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价值判断,就是判断是非善恶。人道主义就是这样的判断标准之一。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百度百科)。可以说自从有了人道主义,人类才从崇拜帝王将相的武功赫赫转为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但是直到二战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等宏大理想仍然在人类社会占据着主流意识。所以才有对人道主义的持久性呼唤,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奖励那些表现人道主义的作家;我国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时期,也是以人道主义的唤醒为先导和标志。

人道主义从名称上是个中立的词汇,在官方语境里是“以人为本”的意思,换个语境,也是“人权至上”的意思。不少人把“人权至上”当成西方价值观,不以为然,但是换成“以人为本”就可以接受了。这只不过是受了语境的影响,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所谓以人为本,自然就不是以党为本,或以国为本,而是以人的幸福、尊严和人人平等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这跟人权至上是一样的,都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为什么人道主义比其他价值观更基础?

首先这来源于人性。每个人作为生物人,都是趋向于安乐的。当人组成社会,会有各种集体主义出现。即便对个人来说,也可能主动出现苦修或追求斯巴达精神。但无论如何强调坚忍和服从,如果背离了人道主义基础,那就失去了人性,就会由善转向恶。即使古人也能看清这一点。比如为表达对齐桓公忠心,开方远离国亲,易牙杀儿献肉,竖貂则自宫侍奉,三人表面上爱国君胜过家人、儿子甚至自身,但因为背离人性所以被管仲一眼看出佞臣本质。至今还有某些主义要求个体大公无私,但凡是反人性的价值观结果只能堕落到虚伪和残酷的深渊里。

其次,如果以其他价值观作为标准,也必须以人道主义来校准。就如同世界上有各种单位的尺子,但是尺子准不准要以米原器为参照标准。各种主义的产生必然有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那些直接违反人道主义基础的主义和价值观,随着人类文明进步逐渐被抛弃,比如法西斯主义。现在世界上有各种互相竞争的主义和价值观,可以说各有好处。不过一但某种主义极端化就很可能带来危害。所谓的“好处”和“危害”就是从人道主义角度看的结果,如果从该主义本身来看,则是越纯洁越好。比如伊斯兰主义本身是讲究和平共处的,也是符合人道主义的,但各种伊斯兰极端分子为了追求伊斯兰的纯粹性,往往越过人道主义的底线,就成为作恶了。

人道主义和其他价值观的比较

人道主义虽然是其他价值观的基础,但并不是说简单的用人道主义可以取代任何其他主义。

首先,人道主义并不是完备的主义,有很多无法应用的情况。最典型的场景是Philippa Foot提出的电车难题:一辆电车通过岔道,如果直走就会轧死5个人,但你要是扳开道岔在救5个人的同时就会轧死另外一个人。由于人道主义重视每个人的生命,所以无法给出扳道岔行为的道德判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其他价值判断做补充,比如功利主义或自由主义等。

其次,在特定的情况下,直接根据人道主义很难迅速判断后果,用其他价值观则比较容易做出价值判断。譬如,在某个法律保护宗教自由但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有人开了非清真餐馆,可是周边穆斯林要求其关掉。这里很难直接判断老板或穆斯林邻居谁的要求更符合人道主义,如果用自由主义则容易做出判断。再比如贝当组织了希特勒德国统治下的法国傀儡政府,傀儡政府毕竟也提供公共服务有人道主义一方面,但另外助纣为虐有反人道主义一方面,直接判断不清楚。这时候用反法西斯主义判断善恶就清楚了。

尽管人道主义有不及之处,但假如某个曾被认为正确的主义事过境迁又明显违背了人道主义,则很容易判断该主义不再正确了。最常见的是某种革命主义,其起源或许有人道主义的导向,但革命成功后往往演化为压制人性的强硬体制。无论其在革命前是对是错(以人道主义而不是以是否成功来判断),但结果肯定是错的。

以人道主义评判其他常见价值观

对于跟人道主义没有任何一致关系的价值观,肯定是应该否定的。比如马基雅维利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社会达尔文主义、GC主义、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瓦哈比主义(伊斯兰政教合一统治世界)等。下面要讨论的往往是有一定争议性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仅仅讨论和人道主义的关系这一个方面。

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起源于民族间生死搏杀的国际丛林规则时期,一战后国际上确立了民族国家主权至上的国际秩序,二战前民族主义达到高峰期。不过民族主义不过是民族利己主义的简称而已,它的本义就不包含顾及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导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势所必然。二战后建立的联合国以人权标准重新定义了国际秩序,民族主义仅仅在某些国家还是主流意识之一。

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完全自洽,也就是完全可能出现互相对立的民族主义,比如土耳其民族和亚美尼亚民族的对立情绪,以及当代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往往带来无谓的人道灾难,所以民族主义并不具备成为世界主流价值观的资格。

