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十月六日,四人帮倒台,全国人民饮酒狂欢。

四十年过去,还有毛左蠢蠢欲动,为毛泽东的反人类思想洗刷涂抹。

今贴出短文一篇,揭露毛泽东思想的反人类本性,让人民看清毛泽东思想的罪恶本质:

“死三亿人”的假定也是反人类的言行 德国 彭小明

国内的共识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死三亿人没关系的来龙去脉》(作者胡新民),为毛泽东关于“核战争打起来,假设死去人口的一半(当时中国六亿多人口)即三亿人”的说法辩护,说那只是一种假设。这种辩护也是十分无力的。

在中外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围城不解兵的故事,数十万军民饿死城中,尸骸枕藉,陷落已是死城。例如冷兵器时代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保卫战。辛亥革命后的武昌围城,饿死人数不确;解放战争中最著名的就是长春之役,估计饿死了三十万人。斯大林时代也发生过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战例。可是现代人文思想早已不再认同这样的死拼。在战略上,热核战略武器可以多次毁灭地球本身。这是上世纪中叶人类思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是国际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出现转折的重大契机之一。议会道路、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等思想替代了原先的斯大林主义教条。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思维还远远没有醒悟到这样的层次,依旧在人民战争、暴力革命的层次上徘徊。(1965年林彪发表文章题为《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建设或反修防修”,竟然接受核大国的挑战,不惜“极而言之,牺牲三亿人民的生命?具有人道主义基本常识的领导人,绝不敢做出这样的决策。更何况到头来什么是社会主义或修正主义,原本就还没有搞清楚。邓小平承认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搞清楚;对于当年的反修斗争,他也承认双方都说了不少空话。(苏联曾一度为了中国的反修抗苏预备动用核武,因美国制止而未遂)。毛泽东这种无视人民生命的野蛮假定,当然会令捷克等小国的党政领导干部惊愕万分。中国面对原子弹和氢弹多少还有回旋余地,毕竟中国有大面积的土地和崇山峻岭,西北还有大量农民居住在半穴居的窑洞内。不可能遭致完全的灭绝。可是捷克这样的蕞尔小国,毫无回旋余地,当蘑菇云升腾而起的时候,绝对不是1200万人口损失一半的问题,而是整个儿从地图上抹去的问题,也确实是人口归零的问题。这种推理根本不是”死三亿人“鼓吹者们所说的小学生算术问题,而是一个战争常识的问题。

在热核武器出现之前,双方武力悬殊的战况中,现代欧洲人已选择了忍痛投降。例如纳粹进攻丹麦、挪威和瑞典的战例。到了1968年华沙条约集团军从四面八方包围实行布拉格之春改革的捷克时,捷克总统斯沃博达很快就在广播讲话中呼吁全体同胞,停止任何无谓的武装反抗,捷克军队放下武器。因为即使军队和人民一起反抗,面对华约集团军的机械化部队以及后续的苏联导弹部队,除了毁灭,毫无生路。杜布切克的改革就是想让人民过得好一点,而不是让人民去慷慨赴死。这是捷克领导人心里的一条主线。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确实说过:“(面对战争讹诈)……我们就得准备一切,要打就打。死了一半人也没有什么可怕。这是极而言之。”那么我们必须肯定,即使是极而言之的假定,视亿万人民如蝼蚁,也是非常错误的野蛮决策,是现代政治博弈不可接受的反人类思维。历史上正好有一个明确的实例可供参照。1962年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要求赫鲁晓夫撤回设置在古巴(与美国迈阿密隔海相望)的苏式导弹。战争一触即发。赫鲁晓夫和苏共政治局权衡轻重,决定撤回导弹,并且接受美方要求,掀开舰艇罩布,让联合国观察员看清导弹的标号。因为苏军导弹的设置本来就是为了保卫古巴人民的安全。如果触发核战,古巴这样的弹丸小岛,一千万人口,还可能存在吗?赫鲁晓夫是了解热核武器的威力的。《赫鲁晓夫言论集》中关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给读者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当世界已经进入热核时代的时候,毛泽东的思路还停留在“全民皆兵,民兵发枪、人多力量大”的水平上。

档案史家沈志华教授说,“毛泽东的这个讲法是一个误会”。言之凿凿,白纸黑字,怎么是误会?看历史,光研读档案恐怕也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社会舆情。毛泽东他是这样讲,也是这样打算的。我记得五六十年代听政治报告,就有过这样的内容。要把东南沿海腾出一片地方,让敌人打进来,然后接受苏联的核打击,同时也会牺牲我们人民的一半。国内党纪甚严,地方上的小领导绝不敢乱侃党的“国际战略”,应该是层层下达的报告中转达了党中央的说法。见微而知著,一叶可知秋。毛泽东的战略思想是反人类的恐怖思想。

直到现在,一些毛泽东的崇拜者不断地想方设法为毛泽东生前的一些错误言论和狂妄说法拼命洗刷。这是十分徒劳的。毛泽东的思想水平已经在他的言论和著述里,以及曾与交往的人物的记忆文字里定格,越来越彰显出他的反人类思维的面貌。勉强为之洗刷的文章在这类问题上纠缠,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作者 editor