是六十多年前来的!”“那时候不用护照!”“我们是举着红旗进来的!”“那会儿这叫汉城!”

说这些话的时候,老艺术家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他们谈论的不是战争,而更像秋收的农民伯伯在回忆春种时希望的田野。最后,老艺术家们高声建议韩国姑娘“看一部电影就明白了”,就是《我的战争》。

《我的战争》拍得怎么样,还没上映,我没有发言权。但单凭这个宣传片,就几乎可以断定,制片方的战争观很成问题。有媒体竟然称该宣传片是“创意公益宣传片”,创意不创意先不说,公益是谈不上的,倒更接近于公害。这样的战争观如果影响到孩子的话,绝对有百害而无一利。

宣传片在逻辑上就很成问题。韩国姑娘听到中国老人讲六十多年前来过汉城,竟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跟朝鲜战争有关。要知道,韩国、朝鲜作为同一民族分裂成的两个国家,至今生活在朝鲜战争的后续影响中。朝韩关系现在仍极不稳定,众所周知的是朝鲜这两天刚进行了第五次核试验。而首尔距“三八线”只有40公里。

一个韩国导游有没有可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此无知?无论如何,一部中国电影的宣传片这样设定,是对韩国人的极大不尊重。

这部宣传片其实也没什么创意,它是根据一个流传多年的网络段子改编的。段子是这样的:

一位中国老人在海关翻找护照,韩国女警不耐烦地问:“你第一次来首尔?”

老头儿点头:“第二次。”

女警一瞪眼:“既然第二次,怎么不知道提前拿护照?”

老头儿说:“我第一次来没用护照。”

女警不屑:“不可能!中国人来韩国都要护照!你上次来是什么时候?”

老头儿平静地说:“1951年,开坦克来的,没人敢拦我,当时叫汉城。”

同样是轻浮,宣传片改得比段子更恶劣了。段子好歹先虚构了一个不耐烦的韩国女警,中国老人有点“自卫反击”的感觉。在宣传片里,韩国姑娘热情好客、开朗活泼,中国大爷大妈虽然看起来和蔼可亲,但一上来就对人家啪啪打脸。他们谈笑风生的那段历史,正是人家的屈辱史和灾难史。

在朝鲜战场上,汉城曾经几度易手,饱受战火摧残。“1950年6月,三八线上打响了第一枪,北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3天占领了汉城;9月29日,美军仁川登陆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汉城;1951年1月4日,中朝军队宣布解放汉城;随后联合国军发起反攻,又于同年3月15日二次夺回这座城市。”(周冉:《战争蹂躏下的汉城》)每一次旗帜变换,都意味着无数生命的陨落。

一场战争,多种表述,这是常有的。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叙述方式和立场。朝鲜战争比其他战争更复杂,一是因为它的影响持续至今,一时还看不到结束;二是朝鲜战争发生在冷战的大格局之下。

无论看哪一方关于朝鲜战争的记述,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是被大国主导的。对于弱小民族无力决定自身命运的这种悲哀,作为在近代史上同样饱经磨难的国度,我们应该同情理解,而不是肆意羞辱。

离开战争现场几十年,我们最应该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作为一种解决国际冲突的方式,代价总是过于沉痛。任何一场战争都应该被严肃对待,而不是轻松消费。制片方或许会辩解说,他们没想这么多。但恰恰是这种无意识最能体现出一个人对历史和人性的真实态度。

来源:新京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