而且民族主义的指向是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体利益。而整体利益并非平均表现为每个人的利益,而是根据权势大小进行金字塔式的分配,越是塔尖分配的就越多。这就是越集权的政体越喜欢民族主义的原因。

民族主义可能会激发国民在民族利益旗帜下团结一致甚至做出牺牲,但是这跟人道主义不会直接挂钩。也正因为如此,和平时期的民族主义除了成为统治工具,也并不会引起普通人多大的兴趣,反而有可能引起民众反感。

然而,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民族主义价值观往往成为参与国的绝对主流价值观。但这个时候要评判民族主义,必须要从战争的目的、手段和后果以人道主义为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民族主义支持的战争是正义的,则这种民族主义也是正确的,如果战争本身是邪恶的,那么支持它的民族主义也就是错的。比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是完全正义的,这是因为抗战是为了中国人民本身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纳粹和日本进行的战争也是深受民族主义支持的,分别为了雅利安人和大和民族占据世界统治地位的荣耀。但法西斯战争追求的荣耀并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是不正义的。

需要补充的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基本是一样的,英文都是Nationalism。除了大帝国(包括苏联)是把不同民族强捏在一个国家内,现代国家往往是根据一战后确立的民族自决原则建立的民族国家。像美国这样囊括多种族民族的国家,也有国民的共同点,他们靠独立宣言的精神和美国宪法凝聚在一起,因此也可以称美利坚民族。中国自愿合在一起的各族也可以合称中华民族。

2.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以权利平等为前提追求个人自由,和人道主义是大体合拍的。并且由此出发,推导出民主、法治、宪政等政体形态,因此自由主义成为当代文明国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石并非偶然。

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主要体现在结果不平等上。一方面,自由主义主张严格保护个人财产和自由,这促进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财富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继承、出生等外因以及个人性格、能力等内因不同,加上自由市场的马太效应,导致贫富过于分化。贫富分化本身就会带来嫉妒、自大等不幸福因素,尤其是在政体比较落后,不能确保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不受财富影响的时候,贫富的不同会造成个体的政治上的不平等。尤其是在贫困还很普遍时,严重的贫富分化可能意味着底层的人不仅挣扎在生存线上,而且更提不到做人的尊严,也就会产生和人道主义的矛盾现象,这就是人们常常诅咒的资本主义的罪恶。

为弥补自由主义的不足,各民主国家采取的对策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平等的投票权和严格而公正的司法权,确保公民无论财富多少,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二是采取类社会主义的理念做补充,也就是由政府出面均贫富,通过对富人的税收和对穷人的补贴达到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所谓类社会主义,指的是类似社会主义的均贫富的主张。比如美国更喜欢的罗尔斯主义也是类社会主义。罗尔斯就是《正义论》的作者。相对于社会主义的“抑富”,他提倡的只是“扶弱”。因此在美国除了最底层人群受到特别照顾,其他阶层的人基本都是自由发展。可见罗尔斯主义对自由主义从人道主义角度做了最完美的补充,从而造就了既充满竞争和活力又不乏人文关怀的美国,使之成为世界移民的首选国。

有些人因为反感贫富分化而反对自由主义,虽然这些人的出发点有人道主义味道,但是一旦抛弃了自由,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人的尊严也就不存在了。可以说在各色主义中,自由主义可以说是人道主义的最佳伴侣。

3,儒家文化

孔孟之道有两个立足点,一个是秩序,一个是人道。儒家讲究的“仁”其实也就是人道主义的古代版。孔子不问马的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古代的“以人为本”和当代的人文关怀一脉相通。但是古代版的人道主义缺乏当代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价值:平等。古代的秩序是一种等级秩序,“仁”也就是要求上对下要讲究人道关怀,这和下对上要“忠”合起来构成了等级秩序的框架。

很多反传统文化的人出发点也是人道主义,比如鲁迅把几千年的国史称为“吃人”的历史,《沉潭》等作品更是刻画了儒家礼教剥夺生命和自由的恶。为什么儒家文化最讲究“仁”,但效果却往往反人道呢?这是因为儒家的理想秩序建立在统治者具备仁爱道德的基础上。而现实中统治者完全可以靠法家的“势”和“术”(如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来维持秩序,不必依靠“仁”。当代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民主国家则不然,靠政治权利的互相制约保证了公民自由不被侵犯,因而人道主义不是仅停留在舆论层面,而是变成国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因为儒家这个特点,争议性非常大。批评儒家的人认为,三纲五常与人人平等和人格尊严相对立,但支持儒家的人认为古代的等级秩序加上仁爱理念,已经是古人所能达到的最好秩序;此外,支持儒家的人认为儒家的“仁”和当代的人道主义完全一致,而反对儒家的人则认为儒家的“仁”文化造就了虚伪和残酷。

关于儒家的争论各有其道理,不过综合来看可以得出两个结论:1,儒家秩序并非当代自由平等的秩序;2,儒家推崇的仁,不仅使得人们以人道主义作为道德评判标准,而且为人们接受更能体现人道主义的秩序打下基础。也就是说,尽管儒家自己推崇的政治体制比较落后,但是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民族能接受以人道标准衡量更好的政治制度。这也就是中、日、韩、越等汉文化圈的人更容易接受外来文明的原因。

4, 社会主义

在官方的教科书中,社会主义被介绍为GC主义初级阶段,特点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专政、无神论等。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特点有些取消,有些变形,最后判断社会主义的标准只剩一条,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党专政。

西方把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称为GC主义国家,或共产党国家。根据维基百科里的英文解释,社会主义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特点是社会所有权以及对生产手段的民主控制。所谓社会所有权,也就是合作共有、集体所有或社会所有。如果把维基百科对社会主义的定义看成是西方对社会主义的普遍看法,能够得出两点结论:1,社会主义强调财产的公共所有权属性和生产资料的控制权的公共属性。2,社会主义跟什么党执政没有关系。从第一点结论似乎可以认为西方社会主义跟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一样,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GC主义本来就是社会主义思潮的产物。

西方的社会主义理念经过变化和发展,现在的社会党已经不再注重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而是注重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主要特点用高税收和高福利减少贫富分化。高福利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消除贫困,这有效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幸福指数,当然符合人道主义。虽然高税收影响了经济效率引人非议,但欧洲的社会主义和美国的罗尔斯主义从人道角度来看区别不大,因此二者之间并不存在谁更好的问题。

至于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既然强调阶级斗争的绝对性和残酷性,在实践中就成为各种反人道的恶行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除了在少个别国家的主体思想或领袖思想里还在宣扬,已经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

5,伊斯兰教

世界主流宗教里的基督教和佛教争议不大,除了历史上的政教合一时期,当地基督教和佛教的教义和人道主义没有明显的冲突。但是对伊斯兰教则争议很大。

极端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对言论自由进行暴力威胁,严厉惩罚尝试性自由甚至受性侵犯的妇女,这些都是反人道主义的,因而是不折不扣的恶行。指责伊斯兰教的人认为,古兰经和圣训本身就鼓励穆斯林征服异教徒,而且主张男女不平等。所以那些伊斯兰极端分子并非背教,而是更虔诚的教徒。但是维护伊斯兰教的人则认为这些极端分子用极端的方式解释经典,其行为早已越过穆斯林的底线,因为先知的教导传递是真主的仁慈。比如古兰经规定,穆斯林禁吃猪肉,但如果是为势所迫而吃,也是无罪过的。类似的,古兰经里其实有很多符合人性的变通之处,而且如果人们已经远离罪恶,真主也会宽宥他们。

伊斯兰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因为古兰经大部分规定至少在古代是符合人道主义的,即便是今天也有很强的人道主义色彩,比如穆斯林要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救济穷人,富人和穷人在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强者对待弱者要公平,即便对敌人也不可过分。

诚然,严格按照古兰经的方式生活,已经不能符合当代的实际,比如古兰经里也有关于如何对待奴婢的教导。可是当代社会已经不能再容忍奴隶制,所以关于奴婢的教导已经失效。只要不是极端主义者,完全可以对古兰经做符合人道主义的解读:你只要不蓄奴,就不用参考古兰经上说如何公平对待奴婢;你只娶一个老婆,也不就不必理会古兰经里教你如何公平对待多个老婆。

古兰经前后有一些似乎有矛盾的说法,比如关于酒,一方面有几处把饮酒和赌博当成恶习,劝人戒除。另一方面有几处把酿葡萄酒和饮酒当成无罪恶的享乐。现在的中东国家教条式的把一切酒精饮料列为禁忌品。但实际上书里的精神(或者说真主的启示)不过是劝人们不要酗酒而已。因此,从符合人道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古兰经,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由于基地组织、塔利班、伊斯兰国等极端穆斯林组织的恶行,人们对伊斯兰产生了疑虑。如果穆斯林能够时刻用人道主义对经典的教导进行解释、过滤或校正,那么伊斯兰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穆斯林撇开人道主义标尺,教条式理解并僵硬式执行,那就可能陷入到极端主义的恶行之中。那些喊着真主至大去杀害生命的人,已经背离了先知们最根本的教导——真主是至赦至慈的,因而人道主义也可以说是经典给穆斯林的真正启示。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